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第五保育院 王萬華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兒童期的個性特質中對成年后良好適應功能的最佳預測指標是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的能力,并不是學業成績也不是良好的行為表現。同伴關系是兒童交往能力的具體表現,它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主要指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并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被忽略型幼兒作為幼兒群體中的一部分,如何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布渥斯基·帕克(Bukowski·W·Park)指出,被忽略型幼兒是指那些得到提名很少的幼兒,他們常被認為是害羞和退縮的,被忽視幼兒與同伴的互動一般都少于普通幼兒,具體表現為不喜歡交往,而且比其他幼兒包括普通組的幼兒,攻擊、破環和消極行為都要更少;龐麗娟認為,被忽略型幼兒通常指在與同伴交往時表現為獨自玩、離群、徘徊、觀望、不招惹是非、不依賴成人的幫助等行為特征。因此,很少有人喜歡他們,也很少有人討厭他們,其處于被同伴忽視和冷落的社交地位。從他們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被忽略型幼兒在社會化交往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很少主動發起交往行為,即使有,一旦遭到挫折便會立即退縮,相比較而言,其交往同伴也更加局限。因此,引導被忽略型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非常有必要。
1.教師因素
被忽略型幼兒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經常表現為不主動找老師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其他幼兒相處時總是忙于自己的任務,即使別人主動找他做游戲他也會表現出退縮、畏難的抗拒行為。他們遵守幼兒園的活動規則,且能表現出良好的行為,而教師面對全班幼兒時往往會忽視這類幼兒。
2.家庭因素
被忽略型幼兒在家里處于被動地位,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父母經常替孩子做決定——包辦代替太多,即使孩子表現出不一樣的想法,父母往往也會用自己的權威讓孩子放棄堅持。慢慢地,孩子會在家庭中失去發言權,從而在內心形成“我主動表達也不起作用”的固有想法,由此否定自己的心理逐漸形成。
3.個性特征
被忽略型幼兒大多比較內向,他們會將所有的問題都指向自己,很少從外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漸地對自我認知建立起“我說的不好、我不能這么做、我就是不會和別人友好相處、他們都不喜歡我”等自我否定的交往信念。
被忽略型幼兒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離不開幼兒園所營造的友善型人際環境氛圍。
1.幼兒與教師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教師應通過改善指導語的個性化語言與被忽略型幼兒建立信任,讓他們對教師產生強烈的信任感,只有建立了這種感情,他們才愿意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所有事情,包括遇到困難時尋求老師的幫助。只有與教師建立了積極關系,幼兒才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同時放松自己的心理防線,產生一定的交往需求。首先,教師及時關注被忽略型幼兒的心理需求并及時滿足。被忽略的幼兒經常表現出獨處、膽怯、有需求也不向老師主動表達。這時,教師要善于觀察,用溫和親切的話語讓幼兒感受到愛與平等,這樣他們才能慢慢放松警惕,并充分信任老師,進而愿意向老師說出自己的需求。
2.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策略
為了更好地幫助被忽略型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可以制定一些針對被忽略型幼兒的教育策略。比如,在取得幼兒的信任后,教師可以為幼兒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且他們很容易回答上來的問題,邀請他們作答,這樣讓幼兒在同伴中慢慢樹立一定的威信。通過在集體活動中回答問題,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被認可,慢慢地他們會樹立“我能行”的信念,進而愿意與同伴主動交往、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3.為被忽略型幼兒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
讓幼兒先被動地接觸同伴,進而發展他們主動和同伴交往的意愿。例如,在安排座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被忽略型幼兒和受歡迎幼兒安排在一起,也可以讓他們為同伴服務,如讓他們當值日生、為同伴分發餐具、幫老師拿器械等。通過生活中的活動參與,他們被更多的同伴熟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感受到了來自他人的肯定和需要,進而更樂意服務同伴,更愿意與更多的同伴建立聯系。
4.創設愛與民主班級氛圍
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可以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意,這樣幼兒才會產生對成人的依戀和表達需求。例如,幼兒哭泣時教師的擁抱和安撫;幼兒回答問題時教師耐心的等待和言語肯定……在班級交流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們在安全的心理氛圍中大膽表現自己。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中,被忽略型幼兒也會逐漸變成敢于表現自己、愿意主動交往的孩子。
1.建立平等友愛的夫妻關系
幼兒與他人所建立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從父母的相處模式中習得的,因此,父母之間要建立平等友愛的夫妻關系——夫妻關系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家庭的親子關系和其他的親人關系。例如,父母經常笑臉相迎地擁抱彼此,孩子也會微笑著擁抱自己的同伴;父母經常討論問題,孩子也愿意加入談話并表達自己的觀點。總之,通過夫妻之間傳遞出的和諧談話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會形塑孩子習得人與人友好相處、積極表達的信念。
2.營造幼兒被尊重的民主氛圍
家庭成員的觀點應該被尊重,特別是家長應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比如游戲時間、吃飯穿衣都可以和孩子商量決定,而不是父母的“一言堂”式的高控孩子的行為和決定。只有這樣,孩子才敢于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總之,通過這種民主的親子關系,幼兒會理解溝通的重要性,萌發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信念,進而產生強烈的溝通需求。
3.關注交往技能的示范作用
父母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交往認知,在帶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時,父母表現出強烈的交往需求,社會性微笑和主動文明的交往行為往往會成為孩子學習的范本。比如,父母在聚會時表現出的擁抱、微笑、握手等都會傳遞給孩子。同時,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玩交往游戲,在游戲中促使孩子習得交往技巧,進而生發出樂于與人交往的愿望。
1.引導幼兒正確認識他人的評價
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行為的積極方面,從積極的方面給予孩子正向的肯定,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正向的評價,肯定自己的能力。這樣,孩子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有面對解決問題的勇氣。通過他人的肯定,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也會傾向于“我能做好……”同時,孩子也會聽到“你連這個都不會”“你真笨”等的評價,這時我們在安撫孩子的同時,讓孩子辨別這些話語的不確定性,一件事情沒做好并不是說我們什么都做不好,進而萌發積極奮發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心理。
2.給予交流的機會
被忽略型幼兒的交往模式更多的是被動型,很多時候他們在集體中是安靜的、不被注意的。父母可以帶孩子多參加親子聚會,剛開始孩子表現出膽怯、害羞、被動,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責令孩子去和別人做游戲,而是帶著孩子一起和小朋友交流、游戲,慢慢地通過行為引導,被忽略型幼兒會感受到認識新朋友的樂趣,并愿意參加游戲。通過父母的多次引導示范,孩子逐漸習得了交往技巧,并愿意主動與同伴交流。
3.樹立責任角色
被忽略型幼兒常常表現出怯懦的狀態,教師和父母可以試著給他們安排一些角色,讓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膽怯,并嘗試著去克服膽怯。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刻意為其安排比如小組長、值日生等角色,這樣,被忽略型幼兒不得不和別人發生聯系,慢慢地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在集體中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愿意與他人主動交往。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當出門時的監督員,提醒父母有沒有帶鑰匙、手機等,這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體會到自我力量,進而積極地與他人產生聯系。
總之,通過教師與家庭的雙向積極作用,被忽略型幼兒會逐漸習得同伴交往技能,并在交往中感受愛與需要,體驗到自我成就,從而獲得良好的同伴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