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建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是立足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對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國家通訊社記者,我與報道團隊一同,把提高政治站位與深入一線踐行“四力”相結合,以深度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呈現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生動講述綠色崛起的“中國故事”作為著力方向,努力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留下更多“新聞注腳”。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降幅達34.8%,優良天數比率增加到87.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
一組數據,見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在生態環保領域取得的顯著成績。

經過不懈努力,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在新華社領導和總編室領導的指揮和評論部的統籌下,我承擔了《新華社評論員: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七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寫作工作。寫作過程中,我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會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綠色答卷”所彰顯的生態文明思想。
這一評論報道,開宗明義提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扎實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 新華社“見證長江江豚‘添丁’”科普公益行動報道團隊合影

▲ 2022年11月5日,創意海報《蒼穹巨靈·濕地篇》在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展出(新華社記者 連漪/攝)
這一評論報道,同樣致力準確傳達黨的二十大精神。報道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報道推出后,《新華每日電訊》頭版刊登,稿件先后被609家媒體采用。其中,中央及中字頭媒體23家,媒體頭版8家,多達155家媒體客戶端轉載,取得了鎮版刷屏之效。
全媒體時代,生態環境報道也要更多思考報道呈現方式的創新,不斷探索技術賦能的新路徑。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以“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和日內瓦同步舉辦。這是黨的二十大召開后,我國舉辦的首批主場外交活動,大會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探索技術賦能,新華社湖北分社全力推進融合創新,以踐行“四力”發掘的新聞點為依托,推出獨具匠心的系列報道。大會報道全網置頂稿件達11條,多為融合報道。
其中,湖北分社聯合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推出的創意海報《蒼穹巨靈·濕地篇》20分鐘內瀏覽量即突破10萬,登陸武漢三鎮50余塊戶外大屏,并在日內瓦會場作為“COP14大會”官方宣傳海報進行線下展覽,引發現象級傳播,為大會營造濃郁氛圍。另外,聯合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和衛星新聞實驗室,我們報道團隊推出衛星新聞《近五分之一面積都是濕地,這座“國際濕地之城”藏著哪些奧秘?》,從太空畫面開始,直至將清澈見底的“水下森林”展示在觀眾面前,創新實現由太空一鏡到底的空、天、地視角有機結合。
《創意手繪長圖|來一場武漢濕地漫游之旅》在全網置頂推送,客戶端閱讀量超226萬。創意科普視頻《新華全媒+|當我們在保護濕地時,我們在保護什么?》被126家媒體采用,B站播放量超過40萬,客戶端閱讀量超289萬。“讀秒”系列創意視頻《50秒環游江城武漢濕地風光》,全網置頂傳播。
憑借新技術的應用,推出多組創意融合報道的同時,傳播環節也強化了精心部署。微博話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答案#,大會開幕之際進入新浪微博熱搜榜,并獲持續置頂推薦;國家林草局將此話題列為大會微博傳播主話題,并在官微持續推薦,話題#武漢濕地占城區面積近五分之一#,進入微博同城榜前三位。系列話題總閱讀量近6000萬。配發視頻還進入微博“視頻飆升榜”,居旅游出行類第4名。
報道獲得好評與高傳播度、高影響力的背后,源于新華社湖北分社不斷探索強化技術賦能的新路徑,著力打造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融合創新報道。這也為下一階段繼續開展好生態環境報道,著力實現“內容+技術+靈感+美學”有機統一,以技術賦能創新呈現生態保護“中國作為”提供了重要啟示。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生態環境報道還要著力于“小切口”呈現“大主題”,用更多生動鮮活的故事,講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路徑”。
湖北擁有1061公里長江干線,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生態環境部長江局等長江流域管理機構辦公地點均設在湖北。聚焦長江大保護工作、整合優勢報道資源,新華社湖北分社創新成立了“長江報道工作室”,聚焦習近平總書記治江方略,講述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故事。
以聚焦我國特色珍稀物種——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為例,“長江報道工作室”聯合中科院水生所等單位,發起全球首次“見證長江江豚‘添丁’”科普公益行動。
新華社湖北分社在5G傳播創新實驗室內開設直播間,在新華社音視頻部、新媒體中心、對內全媒報道平臺以及新華每日電訊等的支持下,連續三天通過新華社微博、微信、B站等社交媒體平臺和媒體矩陣,面向全球獨家首播長江江豚分娩全過程,推出直播報道《見證長江江豚“福久”產崽》、融合報道《“F9C22”你好,熱烈歡迎!》、長篇通訊《“圍觀”江豚產仔,更要趁熱打鐵實現“豚丁興旺”》等,全面系統介紹長江江豚保護和人工繁養工作取得的新的重要突破等。相關報道被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等300余家媒體轉載、跟進報道,并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系列直播活動累計點擊、觀看、互動人次超過1.8億。
這一獨家報道,引發媒體的大量跟進、二次傳播,許多媒體得知江豚“添丁”的消息,都是源于新華社的直播行動,發出的稿件,也是以新華社的直播作為新聞由頭。
類似的探索,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生態環保相關報道提供了有益經驗。以具體可感的鮮活故事切入,讓“大主題”下的闡釋更具貼近性、感染力。
近期,我和報道團隊正在全面推進生態環保報道的“三景三寶”品牌化融合傳播的打造工作。“三景”,聚焦的是具有湖北突出特色、生態優美且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長江三峽、十堰武當山、神農架林區;“三寶”,聚焦的是在湖北有著較多分布、適合新媒體呈現的珍稀保護動物江豚、金絲猴、麋鹿。當前,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開啟上線交易,武漢是全國注冊登記結算中心。新華社湖北分社報道團隊,也在聚焦“低碳故事”,持續推出報道。
作為國家通訊社的記者,學習好、宣傳好、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我和報道團隊將繼續并肩奮斗、攜手努力,持續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力爭以更多生動講述綠色崛起的“中國故事”,交出新聞工作者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使命的“新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