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存舉
經濟新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經濟新聞評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輿論引導作用不言而喻。在技術的催化下,受眾獲取信息渠道便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新形勢下,經濟新聞評論如何進一步守正創新,是值得經濟新聞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評論是報紙之魂,也是版面的魂,沒有評論,版面無魂,報紙無神。作為以經濟報道為主的中央大報,經濟日報近年來堅持評論立報理念,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評論稿件。作為經濟日報總編室編輯,于2021年初至2022年12月份,先后在《經濟日報》撰寫刊發近60篇經濟新聞評論,多數稿件被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廣泛轉載,有些還登上網絡熱搜,被讀者津津樂道。本文以這些作品為案例,探析經濟新聞評論守正創新的路徑選擇。
經濟新聞評論選題內容豐富,從國家頂層經濟制度設計,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都可涵蓋其中。從選題來源看,一方面要緊跟網絡熱點新聞,隨時關注各種熱搜新聞和輿情事件;另一方面還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親身體驗和觀察的基礎上動筆寫作。這兩個方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總體看,評論稿件新聞由頭既要堅持時效性,又要兼顧經濟味,二者缺一不可。
互聯網是信息的集散地,也是輿論的放大器。近年來,在互聯網平臺上,部分涉及樓市、股市等方面的經濟新聞真偽難辨,雜音繁多,尤其是一些自媒體,時而歪曲政策、顛倒是非,時而偷換概念、制造恐慌,不僅誤導了受眾,也在輿論場上產生了惡劣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新聞評論理應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
比如,2021年初,一些自媒體四處散布謠言、教唆炒房,嚴重混淆視聽。筆者抓住這一新聞,于2021年4月14日在《經濟日報》8版刊發評論《樓市黑嘴該治治了》,旗幟鮮明地提出“樓市‘黑嘴’曲解調控政策本義,臆測房價變化趨勢,不利于樓市穩預期”。同時在2021年6月23日《經濟日報》5版刊發評論《樓市“黑嘴”要不得》,進一步駁斥了“樓市貶值潮”論調站不住腳,提出樓市分化趨勢早已形成,并將進一步加劇,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普漲”“普跌”之說,對穩市場、穩預期起到了積極作用。
輿論的產生是公眾交流的結果,個人意識和他人意識碰撞交流,才能形成共同意見。越是貼近生活的話題,越能引發大眾普遍共鳴,評論作者不妨多從生活中尋找評論選題,尤其是從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中提煉論點,發現苗頭性事件和規律性問題,總結經濟生活和經濟現象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事實證明,從生活中尋找的評論選題,更加接地氣,可讀性也更強。
快遞業連接千城百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暢通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渠道。近年來,部分快遞公司野蠻生長,服務存在不少短板。2021年7月14日《經濟日報》8版刊發的《快遞公司“快而不遞”為哪般》一文,就是筆者根據自身取快遞的經歷寫成,一些快遞員將快遞放在驛站或者快遞柜,然后短信通知自取。筆者指出,快遞企業的做法,既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侵犯,也是對相關政策的冒犯。消費者對此選擇忍氣吞聲,只能繼續助長不正之風。稿件刊發后,在消費者群體中引發廣泛共鳴;2022年11月10日《經濟日報》2版刊發的《快遞公司不能一味求快》認為,一味比拼速度,造成了快遞企業服務質量下降,影響了消費者體驗,反而不利于維護品牌美譽度,需引起部分快遞公司反思和重視。
再比如,中消協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物業服務質量總體水平偏低,住宅小區居住環境還需大力改善。筆者注意到,每年底,不少小區物業公司絞盡腦汁收取物業費,甚至出現“花式催繳”的鬧劇。2021年12月28日《經濟日報》3版刊發的《小區物業費為何難收》指出,服務水平難如人意、公共收益不夠透明、制度化建設乏善可陳是物業費難收的三大癥結,該文刊發后,一些讀者主動聯系到筆者,說該文指出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并請筆者進一步作深度調查,跟蹤報道相關問題。
