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贛貞

每天找到自己3個優點并寫下來
前不久,在微博里看了一個短片,題目為《你比你想象的更美麗》,講述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素描畫家吉爾·薩摩拉為數百名女性繪制肖像畫的故事。繪畫之前,所有女性都被安排與一位陌生朋友見面,短暫相處。薩摩拉繪畫時,和被畫者之間隔著簾子,完全看不到她們的面容,他只是憑借被畫者對自己的描述開始創作。隨后,薩摩拉邀請與數百名女性接觸過的那位陌生朋友來描述她們的容貌,再次繪制肖像畫。結果令人驚訝,根據陌生人描述畫出的這些女性的肖像,比之前根據本人描述繪制的畫像美麗得多。
很多女性看到后感動得落淚,原來她們總是認為“我不夠好”,可是事實遠比自己想象中的更美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高爾頓·奧爾波特在著作《人格的模式與成長》中提出,“成熟的人”首要標準是能夠“積極而客觀、現實地看待自己”。真實地看待自己,就能收獲豁達、幸福的自己。然后在愛自己的基礎上,推己及人,進而懂得如何愛別人,體現出成熟的模樣。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永遠不要否定自己,每一天都要記住并接納這個不完美的自己,你有你的特別之處。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自信的你其實更美。越遠離真實的自己,越否認真實的情緒,越執著于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內在的沖突就會越多。
成熟者悅納自己,能正確接受和評價自己,然后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展。自我悅納不僅僅指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有愉快感和滿足感,也意味著接受自己的全部,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接受程度不以自己是否做錯事而有所改變。在接受不足的基礎上,努力改進和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這是僅次于自我實現需要的第二高層次的需要。良好的自我悅納可以有效緩解個體人格發展中的矛盾沖突,使個體得到健康發展,產生高自尊。認識自我是一種境界,是我們在現代社會所應具有的素質。悅納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表現。當你快樂地接受了自己,你的整個心胸便會舒展和開闊,同時你會發現,你也更加容易接受他人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各有各的價值。要愉快地接受自己,并通過努力,改進和發展自己。即使生活中有一萬個理由讓自己哭,也要找一個理由讓自己笑。強者不是天生的,他們之所以成為強者,是因為善于戰勝自己的軟弱和缺陷。亞里士多德的溝通能力欠佳,并不妨礙他成為威名遠揚的哲學家。梵高極易受到情緒的干擾,卻憑自己超凡的色彩掌控力成為舉世驚嘆的畫家。貝多芬雖然失聰,但依靠自己非凡的領悟力成了世界聞名的音樂家。這些名人悅納自我,既了解自我,又接受自我,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他們始終保持著一顆不甘落后、快樂向上的心,最終成為世界上優秀的成功者。
查理·卓別林70歲生日時靈感大發,做了一首題為《當我開始愛自己》的詩。其中有這樣幾句——“當我開始愛自己,我不再渴望過另一種人生。我看到身邊每一件事,都是在邀請我成長。今天,我懂得,這是成熟。”自愛的人完全接納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知道自己并不完美,知道自己并不討人喜歡,長得也并不好看,甚至很丑。可是,這些并不妨礙自己每天快樂地生活,并且相信自己一定會越來越好。
人在面對利益和誘惑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失去本心,但愛自己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初心,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自愛的人有目標,有追求,能夠坦然接受失敗和挫折。他們雖然暫時看起來并不風光,但因為有底線和原則,往往會成為人生的贏家。
三毛說過: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難以快樂的。愛自己指能夠正確地看待自我價值,正確地理解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切。我們不必通過外部的認可來維持自信。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極度自我欣賞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自戀不是自愛,指極度自我陶醉,對自己持有不切實際且過高的評價,渴望他人的關注和贊賞。自戀的人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把獲得別人的認可作為自我價值的標準。當他們無法從外界獲得認可的時候,就會感到深深的挫敗感,并想方設法詆毀自己。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迷人,但內心十分空虛。
心理學家將自戀定義為一種膨脹、浮夸的自我形象,自戀者的主要特質是自視甚高以及不健康的自我陶醉。其中浮夸型自戀最為常見,具有外向性、支配性和尋求關注的特征。脆弱型自戀表現為安靜內斂,有強烈的權利意識,但也容易被輕視。無論哪種自戀,它的黑暗面都是慢慢浮現的。
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勒溫分析說,自戀者因為對自己形象的認識與現實差距較大表示不滿,拒絕承認自己的真實形象。他們的行為往往是自私自利的,當美好幻想受到挑釁時,會變得憤怒或充滿攻擊性。自戀主義的領導者或許會做一些冒險或不道德的決策,自戀的伴侶可能會不誠實或不忠貞。自戀就像是一種病,得病的人自我感覺良好,但周圍的人就受罪了。
英國心理學家簡·洛文杰指出,所謂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人只有在環境不符合自己預期時,才有成長發展的機會。這并不難理解,所謂成熟是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不斷迭代的過程,人們在一切都符合預期時往往難以超越既有的認知框架。遇到難以理解的負面經歷,就需要去調整對自我和對世界的認知。當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帶來這種成熟,重點是可以直面痛苦的感受,發現問題所在,并結合積極的思考和行動。
心理成熟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夢想的褪色,意味著學會消化自己的情緒,懂得與自己相處。從“我以為,應該是我期望的這樣”變成“就算這樣,我也能接受”,接受世界原本的樣子,必然是痛苦的。正如泰戈爾所言:“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無以到達光明。”成熟總和人生的挫折聯系在一起,似乎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
人的心智始終在發展,終生在成長,但不是所有人的心智都會隨著年紀而增長。促使心智成熟的動力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是對更優質人際關系的渴求,大體上說與他人建立聯系的頻率越高,我們的心理就會越健康。第二,是對更深入自我表達的渴望,努力地想讓別人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尤其是我們的價值觀和幸福觀。使我們心智走向成熟的上述兩股動力,能夠幫助我們度過生命中一些最艱難的悲傷時刻。我們每一次的精神崩潰,都是迂回的嘗試,可能成為一個改變自我的契機。
阻礙成熟最大的障礙是懶惰,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因素,稱得上是人的通病。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恐懼感,并非所有恐懼都源于懶惰,但大部分確實與此有關。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能察覺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能找到懶惰的痕跡。我們心中有一個病態的自我和一個健康的自我。即便內心充滿恐懼,性情無比固執,身體內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它積極健康,追求丄進,推動我們改變和進步,向往未知的新領域,做好屬于自己的工作。想要變得成熟,第一件事就是克服懶惰。
認清我們的責任和決策的能力,是自律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心智的成熟可界定為“意識的成長”或是“意識的進化”。意識具有一種罕見的強大力量,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動,負責做出決定,并把決定付諸實施。有自主行動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獨立做出影響他人和世界的選擇。我們的一舉一動會成為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沒有愛的地方創造愛。
只要憑借足夠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點滴的認知和經驗就會慢慢匯集起來,人生之路將清晰地出現在眼前。要時時反問自己是不是過于關注身上的負面部分,忽略了自己正面優秀的信息,如果自我否定比較多,不妨每天找到自己3個優點并寫下來。更多地靠近那些能創造陽光、積極、溫暖的人,遠離那些打擊你的自信,習慣否定、嘲笑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