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程

人工智能的現實意義是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
在兔年春節期間,人工智能突然又火了。一款由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發布的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由于出色的“智能化”表現,引發了關注。ChatGPT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甚至能完成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代碼等任務。
ChatGPT上線僅5天,已經擁有超過100萬用戶,根據媒體報道,在ChatGPT推出僅兩個月后,它在2023年1月末的活躍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有人用ChatGPT寫PPT課件,有人用ChatGPT寫短視頻腳本,有人用ChatGPT寫股票研究報告,甚至連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都嘗試用ChatGPT撰寫演講文稿。赫爾佐格在為網絡安全會議“2023特拉維夫全球網絡技術”錄制的“特別開幕致辭”的結尾,是ChatGPT通過提示撰寫的。
過去幾年,每隔一段時間,人工智能就會引發一輪關注和討論,人們抱著既期待又有一些擔心的復雜心情,反復審視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改變,并密切關注著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進程。ChatGPT在社交網絡上的走紅,是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又一次圍觀。那么我們離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有多遠呢?
美國作家盧克·多梅爾在《人工智能》一書中提出“奇點”的概念,指的是機器在智能方面超過人類的那個點。人工智能的“奇點時刻”要到來了嗎?
目前業界對于什么是人工智能依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不過無論是從智能本身,能力強弱,還是從人機關系等不同角度,業界基本上都認為人工智能大致會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簡單機械的智能,第二階段智能水平接近人類,第三階段智能水平超越人類。從智能本身的角度看,其發展路徑大致是:專門智能—通用智能—超級智能;從能力的強弱看,其發展路徑大致是:弱智能—強智能—超強智能;從人機關系看,其發展路徑大概是:人工智能—類人智能—超人智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圖靈密碼破譯小組的首席統計師、數學家古德有段著名的話:“一臺超級智能機器可以定義為一臺在所有智能活動上都遠超人類——不管人有多聰明——的機器。由于機器設計屬于這些智能活動的一種,一臺超級智能機器當然能夠設計更出色的機器,那么毫無疑問會出現一場‘智能爆炸’,把人的智力遠遠拋在后面。因此,第一臺超級智能機器也就成為人類做出的最后的發明了——前提是這臺機器足夠聽話且愿意告訴我們怎樣控制它?!睆墓诺碌脑拋砜?,發明出“一臺在所有智能活動上都遠超人類的機器”,應該被定義為人工智能的“奇點時刻”。
從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來看,“奇點時刻”遠未到來。目前我們看到的人工智能產品大多還比較初級,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冠以“智能”頭銜的產品往往僅在一個或幾個領域中展現出“像人一樣行動”的能力。例如智能掃地機器人、工業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翻譯工具、人工智能聊天工具等。其背后都是通過“如果出現某種情行,則執行某一程序”這類算法在運行,它是對人類行為歸類總結之后的簡單模仿,以達到“像人一樣行動”的效果??梢哉f目前還處在專門智能、弱智能階段。
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和行動”,而且需要“像理性的人一樣思考”——思考的過程要快,結果要正確。這種智能水平目前還達不到。盡管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人工智能在診斷復雜疾病、在國際象棋和圍棋比賽中擊敗人類冠軍,以及在解決復雜代數問題等方面的出色表現,但是希望它能夠像人類小孩一樣以自然語言與人類進行交談,簡單描述它們通過攝像頭“眼睛”看到的事物,并在看到幾個例子之后就可以學會新的概念等依然難以實現。人工智能還停留在“計算——給出答案”的階段,依然無法進行思考和創造。
人工智能的研發某種程度上是如何實現對人腦的逆向解構,通過探索人類智能的奧秘,制造出像人類一樣具有思考能力的智能化產品。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對于自身智能產生的原理和路徑還不甚清楚,只能簡單地將其歸功于大腦。如果將人類大腦看作是一種精密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類自身還無法復刻這臺機器。
1956年,在人工智能領域重要的里程碑——達特茅斯會議之后,馬文·明斯基、約翰·麥卡錫、克勞德·香農、赫伯特·西蒙、艾倫·紐厄爾等人都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樂觀,認為人工智能會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做到現在人類所有可以做的事情。從人工智能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他們的預測顯得過于樂觀了。就人工智能所聚焦的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抽象概念、神經網絡和創造力等5個主要領域的發展情況來看,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這些領域并沒有取得更多突破性的進展。
最近風靡社交網絡的ChatGPT被一些人認為是人工智能從專門智能邁向通用智能的開始,但是實際上ChatGPT依然像過往的人工智能產品一樣“很容易被騙”,對許多問題的回答依然非常機械。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感情比較復雜,既希望人工智能早日實現,從而大大提高人類的生產效率,將人類從機械性的、非創造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又擔心人工智能出現后會替代大量的工種,造成大量的失業,同時也擔心人工智能系統被濫用,甚至像科幻電影中演繹的那樣,最終脫離人類的掌控,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帶來威脅。
首先人工智能的現實意義非常明顯,那就是代替人類勞動,提高人類社會的生產效率。近些年來之所以人工智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火”一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工業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之后,生產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但是隨著信息化革命接近尾聲,社會生產效率提升速度變慢,亟須新的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變革,“智能化”是最有想象力的一個方向。
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形勢進一步惡化。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在通脹高企、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速正在急劇放緩,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6個月前預測的3%降至1.7%。報告認為,增長急劇下滑將是一個普遍現象,95%的發達經濟體、近70%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2023年經濟增長預測都較此前預測數據有所下調。
在當前情況下,全球經濟迫切需要新的技術革命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實現較快增長。人工智能是繼工業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后最具有想象力的生產效率提升工具。咨詢公司埃森哲研究了美國、芬蘭、英國等12個發達國家后發現,預計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幫助這些國家的生產率提高40%左右。其中,因人工智能生產率增長最多的幾個發達國家分別是:瑞典、芬蘭、美國和日本。
雖然像科幻電影中那種高度智能,甚至遠超人類的智能化機器人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是在提高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接近規?;瘧玫乃?。近年來,智能駕駛、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社區等產品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對于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均有不錯的表現。
機械智能化率的提升通常也意味著人工崗位的減少,人工智能對于人工的替代或許難以避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人工智能前沿記錄:人工智能對全球經濟影響的模擬計算》中預估,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取代4億—8億個工作崗位。但是目前人工智能能夠取代的崗位依然將是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崗位,還沒有辦法完全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在取代一些人工勞動的同時也將釋放新的需求。如同汽車行業發展起來之后,雖然大量的馬車夫失業了,但是汽車產業鏈上需要更多的工人。人工智能會讓很多的職業消失,但是就和歷史上所有的技術進步一樣,每一種技術,在讓一些原有的職業消失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新的職業。
未來我們可能很難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需要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發揮自身創造性的優勢,成為一個創意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