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穎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省南京市 211816)
高校統戰工作歷來是統一戰線的重要領域和重要陣地,在“把統戰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內容”當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承擔著統戰知識進校園的重要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現在,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所面臨的內外形勢、所肩負的使命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越是變化大,越是要把統一戰線發展好、把統戰工作開展好[1]。”要以更宏大的戰略性眼光、更高更開闊的全局性視角,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大團結”“大聯合”的作用。新形勢下,統一戰線理論知識的學習呼吁深層次、創新性、融合性的學習。
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我們關注到深度教育模式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創新創業教育和各類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中[2],其基礎理論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作為與淺層學習相對的概念,由瑞典教育心理學家費倫·馬頓和羅杰·薩約首先提出,并于20世紀70 年代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得到迅速發展。深度學習從揭示問題開始,學習者圍繞問題,引出種種思考與解決方法,教師則據此判斷他們此時“學到了什么”“能夠做什么”,從而反溯學習規劃。深度學習中學習的意義,超越了單純知識的習得,而是旨在發展廣泛的技能、態度(能力),培育作為學習者的人格(人性)的成長[3]。可以說,它是立足于轉換學習范式的一種學習觀,對于開展大學生統戰知識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深度學習概念是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基于一系列對學習過程的實驗研究,在1976 年聯名發表的《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文中通過區分學習者的學習程度,把學習層次分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這兩個相對的概念[4]。深度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既是個體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也是根植于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現實生活的社會建構過程[5]。從兩個層面來把握深度學習內涵,首先其是對淺層學習的深入,通過高投入型和建構性學習的過程來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強化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其次從能力素養來看,深度學習不僅是培育學生的工具理性,重在涵養價值理性,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深度學習是主動構建的學習,除了自然發生的課堂教學情景建構,還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構,建構的過程是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動機,而最終則指向培養全人的建構意義。著名教學改革家邁克爾·富蘭(Michael Fullan)認為深度學習是回應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的最佳學習策略,通過讓學習者與真實生活相連,強調運用所學知識參與生活,并改造世界[6]。
在高校場域下,統戰知識教育的過程是不斷增強青年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過程,最終目標是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這種認同感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的習得,而是更深處的情感共鳴。傳統的知識學習模式更多的是第一類,僅停留在知識的“習得”上,從教學的視角來看甚至是知識的“灌輸”或“平移”。我們不禁要思考,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信息時代,如果統戰知識教育的過程僅是知識的習得,教育也還定位在“傳遞”知識的淺層學習,沒有探究精神的學習形式,缺乏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這種教育模式是否還能承載時代賦予統戰工作的使命和意義。
統戰知識的教育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筑牢強國之志,強化青年學生“共同體”理念。統戰知識教育的內在精神要求與深度學習強調的高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方式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有助于引領廣大學生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更加豐富,統戰知識應以中國為關照、以時代為關照,構建基于統戰理論、政治素養、法律知識、能力提升為一體的統戰教育體系。一方面在新時代語境下,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內涵對原有統戰知識體系進行鞏固與重構,在探索知識內涵的同時,通過實踐挖掘新知;另一方面要有理解性的融合思維,非專業的知識對于提升統戰對象的認知同樣重要,過分沉湎于專業知識的習得,易造成一個個信息孤島,要逾越領域的壁壘,籍借知識的融通,樹立跨領域的價值觀。
統戰知識在新時代呈現出空前的廣泛新、巨大的包容性、鮮明的多樣性和顯著的社會性,這就使統戰知識體系具有系統性和融合性,要求既要體現歷史縱深感,又要立足實際問題,剖析新時代統戰知識體系蘊含的內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要有縱橫貫通的思維和理解性的深層次學習。
統戰教育工作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信息網絡時代帶來了新挑戰,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平臺飛速發展,網絡教學資源實現了全域范圍的共享,疫情加速了線上多維空間互動學習模式的構建。如何找準信息傳播規律,充分整合線上資源,創新傳統教育模式,開發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新時期高校統戰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統戰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聚焦核心知識,開展批判性、深層次學習,其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深度參與是深度學習最核心的表征。
