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卓明 李佳盈
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新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最初制定于1992年,2005年和2018年歷經兩次修正。
本次(2022年)法律修改的幅度較大,屬于全面修訂,重點關注性騷擾、就業歧視、監督機制不完善、責任制度不健全等關鍵問題;以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為立法精神,加強對婦女人格權益、勞動權益和財產權益的法律保障,進一步完善監督救濟機制和健全責任追究制度;積極回應了促進婦女全面發展的時代要求,使我國婦女權益法律保障事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本次修訂重申“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并將其從第2條第2款提升至第2條第1款,明確規定:“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新法第10條還規定:“國家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男女平等意識,培育尊重和關愛婦女的社會風尚。”
“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在憲法上有規范基礎,第33條第2款平等權的一般條款和第48條第1款婦女享有同男子的平等權利是其憲法淵源。從歷史上看,早在1949年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6條就已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教育的、社會的生活各方面,均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實行男女婚姻自由。”在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開幕式上,我國政府明確提出“把男女平等作為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2005年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時就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寫入法律中。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均強調“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本次修訂是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進一步落實,其實施必將進一步促進婦女全面發展,推動婦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貫徹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新法一方面通過增加規定具體權利和賦予婦女法律上的能力,來對抗一切形式的歧視和不平等待遇;另一方面通過對國家和社會設定諸多新的義務,來確保婦女權益得以實現。新法既致力于以人格平等為核心的形式平等,確保婦女的機會平等;也致力于扶持和幫助女性,給予特殊照顧和保護,以實現實質平等,從而確保婦女的能力平等乃至結果平等。
新法增加規定了“人格權益”,并明確宣告“婦女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性自主是人格權益的一種具體類型。保護婦女的性自主權,禁止、防范和有效處理針對婦女的性騷擾行為是新法的亮點之一。新法第23條規定:“禁止違背婦女意愿,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其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可以向有關單位和國家機關投訴。接到投訴的有關單位和國家機關應當及時處理,并書面告知處理結果。受害婦女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相比于舊法,新法不僅列舉了性騷擾的具體形式,而且明確了受害者可以采取的救濟措施以及有關單位和國家機關處理性騷擾行為的具體義務。
近年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屢見報端,女學生在校園里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其性自主權容易受到傷害,需要法律給予特殊保護。故新法第24條對這一特殊群體可能遭受的性侵害、性騷擾作出了專門的應對性規定,明確將學校作為應對這類事件的責任主體。學校不僅“應當根據女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生理衛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護教育,在教育、管理、設施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其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而且“應當建立有效預防和科學處置性侵害、性騷擾的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女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學校不得隱瞞,應當及時通知受害未成年女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對于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女學生,有關單位和人員還應當保護其隱私和個人信息,并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
職場性騷擾是弱勢的女性勞動者面臨的不安全因素。新法第25條專門規定了用人單位應當采取的預防和制止措施,包括:制定禁止性騷擾的規章制度,明確負責機構或者人員;開展預防和制止性騷擾的教育培訓活動;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衛措施;設置投訴電話、信箱等,暢通投訴渠道;建立和完善調查處置程序,及時處置糾紛并保護當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支持、協助受害婦女依法維權,必要時為受害婦女提供心理疏導,等等。新法第26條還對住宿經營者明確規定了安全保障義務和報告義務:“應當及時準確登記住宿人員信息,健全住宿服務規章制度,加強安全保障措施;發現可能侵害婦女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第80條和第81條則配套規定了實施性騷擾者的法律責任以及學校、用人單位和住宿經營者違反相應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就業歧視是當前社會中的沉疴積弊。招聘中的性別歧視屢見不鮮,甚至已經成為行業內的潛規則。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旁敲側擊地詢問女性的婚戀狀況以及是否生育等。不少已入職的女性,為了事業發展和避免被單位歧視,不得不延遲乃至放棄生育。