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宏羽

行政檢察監督公開聽證
2023年1月28日,多個省份召開“新春第一會”。在上海召開的2023年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上,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優化營商環境對于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值得注意的是,陳吉寧指出“要把法治化作為基礎保障”。
滬上檢察機關認真貫徹依法能動履職理念,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排憂解難,堅持把服務和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作為服務大局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圍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強保護、促化解,有力發揮行政檢察保障作用。
“今天的聽證對我們很有教育意義,我們不再抵觸這項處罰決定,愿意主動繳納罰款。”公開聽證會上,原本的行政非訴執行監督申請人,Q公司負責人齊某誠懇表態——從申請監督到主動履行繳納罰款義務,自愿撤回申請,服從原本的行政處罰決定,Q公司經歷了什么?
記者了解到,此前,某行政機關對Q公司違法排放廢水等污染環境的行為作出罰款3萬元的行政處罰。因Q公司未繳納罰款,未曾申請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某行政機關依法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經法院查詢,發現Q公司無財產可供執行,遂采取限制消費、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等執行懲戒措施,并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Q公司法定代表人齊某對行政執法行為存在異議,因強制執行致公司正常經營受影響,向奉賢區人民檢察院申請執行監督。
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和法院非訴執行是否合法?Q公司的污染行為是否徹底整改完成?為何不愿繳納罰款,糾紛癥結在哪里?受理該案后,承辦檢察官厘清矛盾焦點,依法調查核實案情。
承辦檢察官先向法院調閱卷宗,審查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及法院執行活動的合法性。經過綜合研判與審查,檢察官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及法院的執行活動并無違法之處。
承辦檢察官又前往該公司“暗訪”污水排放地,核查排污及整改情況。檢察官通過調查得知,原來的污水管道被封堵,排污問題得到整改,該公司與第三方機構簽訂了污水外運處理合同,將原址部分廠房出租并提供了承租公司的環保證明材料。
既然案涉違法情形已消除,企業為何不繳納罰款呢?對此,企業負責人向承辦檢察官解釋說,企業的違法行為是客觀存在的,為了落實整改要求,他們已封停了一條生產線,對企業經營造成了一定損失。小微企業生存不易,故對行政機關的處罰決定產生了抵觸情緒。
經過全面審查,承辦檢察官認為該公司已有效整改污染環境的問題,因為涉案處罰金額為3萬元,數額較小,具備化解爭議的可能。
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是化解矛盾、助力社會治理、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路徑。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人民檢察院行政訴訟監督規則》,將“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寫入總則,強調檢察機關在監督行政訴訟活動的同時,更應兼顧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將“解決問題”作為“監督權力”“保護權利”的結合 點和落腳處,綜合運用多種途徑,促進行政爭議得到依法、公平、有效解決。
為做好爭議化解工作,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決定就該案組織公開聽證會,由該院副檢察長張為主持,邀請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和人民監督員參加,Q公司及行政機關相關代表出席,并在12309中國檢察聽證網上同步直播。據悉,這是上海檢察機關首例通過互聯網直播聽證的行政訴訟監督案。
聽證會上,企業與行政機關分別發表意見、提出訴求,承辦檢察官當場出示調查核實的證據材料。
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后,聽證員秉持專業、獨立、客觀的立場,重點就行政機關執法過程和企業整改情況向雙方提問并發表評析意見。
經過多方釋法說理,企業負責人表示已經認識到企業排污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認可法院、行政機關的處罰。一周后,Q公司向法院繳納了執行款,檢察機關持續跟進。確認法院已解除對其采取的懲戒措施后,該公司向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書面申請撤回監督申請。
奉賢區人民檢察院認為,Q公司撤回監督申請,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合法權益,根據《人民檢察院開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指引(試行)》規定,申請人提出撤回監督申請、作出息訴等承諾的,視為行政爭議已實質性化解,因此依法對該案作終結審查處理。
Q公司的這次經歷只是檢察機關推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的一個縮影。檢察機關充分發揮“一手托兩家”的職能,在查清事實、辨明是非的基礎上,傾聽當事人的真實訴求,構建爭議雙方的“互信”橋梁。同時,借助中國檢察聽證網,面向社會公眾公開檢察機關辦理行政訴訟監督案件過程,提升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質效,以公開促公正,以聽證贏公信,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政和”,服務保障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如何在法律原則范圍內,發揮專業優勢,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尋求最優解決方案,把握“保市場主體”與“維護執法權威”的平衡?這一問題考驗著檢察機關的智慧與能力。
時間回到2021年初。上海某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簡稱“某餐飲服務公司”)在經營場所實施了違法排放污水(未經許可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水)的行為,違反《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規定。相關部門依據規定,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并依法送達。某餐飲服務公司在法定期限內未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經催告亦未履行,而后以不服行政處罰決定為由申請行政復議,經審理,維持上述行政處罰決定。
相關部門于同年9月第二次向某餐飲服務公司發出催告書。因某餐飲服務公司在法定期限內未提起行政訴訟,亦未履行行政決定,相關部門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要求某餐飲服務公司繳納罰款5萬元。法院受理執行申請后,裁定準予強制執行。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在這起案件的辦理過程中,全面審查案件情況,確認了行政爭議化解的法律基礎、可行性及必要性。
當時,涉事企業主要從事餐飲服務活動,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若對該企業直接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可能不利于該企業后續經營發展。
于是,檢察機關聯系某餐飲服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向其釋法明理,重申法律的嚴肅性及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后果。被執行人隨即表示愿意履行義務,但當時因疫情影響等原因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導致經營困難,短時間內無法一次性繳納罰款,希望能暫緩付款并延長付款期限。之后,承辦檢察官主動前往相關部門、法院反映上述情況,了解暫緩繳納罰款的合法性、可行性依據,得到肯定答復。由于本案的申請人為行政機關,且涉案標的性質為處罰罰金,為能順利推進申請人與被執行人雙方和解意向的達成,檢察機關還聯合法院,將被執行人經營狀況和分期還款意愿與計劃進行了記錄,協調和監督被執行人履行法律義務。經過反復協調,雙方商定履行計劃,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執行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中,嘉定區人民檢察院借助與區人民法院共同制定的《關于在非訴執行工作中共同推動行政決定有效落實的若干意見》,積極落實非訴執行工作的開展。在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溝通交流中,探索建立健全行政強制執行、檢察監督環節行政處罰暫緩、分期履行合作機制,為企業復工復產紓困解難尋找最優解法,體現善意文明執行的司法理念。
同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嘉定區人民檢察院制定了《關于服務保障嘉定新城新一輪規劃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加強產業發展服務保障、加強檢察公共服務功能配套等舉措,暢通檢企互動交流工作通道,邀請企業家參加專題檢察開放日、“75號咖啡”法律沙龍等活動,促進檢企信息互通。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為嘉定區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