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華妍
浙江樹人學院,樹蘭國際醫學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5)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自新冠疫情發生后,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共抗疫情,孕育并誕生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的生力軍,對醫學生開展醫德養成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必然要求,將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構建合理的實現機制,發揮好其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是教育工作者應當面對的現實問題。
抗疫精神,是在抗擊新冠中形成的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將偉大抗疫精神總結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從五個不同緯度闡釋了黨和人民在抗擊疫情斗爭中展現的精神力量。
生命至上,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黨中央始終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和資源,盡力挽救每一個生命。各地區各部門上下齊心,采取多種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確管控人員流動,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醫護人員沖鋒陷陣,全力救治患者,彰顯了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
舉國同心,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形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各地區積極構建聯防聯控體系和機制,上下同心共同抗疫。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社會總體平穩,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精神品格。
舍生忘死,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意志。面對疫情,醫護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堅守在抗疫最前線;人民解放軍聞令而動、勇挑重擔,書寫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堅守陣地、頑強拼搏,筑起阻擊疫情的堅強堡壘;廣大志愿者日夜值守、沖鋒在前,以行動詮釋責任和擔當;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主動扛起責任。中國人民用生命守護生命,鑄就頑強意志,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我們始終秉持科學精神,并運用于決策、治療、研發等各個方面。搶建方艙醫院、堅持中西醫結合、開展核酸檢測、實施健康碼、研發疫苗,及時公開發布信息,宣傳科學防治知識,無接觸測測溫、無人機偵察執勤、大數據監測等措施和先進技術的運用,為防控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顯示了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境界。
命運與共,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面對這場全球性危機,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時艱,中國無私地同世界多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經驗,向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派出了醫療專家組、提供抗疫方案和物資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實際行動挽救生命,生動詮釋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對于醫學生來說,職業道德教育是立德的重要環節。只有加強對醫學生高質量的職業道德教育,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人才保證。
醫德是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醫德養成教育是培育醫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是幫助醫學生強化自覺學習動因的教育,是指幫助醫學生樹立其真善美的道德理念、培育優良的道德品質并使之轉化為良好道德行為的過程。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激活醫學生的知、情、意、行等要素,促使其實現相互統一、相互促進,最終實現外化與內化的相統一。當前,中國正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就是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務人員隊伍建設,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為此,對醫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生是未來的白衣天使,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醫護人員隊伍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時機,充分利用黨和國家妥善應對難事的時機,因勢利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生動展現,將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具有時代性和針對性。
首先,抗疫精神融入醫德養成教育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抗擊疫情期間,無數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解放軍戰士以及廣大人民奮不顧身、無私奉獻,表達了濃厚的愛國情懷,這是引導大學生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醫學生應自覺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把握時代機遇,擔當時代責任,練就過硬本領,在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其次,抗疫精神融入醫德養成教育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擔當精神。疫情發生以來,廣大“90 后” “00 后”青年挺身而出,與國家共渡難關,成為這場疫情阻擊戰的主力軍,體現了青年一代的勇敢與擔當,為新時代大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醫學生要自覺將抗擊疫情期間彰顯的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深深植根于內心,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為促進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再次,抗疫精神融入醫德養成教育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團結協作。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基層工作人員團結一心、英勇斗爭,從救治患者到遏制感染,從封鎖病毒到溯源監測,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醫學生肩負著國家和人民的希望,更應汲取抗疫精神中團結精神所蘊含的磅礴偉力,齊心協力、開拓創新,奏響新時代“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最強音。
