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芬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鞏固拓展課堂所學的內容,更是希望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然而,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未能意識到這一點,在設計作業時仍以應試教育思想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的,以題海戰術為手段,導致作業發揮不了應有的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積極貫徹“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控制好作業的難度,減少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小學數學作業的育人價值。鑒于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三大主科之一,本文中筆者將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展開詳細論述。

“雙減”政策是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次重要改革,2021 年國家頒布實施了關于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以及課外輔導負擔的“雙減”政策。對于“雙減”政策的解讀,大體上主要涵蓋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在校內,重點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為主,同時在課后開展服務工作,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校外,全面規范整頓學科類培訓機構,重點打擊取締市場化、資本化嚴重的校外培訓機構,旨在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從上述措施不難看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下的兩大目標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進行深入探討。
小學數學作業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鞏固提高課堂所學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作業設計的目的是教師通過作業的形式去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清晰的作業設計目標是確保作業設計質量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作業設計僅僅是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缺乏清晰明確的設計目的。
除了作業設計目的不明確之外,還存在著作業內容不夠多元化的問題。很多情況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基本上是按照一刀切的方法去設計內容完全相同的作業。這種完全一致的作業內容難以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作業需求。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作業內容難度較大;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作業內容又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也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要實現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都是以書面作業為主,很少有實踐性、探究性以及開放性的作業形式。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知識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然而,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是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的,作業基本上是以傳統的書面作業為主。雖然書面作業可以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但是單純的書面作業與現實生活缺乏緊密的聯系,學生意識不到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也難以發現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導致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約。
“雙減”政策的實施目的在于減少學生作業量的前提下提高作業的實效性,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作業設計原則是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的。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設計原則:
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大部分都是教材或者練習冊上的習題。書面作業雖然可以讓學生鞏固和拓展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題技巧和應試能力,但是這種形式的作業較為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欲望。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往往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感興趣,因此,如果要在減少作業量的基礎上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就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去設計趣味性的數學作業。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游戲類的作業、小組合作類的作業,通過有趣且多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作業完成過程中,確保數學作業發揮出最大的效應。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純的書面作業難以有效體現出作業的實踐性,可以說,很多作業是為了鞏固某些知識點而設計的,脫離生活現實,這樣的作業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因此,想要提高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性,教師需將現實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數學作業中,強化作業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作業的完成效率和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作業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去鍛煉思維和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學生只有具備創新能力,才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而創新能力很大程度由發散思維所決定,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重點。開放性數學作業由于沒有唯一的答案,所以在提高學生發散思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同樣,學生之間也是如此。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智力、學習基礎等各不相同,所以,在面對同樣的作業或者任務時,他們的認知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按照統一的標準,設計完全相同的作業內容,那么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難以獲得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遵循差異化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差異化的作業內容和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基礎去自由選擇。由于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所以他們在完成作業時會更加投入,這樣作業的完成效率和質量會更高,每個學生也都會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發展。
“雙減”政策的實施,需要教師不斷優化作業設計。只有這樣,小學數學作業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他們對待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作業,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作業設計成輕松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去感受數學的獨特魅力,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目的。例如,為了鞏固提高有關加減乘數運算法則的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游戲化的作業:讓學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一起模擬在市場上買菜的場景,學生可以扮演賣家,父母扮演買家,在這樣的游戲化作業活動中,學生可以在模擬買菜賣菜的過程中去鞏固提高有關加減乘數運算法則的內容。這種模擬形式的作業讓學生體驗了一次作為商家的樂趣,改變了傳統數學作業的枯燥無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能僅局限于書面作業的形式,還應該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實踐性作業,以強化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所謂實踐性數學作業,就是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作業,這種作業形式讓數學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學習完有關圓柱體側面積計算公式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用剪刀依次將紙質的圓柱體模型的側面剪出來得出一個長方形,然后讓他們用直尺去測量邊長,并計算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樣就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得出一個圓柱體表面積的實際數值。接著,學生再結合課堂所學的圓柱體側面積公式去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出結果之后,將實際測量出的結果與通過公式計算出的結果進行對比,可以得出兩者結果一致,這表明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學生會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的內容,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思維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新時代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應該體現出探究性的特點。例如,在學習有關三角形和四邊形內角和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先利用量角器去測量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然后再將所測量角的度數進行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在計算四邊形內角和時也是按照同樣的步驟,先測量出每一個角的度數,然后再將它們相加得出結果。在學生自己測量相加之后,接著對照數學教材中的定律“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三百六十度”,可以得出兩者的結果是一致的。通過讓學生自己探究測量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內角和,而不是讓他們直接背誦數學教材中的定律,讓學生去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探索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探索能力,進而實現其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發展。
現實中,不少知識并不是唯一和一成不變的,在某種情況下會呈現出多元性和多變性,站在不同的視角下,相同的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并且每一種解釋都有其合理性。眾所周知,每一個學生在性格、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是千差萬別的,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諸多差異。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很多問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和封閉的,而是多樣和開放的,科學的作業設計是實現開放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該通過開放性的作業來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而實現學生的創新發展。例如,在學習有關可能性與概率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開放性作業:假設小明是一位小學生,他每天上學都是根據具體的天氣情況去選擇出行方式的。如果天氣是晴天,則選擇騎自行車去學校;如果是雨天,則選擇坐車去學校;如果是下雪的天氣,則步行去學校。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猜測小明第二天的出行方式”的作業,由于第二天的天氣是不確定的,每一種出行方式都有可能,概率也是一樣的,所以,所選用的交通方式也是不確定的,這樣的作業答案就是開放性的。通過設置這種開放性的作業能夠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
作業評價既是優化作業設計的關鍵措施,同時也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以往作業評價中過于重視學生作業的對與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多樣化作業評價不僅注重學生作業的對與錯,更強調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是當下數學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作業評價方式。多樣化的作業評價不局限于某種單一的評價方式,而是突出作業評價的多角度、全流程,將數學作業評價的重心放在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不斷豐富、調整以往單一的作業評價方式。具體而言,在評價小學數學作業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及結果性評價等多種方式。例如,在評價開放性的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將作業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發揮各自的才智去相互評價。由于小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去評價開放性的作業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再比如,教師在評價那些學習基礎較差學生的作業時,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通過這種作業評價方式,評價這些學生相較于以往是否取得了進步。總之,教師在實施作業評價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作業評價方式,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價值和作用。
依前所述,“雙減”政策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 年實施以來,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輔導負擔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方面,作用極大。“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雙減”政策下,作業的設計應該兼顧到作業的“質”與“量”,在減少作業數量的基礎上,去提高作業的質量。教師要不斷優化數學作業設計,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多樣化、趣味性的作業形式。這樣,學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數學作業,進而讓作業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