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青山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懷安鎮懷安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困惑,以問題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教學活動有的放矢,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敏于發現,深度探究。為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認真研究問題驅動法,嘗試將問題驅動法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構建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數學課堂,從而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研究期間,筆者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下將結合筆者的研究成果展開深度論述,以供參考。
問題驅動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多個具體問題,從而以問題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1]關于問題驅動教學法的研究,在國外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在教學中采取問答的方式,從而使學生進行思考,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很多教師都意識到了這一教學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首先,問題驅動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意愿。所謂“學需有疑,學貴善疑”,合理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產生解答問題的積極性,當學生發現自己現有的知識儲備無法支持其回答問題后,便可以產生強烈的求知意愿,使其更多地參與到知識探究環節中,成為課堂的主角。其次,問題驅動法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式教學法對我國教育影響深遠,古今很多教育家都曾指出啟發式教學對學生的積極影響。教師在運用問題驅動法期間,可以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其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展開探索活動,逐步獲取知識。最后,問題驅動教學法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結合自己的困惑,參與獨立思考活動,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以交流探討、合作互助等方式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分析、概括、歸納、知識運用等素養都可以得到提升。
為有效將問題驅動教學法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筆者圍繞“基于問題驅動的課堂教學”展開了相關研究,并結合研究成果,歸納了幾點教學策略。下文將結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細致研討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情境式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催化劑,是調節課堂氛圍與節奏的重要抓手。所謂情境式問題,是指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借助故事、視頻、照片、日記等媒介,創設教學情境,并結合情境提出問題,不僅有助于營造兼具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課堂氛圍,還有助于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環節,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小組互動和師生交流環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以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以下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并提出問題:母親節到了,小明為母親精心挑選了一個造型新穎的水杯。通過與店員溝通,小明發現禮物店的包裝盒較貴,且缺乏新意,小明決定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包裝盒。經過測量,小明發現自己需要制定一個長13厘米、寬18厘米、高9厘米的包裝盒。哪位同學能幫小明算一算,制作這個包裝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為提升情境創設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漫畫、杯子照片幫助學生想象故事情節,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意愿。
這一故事關注到小學生愛聽故事和希望為父母精心準備禮物的心理,可以叩開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的求知意愿。這樣,在教師提出的情境式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結合過去的學習經驗,主動提出本課的關鍵問題“如何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所謂生本式問題,是一種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問題,強調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期間的表現、想法或最近發展區提出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此類問題更具啟發性,有助于使其在生本式問題的驅動下逐步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保障新課教學質量。
以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定律”教學為例,教學“乘法分配律”相關知識期間,部分學生在研讀例題時會出現機械記憶這一等式,但卻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的情況,在實際練習中很容易出現將乘法分配率和加法結合律混淆的問題。鑒于此,為幫助學生理解新知,教師需要提出生本式問題。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觀察例題前,嘗試自主解決“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這一問題,并請學生展示自己列出的算式,說明解題思路。在此期間,學生可以提出以下兩個解題思路:第一,可以通過“4+2=6(人)”計算出每組人數,并通過“6×25=150(人)”求出總人數;第二,可以通過“4×25=100(人)”和“2×25=50(人)”分別計算出植樹和澆水的人數,在此基礎上進行求和。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主計算成果,分析例題中的算式,提出新問題:“例題中兩個算式分別用了哪種解題思路?”最后,教師應提出問題“為什么兩個算式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文字,解析“”這一等式,在分析、歸納的過程中,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內涵。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設計了多個問題,充分關注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其逐步提升思考深度,不僅可以學習結合記憶乘法分配律,還可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實現“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標,提升新課教學效果。
完成基礎教學任務后,教師要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2]知識運用活動開始之初,雖然多數學生都能夠理解所學知識,但其知識運用能力不強,因此,教師要以基礎性問題驅動,即設計與例題相似的問題或難度不高的新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基礎性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運用知識,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基礎性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提升問題的復雜程度,從而使學生逐步內化知識。
以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基礎性問題:(1)圓的半徑為3厘米,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2)圓的直徑為6厘米,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
這兩個問題相對基礎,學生可以根據圓的周長公式快速回答問題1,并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2中指出圓的直徑為6,因而其半徑為3,因而答案同問題1。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不僅可以鞏固圓的周長公式,還可以找出求圓的周長的第一個易錯點——要注意分析題干提供的是圓的半徑還是圓的直徑。
學生完成上述兩個問題解答后,教師要判斷學生的反應,若部分學生存在列式速度慢的問題,教師則可以再設計兩個與之相似的問題。若全體學生都能夠順利回答問題,則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升問題難度,提出如下問題:
小明用卷尺測量桌面,發現桌面周長是4.71m,求桌面的直徑是多少?