教學過程是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建構,要打破統戰知識的簡單平移,就要從教學設計開始,構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同時關照統戰知識教育的思政屬性,將統戰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綜合運用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知識,在教學上創設情境、聚焦問題、開放語意,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教學+深度體驗”的模式。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和教學過程,融合設計精準體驗、多維體驗和持續體驗的深度體驗層次結構,在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實現融合。
教育目標的設定是教學過程的實施前提,是學的目標和教的目標的統一體。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施教目標細化成每節課程的具體目標,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等意識融入基于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價值三個維度的目標構建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精準設定是創設教學情境和確定精準體驗主題的前提。教學目標的設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除了基于統戰知識教育課時目標的標準,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情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持續改進,使得教學目標契合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
統戰知識的探究式教學“問題設計”是在深度學習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和問題解決環境,來促成學生不斷地進行對話、協商、反思等,促進學生對深層知識的掌握、復雜概念的理解,在學生不斷加深認知的過程中,重構自己的價值認知的過程。一個適恰的問題和問題情境,能夠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的探究充滿趣味性和最終結果的可得性。例如圍繞“什么是統一戰線?”“三大法寶的論斷是如何提出的?”“為什么要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這一系列問題,開展知識探究,可以從黨史中回溯,也可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探尋,還可以結合勞動教育開展技能體驗和過程體驗,讓學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基于學生內在的、主動的知識探索來實現認知的更新、價值的引領,從而達到價值內化。
構建基于系統的、融合的統戰知識體系是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重要命題。新知識進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聯合,需要基于問題的多維知識整合,更需要構建跨領域的統戰知識體系。一是需要教師全面地挖掘素材、靈活地整合素材,匯聚跨領域的知識內容。例如政治理論、法律常識、歷史知識,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的同時,幫助學生典型地、簡約地經歷統一戰線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同時期大團結、大聯合的過程,使學生深刻的理解統戰工作的過程意義;二是統戰知識內容構建要注重關聯性,形成“點—線-面-體”的知識立體體系。要找準知識的空間坐標,從歷史維度、理論維度、實踐維度出發,通過點引線、線帶面、面建體,深度挖掘知識的縱橫聯系,實現知識內容的系統生成;三是統戰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還要注意區分不同群體,針對大學生群體,統戰教學內容的核心歸旨還是要落在統一戰線領域的人才要求,突出政治性,要培養適應統一戰線需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發展需要的人才。
網絡信息的便捷、海量和及時性,拓寬了大學生知識獲取的渠道,網絡已然成為高校學生的聚集地。統戰工作要善用新媒體新技術,借力數字化,延伸觸角,精準傳遞,以貼合學生的話語方式和教學方式,開展統戰知識教育。一是要堅持話語轉變,提升統戰話語解釋力和傳播方式。要堅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作為鞏固民族“大團結”“大聯合”話語權的關鍵,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和詮釋新時代統戰工作的新要求,遵循學生接受信息的規律和習慣,多使用輕快化、個性化的網絡語言,讓理論回歸實踐,讓話語親近生活,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二是要堅持優勢集聚,建設“智慧課堂”。建立健全線上線下的統戰知識教育聯動機制,深入開展啟發式、沉浸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同時促進“統戰+網絡”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微博、超話、B 站、抖音等學生喜愛的網絡平臺,實現滲透式、浸潤式的教學效果,打造既有感染力又具學理性的知識課堂;三是提升統戰教育工作隊伍人員的網絡素養。馬克思曾說過:“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網絡統戰工作的開展,需要兼具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精通黨的統戰工作理論的復合型人才,統戰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刻把握統戰工作的規律,另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知識結構,不斷提升統戰能力和統戰工作效能。
黨的統戰工作應從大學生抓起,高校學生群體的結構逐漸多樣,少數民族學生、有宗教信仰的學生、港澳臺學生都是統戰工作對象。此外,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進入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工作,或者成為自由職業者,將成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重要源頭。深度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內在動機驅動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學過程的統籌設計,將表層認知的內容通過理解分析融入到經驗、思考甚至情感、性格中去,進而幫助學生建構起具有個人意義的解釋框架,是促進受教育者主動實踐的動力機制,最終為研究統戰知識教育、構建現實的教育實踐模式,提升學習效能提供現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