一篇評論究竟有沒有價值,關鍵在于有沒有提出有價值的觀點。而有價值的觀點,往往建立在問題導向基礎上。甚至毫不夸張地說,問題意識是經濟新聞評論稿件的靈魂。
從經濟新聞評論角度看,具體可以圍繞“出現了哪些經濟現象”“這些現象持續發展將會產生什么后果”“消費者利益受到什么影響”“市場秩序受到哪些沖擊”“如何對癥下藥解決這些問題”等方面展開。只要抓住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角度深入分析,闡釋基于調查研究或者理性思考后的觀點,就有可能對經濟生活產生積極正面影響。
服務性和實用性是經濟新聞評論的顯著特點,通過呈現獨家和獨特觀點,從而為消費者提供價值判斷。經濟新聞評論的立意,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訴求和想法,作者可通過各大熱搜平臺、互聯網評論區、自媒體等不同渠道,廣泛搜集網民對該問題的集中反饋,讓評論稿件針對性更強,兼具服務意識,也更有利于推動相關問題解決。
2022年8月7日《經濟日報》2版刊發的《“山寨維修”不該大行其道》一文,從家電售后服務亂象這一消費者意見強烈的話題入手,揭示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電企業普遍推行售后外包模式,存在“重銷售、輕售后”的情況,小而散的維修公司長期游離于監管之外,導致市場失靈,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由于該話題社會影響面廣,稿件被多家網站轉發,對于消費者維權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在一個社會中,經濟活動是完整的系統化整體,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要素、指標和動態變量構成。只有堅持不回避問題原則,才能真正找準經濟生活中的焦點、痛點,從而切中讀者的脈搏。當然,在評論寫作中,作者應把目光聚焦事件本身,不以偏概全,不把問題擴大化,而是一事一議,把握好寫作的尺度和力度。
根據心理學理論,任何信息的傳播和事實的描述,如果不加以專門的闡釋和評論,對人們的思維定勢幾乎不產生任何影響力。凝集經濟問題共識,方能匯聚發展力量。搶奪對新聞事件的解釋權,近年來成為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新媒體時代,要真正掌握話語權,首先要做到準確客觀、不偏不倚,要把握好理性和建設性的基調,避免陷入情緒宣泄的極端化語境中。新聞評論應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觀點的表述應遵循理性審慎原則,訴諸縝密邏輯和充分論據,觀點才能更有說服力。
2022年9月8日《經濟日報》3版刊發的《農民參繳公積金意義不容小覷》一文,在微博獲得1.5億閱讀量,進入當日新浪微博熱搜排行榜前三名。這篇評論新聞性強,選題重大,內容敏感,作者在說理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數據,引用了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權威報告中的關鍵數據進行說理,客觀陳述我國公積金使用效率不高、長期沉淀閑置資金等問題,有理有據,論據充分,既看到問題,又提出建議,起到了較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在寫作實踐中,有些作者為了避免評論語言的呆板化,盡量讓文風活潑、不拘一格,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網絡化語言。新潮化表達固然值得嘗試,但語言風格的創新不能突破理性底線,不應以感性認知思維代替理性思維。在互聯網上,和民生息息相關的經濟話題更容易產生認知偏差,甚至引發輿情。尤其是與物價、房價、快遞物流、市場監管、新經濟等相關的經濟新聞,更需廓清認知迷霧,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評論稿件要體現獨特的價值判斷,使受眾讀過評論后,認知上的不確定性減少,觀點上有收獲。以房地產話題為例,針對市場存在的房價預期不穩、房企盲目擴張、調控政策頻出、中介不規范運營、炒作學區房等問題,兩年來筆者撰寫刊發近20篇評論,通過深入梳理樓市政策,客觀分析樓市現狀,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準繩,提出“樓市調控應注意滿足剛需”“警惕學區房炒作卷土重來”“房產中介費為何居高不下”“樓市促銷重在對癥下藥”“‘不務正業’的房企需做減法”“房源信息共享勢在必行”等觀點,起到了較好穩定樓市預期作用。
筆尖刷卻世間塵,能使江山面目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新聞評論不再局限于財政、貨幣等宏觀層面議題,還拓展到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好的經濟新聞評論,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客觀理性認識已經發生的經濟現象,還能切中時弊、給人啟迪,對經濟趨勢和社會發展作出研判,進一步凝聚共識,為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