這一問題看似復雜,但經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部分學生可以快速找出解題思路,從而快速列式求解。部分思維敏捷性不強的學生也可以在教師和同學的引導下,理解題干信息,完成答題任務。
以上通過以基礎性問題驅動學生思考,使嘗試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保障其學習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現實性問題是指與學生生活關聯的問題,有助于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數學與生活之前關聯緊密,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生活技能。[3]因此,在通過基礎性問題驅動學生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后,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期間巧妙設計現實性問題,從而激發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出數學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既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內化知識,又可以使學生形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的意識。
以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教學為例,生活中很多計算活動都可以用運算定律解決,但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知識運用意識不足,難以提升其計算的高效性和準確性。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練習環節,有意識地引入生活案例,鼓勵學生運用所學運算定律靈活完成計算。如教師可以提出“每副乒乓球拍25元,超市老板購進了12副乒乓球拍,如何通過口算計算共計花費多少錢?”根據“口算”這一要求,學生會發現自己需要探索簡單的計算方案。首先,學生會列出算式“25×12=”,但卻無法順利完成計算。而教師要請學生嘗試結合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此時,學生會受到教師的啟發,將算式修改為“25×(4×3)=”從而通過計算得出“共計花費300元”這一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提出更多現實性問題,從而實現啟發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標。
可見,教師通過設計現實性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快速解決問題。
所謂探究式問題,是指教師驅動學生思考的問題。此類問題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現有的認知素養聯系到一起,也可以適當引入難度更高的問題,有助于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
以二年級上冊“2~6的乘法口訣”教學為例,在完成“5的乘法口訣教學后”,教師可以提出第一個探究式問題:“能不能編寫出更多關于5的乘法口訣?”此時,學生可以繼續通過畫圖、計算等方式,自主探究出“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等乘法口訣,進而更加高效地解決與“5”相關的計算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第二個探究式問題:“除了5的乘法口訣,同學們還可以編寫出更多乘法口訣嗎?”在學生感受到乘法口訣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后,會主動進行探究,自然地編寫出更多的乘法口訣,鍛煉其思維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最后,教師可以提出第三個探究式問題:“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乘法口訣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受到其他問題的啟發,提出“在購買多個同樣價格的物品時可以用到乘法口訣”“在計算班級桌子數的時候,可以先查一查有多少行,再數一數有多少列,最后用乘法口訣又快又準地得出結果”等,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敏捷性。
以上通過以探究式問題驅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數學知識教學效果,還可以通過課堂讓學生高效參與思維活動,有效鍛煉自身思維品質,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完成階段性課堂教學任務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頭看”,請學生回憶所學知識,重新分析例題和教材中的練習,在“回頭看”的過程中展開反思,鞏固所學知識,使其能夠在課堂活動結束后具備將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中的能力。[4]鑒于小學生的反思意識不強,教師要適當設計反思性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完成“回頭看”的任務。
以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教學為例,完成“方程的意義”基礎知識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反思性問題:(1)什么是方程?(2)式子“35+65=100”“x-4>72”“y+24”“5x+32=47”“6(a+2)=42”中哪些式子不是方程?為什么?(3)課堂練習期間,我做錯了哪些題?重新再做的時候,我能否做對?
在以上問題中,學生可以先初步回憶方程的定義,提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是方程”,在此基礎上,通過回答第二個問題,學生可以加深對“未知數”和“等式”兩個關鍵信息的理解。最后,在回答問題(3)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翻閱自己的練習本,找出錯題,并重新完成習題,分析錯題原因。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便可以自然地展開反思,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當學生嘗試用方程解答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便可以嘗試設置未知數,根據已知條件列出等式,為其列方程和解方程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要重視問題驅動教學法的運用,以問題驅動學生思考,使其順利融入新知識的學習環節,幫助其掌握新知識,強化其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方法的意識,鍛煉其思維品質,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