新法對這些就業歧視行為明確加以禁止,對平等就業權和女職工權益加強了特殊保護。新法第43條具體列舉了用人單位在招錄(聘)過程中不得采取的歧視行為。第44條新增規定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中“應當具備女職工特殊保護條款”“集體合同中應當包含男女平等和女職工權益保護相關內容,也可以就相關內容制定專章、附件或者單獨訂立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新法第48條和第51條強化了對結婚和生育期間女職工的特殊保護,新增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福利待遇,限制女職工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女職工在懷孕以及依法享受產假期間,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期滿的,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期限自動延續至產假結束”。第51條新增規定:“國家建立健全職工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孕產期女職工依法享有休息休假權益。”第83條則配套規定了用人單位違反第43條和第48條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我國民間社會存在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之類重男輕女的觀念,因此女性在集體經濟組織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容易遭受歧視。新法試圖進一步破除這類陳舊觀念。第55條新增規定:“申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不動產登記,應當在不動產登記簿和權屬證書上將享有權利的婦女等家庭成員全部列明。征收補償安置或者征用補償協議應當將享有相關權益的婦女列入,并記載權益內容。”第56條新增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以及其他涉及村民利益事項的決定,不得以“戶無男性”為由,侵害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各項權益。第57條新增規定“國家保護婦女在城鎮集體所有財產關系中的權益。婦女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享有相關權益”。上述這些規定,旨在使婦女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財產權益獲得平等保護。
婦女權益保障立法的發展無疑標志著我國婦女權益保障事業的發展。婦女權益保障繼續不斷落實,還有賴于新法的有效實施。
為更好地保障婦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財產權益,新法第66條增加規定:“對夫妻共同所有的不動產以及可以聯名登記的動產,女方有權要求在權屬證書上記載其姓名;認為記載的權利人、標的物、權利比例等事項有錯誤的,有權依法申請更正登記或者異議登記,有關機構應當按照其申請依法辦理相應登記手續。”第67條完全是個新增條款,對人民法院以及有關部門和單位設定了新的義務,旨在保障離婚訴訟中夫妻雙方查詢知曉并合理分割共同財產的平等權利,其規定:“離婚訴訟期間,夫妻一方申請查詢登記在對方名下財產狀況且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查取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予以協助。離婚訴訟期間,夫妻雙方均有向人民法院申報全部夫妻共同財產的義務。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損毀、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財產。”

權利的實際享有,離不開程序性的監督救濟機制和實效性的責任追究制度 (圖/視覺中國)
權利的實際享有,離不開程序性的監督救濟機制和實效性的責任追究制度。首先,新法在“總則”部分增設兩項總體性的監督機制:一是男女平等評估機制,二是婦女發展狀況和權益保障統計調查制度。第8條規定:“有關機關制定或者修改涉及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應當聽取婦女聯合會的意見,充分考慮婦女的特殊權益,必要時開展男女平等評估。”其中,“充分考慮婦女的特殊權益,必要時開展男女平等評估”是新增的規定。第9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婦女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制度,完善性別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婦女發展狀況和權益保障統計調查和分析,發布有關信息。”這兩項監督機制雖然主要是關于男女平等和婦女權益保障的事實,但是對于官方采取的行動以及社會監督具有先決意義。
其次,新法增設專章“救濟措施”(即第八章)。第73條規定:如果婦女聯合會等婦女組織向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提出查處的要求,“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應當依法查處,并予以答復;不予處理或者處理不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機構、婦女聯合會可以向其提出督促處理意見,必要時可以提請同級人民政府開展督查”。第76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開通全國統一的婦女權益保護服務熱線,及時受理、移送有關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投訴、舉報;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接到投訴、舉報后,應當及時予以處置。”新法還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在婦女權益受到嚴重侵害的情形下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
再次,新法通過明確責任主體以及違反義務的法律后果,使得監督救濟和責任追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譬如第49條明確規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將招聘、錄取、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培訓、辭退等過程中的性別歧視行為納入勞動保障監察范圍。”第74條新增規定:“用人單位侵害婦女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可以聯合工會、婦女聯合會約談用人單位,依法進行監督并要求其限期糾正。”對違反住所經營者安全保障規定,未履行報告責任的依據第81條規定:“依法給予警告、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吊銷相關許可證,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