王維政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為此,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訓練。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通過快速瀏覽全文來把握文章內容,同時形成自己的感悟。在構建語文課堂時,教師應注重學生閱讀、積累、感悟以及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應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思想品德和美學趣味,塑造健康的人格。
以《驛路梨花》這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應積極探討初中語文課堂的構建方法。這將有助于學生在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教材分析
《驛路梨花》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該文以“誰是小屋的主人”為核心線索,巧妙地設置了懸疑與誤解,使得情節曲折起伏。文末,作者引用了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以此為主題,贊頌了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品德,倡導向雷鋒學習、傳承雷鋒精神。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敘事寫作的要點與相關技巧。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獲得推理、歸納等方面能力的訓練。因此,教師在課前應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并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動口、動腦和動手,通過情感互動,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注重采用多角度、創造性的教學方式,以提升教學效果。
在閱讀方面,七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朗讀、默讀、速讀訓練基礎上,通過本學期細讀提高了閱讀水平。本單元的快速瀏覽閱讀要求,實際上是對學生閱讀方式的更高要求,也是一種能力測試。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些自主學習語言的技能,能夠從文章中體會意境,并從中汲取勇氣與力量。本單元注重培養學生對敘述性文章的掌握,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敘述性文章的某些特征,以便在閱讀過程中加以應用。教師首先應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找到教學切入點,并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閱讀。
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學生應注意瀏覽,了解文章大意,并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和表達。同時,應該注重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大意,認識懸念的作用。
2.理解《驛路梨花》的主題和思想內涵,深入探究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
3.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領悟雷鋒精神,傳承雷鋒精神。
四、教學重點
1.分析《驛路梨花》的主題和藝術特色,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和藝術魅力。
2.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理解文章的意象和情感。
六、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首先欣賞一首詩,之后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多媒體展示: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南宋·陸游
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
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
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
這首詩最后一句“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是說,明年的寒食節,負責祭奠宋先帝的使節們會沿著這條滿是梨花的古道來到洛陽。陸游聽說西京已被奪回,非常歡喜。在今日的教學中,我們將聚焦于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一文。此文以嚴謹、穩重的語言風格描繪了梨花盛開的景象,并借此傳達出深沉的情感。今日我們便來讀一讀,探尋彭荊風在“滿山梨花”所要傳達的感情。讓我們來了解這篇課文吧。
(二)初步閱讀
師:文中多有對梨花的描繪。大家快速閱讀課文,看看其在什么地方。
生:第一處:第4~6自然段(文章的開頭);第二處:第27自然段(文章的中間);第三處:第37自然段(文章結尾)。
師:在討論這些描繪的真實性與虛構性時,我們發現有的地方的描繪是真實記錄,而有的地方帶有虛寫的成分。都在哪里?
生:第一處:實寫;第二處:虛寫;第三處:望梨花是實寫,想梨花詩句是虛寫。
(三)解析文章
師:這個故事里描寫了哪些角色?
生:“我”、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戰士、梨花。
教師:這篇課文的中心是什么?對整部小說進行了直接描述的是誰?
生:這篇文章的中心是那間小屋,而對整篇文章進行直接描述的是“我們”。
師:根據“我們”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具體寫了什么事件?大家分組討論一下。
學生: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講述了“我”和老余的遭遇;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探討了關于“草屋的主人”的猜測;第三部分(第13~27自然段)揭示了小屋的主人——梨花;第四部分(第28~36自然段)則深入挖掘了小屋的由來;第五部分(第37自然段)贊頌了助人為樂的精神。
(設計意圖:整個過程旨在通過文中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授課過程中,以清晰的思路、嚴密的邏輯引導學生自行閱讀并了解作者背景,隨后分組討論文章意義。)
1.一寫梨花
師:齊聲朗讀第4~6自然段。(教師板書“梨花”,并讓學生品味)
師:“我”和老余在夕陽下看到的梨樹林是什么樣子的?
生:“美麗”的。
師:“我”和老余在這詩情畫意的氛圍里,還有心情欣賞這些梨花嗎?從哪句話可以看出?
