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伊
七旬老婦乘坐的滴滴快車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為避免二次事故,老人按司機要求離開事故車輛,卻在自行翻越護欄準備離開高速公路時摔倒受傷。那么,滴滴公司及其司機應否對老人的摔傷承擔賠償責任呢?
2019年10月,時年74歲的貴州老婦楊杏娣來到北京,看望其在當地工作的女兒和女婿。老人家出生于貴州偏遠鄉村,難得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一趟,女兒女婿自然得好生招待。10月27日,北京晴空萬里、風和日麗,特別適合外出游玩。這天正是星期天,楊杏娣的女兒女婿都休息在家,便決定帶著老人外出觀光。
三人帶上隨身物品后,就在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院北門附近叫了一輛滴滴快車。上午8時44分,他們乘坐由司機李杰駕駛的滴滴快車出發前往景區。楊杏娣上車后一邊與小兩口嘮嗑,一邊觀賞沿途窗外的風景,心情十分愉悅。
才幾分鐘的光景,快車就按計劃駛入京藏高速公路。正常情況下,幾十分鐘后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然而事與愿違,快車駛入京藏高速公路不久,就在八達嶺高速公路小營橋北500米處被其后行駛的汽車追尾,所幸事故并未造成人員傷亡。后該事故經交警部門認定,對方司機負全責,李杰無責任。
由于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乘客滯留車上存在安全隱患。事故發生后,司機李杰下車簡單地查看情況后,便要求車上的三人立即轉移到護欄之外。楊杏娣等三人遂以翻越護欄的方式轉移。然而,由于護欄有一定高度,楊杏娣年事已高,腿腳不太便利,結果在翻越過程中不慎摔倒,而且這一跤還摔得不輕。楊杏娣摔傷后,李杰開車將其就近送往北京積水潭醫院就診。楊杏娣經診斷為嚴重骨折,需要住院治療。當時因積水潭醫院床位緊張,無法即時入住,楊杏娣遂被轉至昌平區醫院住院治療。10月30日,昌平區醫院對楊杏娣施行股骨頭置換手術,手術后其在該院住院20天。
事情發生后,因賠償問題與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滴公司”)及司機李杰交涉未果,楊杏娣遂于2021年2月19日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海淀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被告滴滴公司及李杰賠償醫藥費、護理費、營養費等合計10.23萬余元。
原告楊杏娣及其代理人指出:李杰作為駕駛營運車輛的人員,理應對作為乘客的楊杏娣的安全持謹慎注意義務。其在交通事故發生后將車輛停放在禁停區域,并要求楊杏娣下車轉移到護欄以外,直接導致了事故發生,對事故發生存有過錯。
楊杏娣及其代理人表示,案涉交通事故發生后,司機應該指引乘客到達安全地帶。由于司機李杰急于處理交通事故,沒有盡到引導乘客去往安全地帶的職責,且楊杏娣正是按司機李杰授意,在下車后翻越護欄時摔倒的,故滴滴公司及其司機李杰對該事故難辭其咎。
被告滴滴公司辯稱:
首先,案涉快車在京藏高速公路正常行駛過程中與第三人駕駛的車輛發生碰撞,且第三人負事故全部責任,快車司機李杰無責。涉案交通事故發生后,為避免二次事故,李杰讓三名乘客下車,并示意三人前往安全地帶,后楊杏娣在翻越護欄時因自己未注意導致受傷。案涉交通事故發生時,楊杏娣已下車,故不屬于網約車運輸服務區間,其訴請滴滴公司承擔責任無事實和法律依據。
其次,楊杏娣的損失系因其自身原因造成,其自身存在重大過失,滴滴公司不存在過錯,不承擔違約或侵權責任。案涉車輛發生意外事故,已無法正常將楊杏娣送至目的地,司機李杰當時已采取了必要的安置措施。楊杏娣因自身過失在翻越護欄時受傷,該后果與意外事故之間不存在必然因果關系,楊杏娣的損失不可歸責于滴滴公司。
被告李杰辯稱,因不可抗力原因導致發生交通事故,其當時示意楊杏娣等離開其車輛并前往緩沖帶,是按照警察指示做的。因為當時快車不能繼續行駛,否則就是逃逸,且自己還需要處理交通事故。針對楊杏娣及其代理人指出其未盡職導致摔傷事件發生的意見,李杰針指出,交通事故發生后,自己當時只說要到護欄之外,沒有讓三名乘客翻越護欄。李杰同時表示,楊杏娣摔傷與自己沒有關系,自己不需要承擔責任,即便有責任也應該是滴滴公司承擔。

本案提醒乘客,撤離事故現場應選擇安全的路線
海淀法院經審理認為,從本案已審理查明的事實來看,快車司機李杰對楊杏娣摔傷沒有過錯,楊杏娣主張由滴滴公司及李杰承擔責任依據不足:
首先,根據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李杰在案涉網約車訂單因交通事故原因被迫結束后,向包括楊杏娣在內的車上乘客明確發出了通過翻越高速路護欄的方式轉移至安全地帶”的指示,即相關證據不足以證明快車司機李杰對乘客發出了錯誤的指示,且庭審中楊杏娣代理人對此亦不持異議。
其次,從本案的實際情況來看,翻越高速路護欄并非從事故發生地點轉移至安全地帶的唯一和最優選擇,且根據楊杏娣的年齡及高速路護欄高度可以判斷,楊杏娣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自行翻越護欄具有較高危險性。故退一步講,即便楊杏娣從李杰的指示中可以合理推斷出需要翻越護欄,其作為成年人,也理應對該行為本身所包含的危險性及自身能力有合理認識,從而作出合理的行為判斷;其最終決定獨自翻越護欄并在翻越過程中受傷,選擇該行為的后果應由其自行承擔。
最后,李杰將案涉車輛臨時停放在高速公路上,系因發生了交通事故,并非主觀上故意終止訂單行程并將乘客置于危險境地。故無論李杰在案涉交通事故中是否有過錯以及過錯程度大小,其將車輛臨時停放在高速公路上的行為與楊杏娣自行翻越護欄摔傷的后果之間并無直接因果聯系。
綜上,在司機李杰不存在楊杏娣所主張之侵權行為的情況下,楊杏娣要求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楊杏娣要求滴滴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亦于法無據,均不予支持。2022年6月9日,海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楊杏娣的全部訴訟請求。一審宣判后,原告楊杏娣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法院經審理,于2022年10月21日作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點評
我國民法典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一般而言,對于侵權行為是否承擔責任的判斷標準,是看行為人對損害后果的發生有無過錯。本案因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乘客不應留在車內,應當迅速轉移至護欄外以避免二次事故發生,此為交通安全常識。楊杏娣摔傷后能否向滴滴公司及司機李杰索賠,關鍵是看李杰有無過錯。
本案判斷李杰有無過錯,重點應考察兩個方面:一是其臨時將快車停放在高速公路上有無正當原因;二是有沒有向楊杏娣發出錯誤指示。綜合全案事實,臨時停車是因為發生了交通事故,且無證據證明李杰要求楊杏娣翻越護欄,可以排除李杰對楊杏娣摔傷具有過錯,故滴滴公司及李杰均無須擔責。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侵權責任法所規定的過錯比例,是按其對損害結果的作用力區分的,在涉及共同過錯的案件中,第三人即便擔責,有時也未必承擔全責。在受害人自身有過錯的情況下,應承擔與自身過錯相適應的責任。
本案提示大家,乘坐營運車輛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需要撤離時,應當選擇安全的轉移方式;不能貪圖方便翻越護欄,否則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只能自擔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