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明
具有數百年的歷史、貫穿山東中部工業走廊的小清河正在恢復航運能力。小清河復航工程作為山東省委確定的重點項目,自2019年底啟動,規劃成為濟南、淄博等內陸城市直通海洋的“黃金水道”。
正在建設中的小清河博興港碼頭上,“魯清001”輪和“魯清101”輪對艉靠泊著,兩船艉部均配置集裝箱式鋰電池,涂裝成天藍色的船體顯示它們的特別。
這兩艘船是山東海運為小清河復航工程專門設計、研發、建造的純電動船,船長均為88米、船寬為13.8米,可裝載約2400噸貨物,電源采用兩個2000kwh的集裝箱式電池,最大續航里程為200公里。集裝箱式電池將采用“即插即拔”式換電模式,可進一步增強經濟性。
這讓小清河航道與眾不同,因為相比于其他以燃油船為主的內河航道,小清河未來將成為一條全部由純電動船承運貨物的綠色航道。
中國是內河航運第一大國,河道通航里程有12.8萬公里,擁有約13萬艘內河船。這些船舶絕大部分使用技術落后的中小型船用柴油發動機,為降低成本,部分船甚至使用劣質勾兌油,使污染情況更加嚴重。
現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內河船“換電”行動正在中國各大通航流域展開。
在中國已經定下雙碳目標的背景下,低碳乃至零碳排放的船舶將逐步替代傳統燃油船。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彭傳圣表示,鑒于我國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一次能源清潔化、二次能源電氣化和電網發展智能化,內河航運電氣化成為實現內河航運脫碳的必由之路。
電動船的發展已有十年,挪威和荷蘭在這一領域走在前列,已有電動船進入商業運營。2021年11月,世界上第一艘純電動且無人駕駛的集裝箱貨船“Yara Birkeland”號在挪威完成首航。該船每年大約可減少1000噸二氧化碳排放。挪威奧斯陸港則宣稱,未來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排放港口。
中國最早的商用純電動船則是在2013年投入使用,主要應用于內湖、內河以及近海港口,主要船型是一些小型的特種船型,如游船、執法船、打撈船等,用于長距離貨物運輸的極少。
國內在船舶清潔能源的探索中,早期選用液化天然氣(LNG)作為替代能源。2017年后,中國內河航運從大氣污染防治轉到降低碳排放,電氣化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推廣使用電、天然氣等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船舶,把電動船放在首位。
為推動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2022年9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公布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稱,積極穩妥發展LNG動力船舶、加快發展電池動力船舶。
有業內專家認為,電動船自動化程度高,具有天然的智能化、標準化優勢,同時,鋰電池動力源作為儲能設備,能夠與風能、太陽能、氫燃料電池等其他清潔能源組合使用。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2年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6億千瓦,同比增長7.8%。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同比增長11.2%;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同比增長28.1%。
在電池上,中國也具有龐大產業基礎。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國內10家主流廠商鋰電池總產能將達3090gwh,較2022年增長近250%,年均增長率高達51%,鋰電池供需關系將極大改善。業內專家表示,鋰電池產業的發展,會極大推動船舶電動化。
鋰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在電動船領域布局較早,其2017年開始立項研究船用電池,首套船用電池系統用在長江三峽的公務船上,于2020年下水。
2020年12月,使用寧德時代鋰電池的“長江三峽1”號游輪開工建造,并于2022年3月首航。該電動游輪總電量達到7.5mwh,相當于100多輛純電動汽車電池容量總和,是當時全球電池容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客船)。
其他企業也不甘落后。2021年,江龍船艇成功交付了“金龍魚”號280客位純電動游船和“珠江王子”號486客位純電動游船。
2022年3月,中遠海運集團宣布建造兩艘700TEU級長江干線電動集裝箱船,并將于2023年底交付,用于武漢至上海航線。該型船總長120米,型寬23.6米,電池容量57600kwh,推進功率2×900千瓦,是全球電池容量最大的船舶;同時采用船電分離模式設計,配載換電模式船用集裝箱式動力電池作為動力源。
據權威機構統計,截至2022年底,國內純電動船已超過250艘。市場調研機構“財富商業調查”(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在《電動船舶市場規模和行業分析》報告中的分析顯示,預計到2027年電動船舶市場規模將達到108.2億美元。

綠色航運正在迎接大發展時代
電動船雖然污染小、使用維護成本較同型燃油船舶下降約2/3,但其電池成本巨大,阻礙了其大規模商業化。中國船舶集團704所的相關研究顯示,在電動船商業化應用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電動船投資遠高于傳統船舶,且船舶在30年的使用壽命中要更換2—3次電池。
作為企業,船東要算經濟賬。電池使用壽命與船舶壽命不匹配導致電動船經濟性降低。業內人士表示,現階段,電動船應用的磷酸鐵鋰電池約可充、換電4000次,能用5—8年,這意味著在船舶壽命周期內至少需要更換一次電池。
造船業人士測算,山東海運投資“魯清001”輪姐妹船的電池系統成本是船殼成本的2倍以上,額外增加的成本難以在短時間內收回,讓很多船東疑慮觀望。
行業各方期待以補貼拉動電動船需求早日提升。2009—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拉動了新能源汽車從2009年產銷2000輛發展到2022年的690萬輛,擴張超過3400倍,推動了電池技術進步,電池規模生產效應不斷放大。
2022年4月13日,福建省財政廳、省工信廳聯合印發《2022年福建省電動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推出對電動船全產業鏈發展獎補措施。《方案》明確,如果福建省電動系統生產企業開拓外省市場,按船舶電動系統交付價格20%給予補助(單船不超過200萬元);對電動船建造企業,在電動船舶交付且運行一定里程后,按交付船舶(含新建和改造)電池動力推進系統價格的40%給予補助,其中省級首批次示范項目按60%給予補助,單船補助不超過1500萬元。
產業界也力圖通過運營模式創新,推動電動船市場化推廣。
2022年10月,全國首艘120標準箱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江遠百合”號在蘇州太倉投用,往返于太倉港和京杭運河蘇州工業園區港。該船采用純電池驅動,在艉部裝配3個集裝箱式電池,在兩端港區均可充、換電。
“江遠百合”號是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與江蘇遠洋、國家電投啟源芯動力等聯合推動的電動船示范應用試點船。啟源芯動力創新船電分離商業模式,通過電池租賃、部署船舶充換電網絡、船身融資租賃等綜合解決方案,促進電動船商業化推廣落地。江蘇遠洋是江蘇省港口集團旗下航運公司,啟源芯動力是國家電投旗下專注“綠電交通”領域的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商,擁有集團公司的綠電供應優勢,主營電動重卡、電池資產管理以及充換電業務等綠色交通領域的新產業和新業態。
產業界也在探索電動船應用領域的能源管理模式(EMC)。EMC是一種新型的市場化節能機制,其實質是以減少的燃油費用支付電動化系統投資成本的模式。這種投資方式允許船東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船舶進行電動升級,以降低當前運營的成本。EMC以承諾節能項目的節能效益,或承包整體能源費用的方式為客戶提供節能服務。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的電池技術水平還不能解決續航里程問題,電動船應用場景還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電動船存在配載電池容量大、能量聚集,發現風險后人員逃生難等問題。
其未來的廣泛推廣需要材料研發、船舶動力集成、船舶建造、船舶運營等各環節的提升,以增強整個電動船運營保障和降低商業化應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