最后,抗疫精神融入醫德養成教育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在疫情防控期間,科研工作者不畏生死,沖鋒在前,從研發出檢病毒測試劑盒、快速分離出病毒毒株、疫苗,到大數據、AI、VR 等科技的利用,無不彰顯著科技的“硬核力量”,為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醫學生承擔著救死扶傷的圣神使命,醫學院校應更注重對醫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用抗疫精神引導他們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力量。
通過對樹蘭國際醫學院醫學生的問卷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很關注疫情的發展,了解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學校也通過各種方式對抗疫精神進行了宣傳,但不足之處就是比較零散,不夠深入。因此,可以通過構建“課堂融入+文化熏陶+網絡引領+實踐體驗”的路徑體系,有力推動偉大抗議精神融入到醫德養成教育,從而達到學生對抗疫精神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抗疫精神”融入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可以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
首先要發揮思政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根據調研顯示,大部分思政課程中都會融入疫情相關的內容,但是在深入性和創新性方面還有待提升。授課教師應及時把握疫情動態和方向,明確思想引領,提高教學內容深度,搜集整理疫情期間抗疫英雄的真實事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教材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多角度幫助學生提煉“抗疫精神”內涵。
課程思政就是要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將疫情期間真實發生的案例作為素材,幫助醫學生明確應該樹立怎樣的醫德醫風。在專業課中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弘揚抗疫精神,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同時充分利用附屬醫院的資源,邀請參與過抗疫的醫護人員來學校作專題宣講,用親身經歷來教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際中踐行抗疫精神,實現個人價值。
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在提升醫學生道德素質、培養優秀精神品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充分利用校園環境的感染和導向作用,有助于增進醫學生對偉大抗疫精神的感知和理解,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和修養。
首先,可以將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園環境中去。在教學樓、食堂、寢室、教室、校園主干道等地方,開展一些關于疫情防控、科學防護、優秀醫護人員等主題宣傳,引導學生理解并自覺遵守疫情防控相關政策,同時培養醫學生的奉獻精神,主動參與到社區或學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中去。其次,組織開展一些與疫情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開展與疫情相關的攝影、繪畫、主題演講、征文等比賽,知識競賽、微黨課、主題班會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抗疫英雄事跡,記錄所看所思所想,自主學習并理解抗疫精神,厚植醫者仁心、舍生忘死的優良品格。
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思想交流的重要場所,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傳播偉大抗疫精神,可以推動醫德醫風教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構建更具創新性、開放性和自由性的傳播環境,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網絡教學技能,加強教師利用釘釘、騰訊會議等網絡平臺線上授課的培訓,疫情暴發初期,正是這些平臺的利用,確保了學生居家隔離正常上課學習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教師要充分整合網絡資源,使用短視頻、影片等方式,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穿插國家抗疫政策和防疫措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引導學生自覺科學防疫;再次,黨團組織要積極發揮政治核心領導作用,利用微信、QQ等平臺,組織開展疫情相關專題學習,傳遞重要講話精神和要求,不斷增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領悟偉大抗疫精神;最后,要充分利用學校官網、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上傳偉大抗疫精神素材,轉發重要講話,弘揚抗疫感人事跡,宣傳身邊典型人物,讓學生產生共鳴,教育引導學生規范正確醫德,向先進學習,獲得偉大抗疫精神地情感認同。
社會實踐是青年學生練就過硬本領的‘大熔爐’。醫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理論教育階段,而是要借助實踐活動來促進大學生良好醫德醫風的養成。
一是要培育志愿服務文化。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培養奉獻精神。可以將志愿服務作為學生評優評獎或入黨的參考條件,按照服務次數和質量給予一定的獎勵,激勵學生繼續發揚志愿服務精神。
二是要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志愿服務、見習等線下活動。醫學生可以通過服務和見習,利用專業知識服務人民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素質。還可以圍繞抗疫服務實踐,就“抗疫精神”和醫德醫風展開討論,分享感悟,主動把握“抗疫精神”和醫德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要強化臨床實習環節的教育指導。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將所學知識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橋梁。帶教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醫學生的醫德醫風認知產生重要影響,把“抗疫精神”融入臨床指導,通過帶教老師對新冠病例的講解、疫情防控相關知識培訓和指導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團隊協作能力,實現思維方式、工作態度等方面的轉變,讓學生懂得保護好自己,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偉大抗疫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抗擊疫情戰斗中的踐行和彰顯。隨著疫情的變化,國家對疫情防控的政策會不斷的調整,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醫護人員始終是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醫學院校要繼續將“抗疫精神”融入醫德養成教育,積極營造良好的醫德醫風教育環境,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匯聚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