生:沒有心情,因為有些匆忙。“我們有點兒著急了”。
師:“我們有點兒著急了”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們當時所處的情況較為緊急,地勢險要,樹林茂密,但是人煙稀少。
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迫切需要可以過夜的地方。“我”和老余找到沒有?是什么?
生:有。小屋。
師:房子里有沒有人?這是誰的房子?(板書:設懸)
生:沒有。
師:不過,我們住在這個空屋子里,總是被特別照顧。此種照顧又是怎么回事呢?
教師在教學中作搭橋式導入后,學生知曉:(1)用親切的語氣說:“請進!”(2)準備充足的材料;(3)精心安排;(4)感覺是溫暖溫馨的。
師:出于對小屋的感謝,我們逐步產生好奇心。此時,誰來了?
生:瑤族老人。
師:他是這所房子的主人嗎?你是怎樣知道的?這房子的主人到底是誰?(板書:再懸)
生:不是,從“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的神態可以看出來。
師:我們從這位老人口中知道了“主人”的身份。他是誰?
生:梨花姑娘。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學習,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誤解和懸疑,學生深受感動。這節課教師注重閱讀,找到能力不一的學生來閱讀,同時也要讓別的學生進行點評,在經過了一番探討之后,嘗試著去閱讀,直到讀得很好,用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提高對文章的認識。)
2.二寫梨花
教師:閱讀第27自然段,想一想:這次只是單純地描寫梨花嗎?
生:也描寫人物。
師:這是多么美麗的一朵梨花呀!贊美梨花,更是贊美人。作者為何將梨花姑娘置于梨花林中?
生:意在歌頌她純真美麗的內心,抒發自己的感謝之情。
師:閱讀第29至第32自然段,談談解放軍為何要建一座房屋?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分析:解放軍蓋小屋,梨花姑娘(照顧)小屋,哈尼小姑娘也與梨花姑娘一樣(照料)小屋,瑤族老人得到好處后,也帶著米來了小屋(照管),“我”與老余(修葺)小屋,都為小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我們都成了小屋的擁有者。
(板書:房子的主人,并打上括號)
教師總結:與小屋有關的很多人,文中都沒有直接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清楚地感覺到他們的良好素質。這類不直接描述性格特征,而用他人口耳相傳留下的印記或對他人的影響來表現人物的一種手段,叫做“間接描述”。現在同學們按照畫面上的提示(PPT呈現),從文章中選擇合適的例子。
這是一種間接的描述:
①由他人口述;
②行為遺留下來的印跡。
師:只有文中提到的這些人是小茅屋的主人嗎?
用問題逐步引導學生,使其知曉:凡是照顧小屋并樂于幫助他人的人都是小屋的擁有者。
師: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
學生:驛路梨花處處開。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本進行歸納、表達感情、獨立思維等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同時學習文中運用的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技巧。)
3.三寫梨花
學生齊讀文章結尾。
師:“處處開”的只有梨花嗎?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到處都盛開著的不只是梨花,還有幫助他人的雷鋒精神也是“處處開”。說明到處都在傳揚雷鋒精神。這就使這個題材更加深刻。
師:據此可知,文章標題中的“驛路梨花”一詞包含了哪三層意思?
生:(1)自然界中的梨花;(2)梨花姑娘;(3)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
(設計意圖:提倡以對文本的了解為前提,多視角、創造性地進行“讀寫結合”,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經驗和寫作技巧。)
七、總評
根據新課標要求,本節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基本達成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合作,共同探究,樂于交流,注意力集中,反應良好。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課堂氣氛略顯沉悶,部分學生表現出緊張情緒。同時,課堂節奏略快,導致部分學生思考與品味的時間不夠充分。
總體而言,本節課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達成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的問題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點燃了他們思維的火花。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感受到了課文的景美、人美、情美、語言美,深刻體會到了雷鋒精神在神州大地的廣泛傳播以及愛心的溫暖與力量。
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再精練一些,留出更多時間讓學生思考和品味。同時,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還需加強,以營造更加活躍的課堂氛圍。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張灣中心學校)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