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麗 ,李廣靖,陳棉
1.河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保定 071000);2.河北農業大學教務處(保定 071000)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1],高校思政教育逐步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核心的“思政課程”、以專業課教學為核心的“課程思政”,以及包括輔導員、行政人員在內的全員參與教育培養的“大思政課”,三者相輔相成的高校思政協同育人體系[2]。其中,課程思政在協同育人體系中起著內聯外達的關鍵作用,承擔培養“德技雙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的重要使命[3]。“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后者注重理論宣教,前者則需重視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意愿,需要柔性滲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如何在課程思政教學中使學生實現價值情感的高度認同是課程思政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認識課程思政的性質、地位、特點,尋找課程思政合適的切入點,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是專業課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課程思政圈層式協同育人理論”[4]出發,分析課程思政的性質、地位、特點,結合自身教學體驗,探索課程思政的切入點,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借鑒。
“課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5]。“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于一體,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6]。然而,高校專業課教師由于其自身特點,普遍對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比較擅長,在思政教學方面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實踐經驗[7],因而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常流于形式,趣味性不足、與專業結合度不高,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系統性差[8-9],很多專業課教師面對課程思政無從下手,部分教師存在畏難情緒。分析研究課程思政切入點,有利于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順利、高質量開展。
邢文利等[4]提出“課程思政圈層式協同育人理論”,將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分為內圈層(核心區)、中圈層(關鍵區)、外圈層(輻射區)。杜林等[2]借鑒并重構該理論體系,提出“思政課程”處于核心圈層,發揮價值引領作用,主要特點是理論宣教,促進學生認知生成;“課程思政”處于“關鍵圈層”,向內聯結“思政課程”向外關聯“大思政課”,起到價值負載的作用,注重學生的情感生發;“大思政課”處于“輻射圈層”,其著力點是學生行為意愿激發,發揮行為塑造的作用。處于“關鍵圈層”的“課程思政”以專業課程、專業課教師、專業課堂為主要元素,立足但不局限于專業技術層面,結合專業特色和育人目標,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思想價值,構成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柔性滲透、有機融入教學實踐,達到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發揮協同育人作用。
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的載體,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運用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10]。課程思政要素不能盲目灌輸給學生,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專業課教師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立足專業,掌握一定的課程思政授課技巧,通過網絡平臺、教學交流等多種渠道獲取課程思政素材,消化吸收,有效整合,內化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合適的切入點,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把控正確的教學方向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通過社會實事、歷史典故等[11]激發學生的心理認知和行為,使學生對中華民族有強烈的歸屬感,從而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結合專業特點,將愛國主義、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主題融入課程教學,通過情感脈絡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使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統一,解決二者割離的問題。
把新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擔當起民族復興的使命。
通過科學倫理教育,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和家國情懷,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且逐步形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胸懷天下的大格局。電影《中國醫生》講述抗擊疫情的故事,將其作為教學案例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使課程思政變得鮮活、生動[12]。
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將課堂教學、課后實踐、實習、競賽活動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發揮各自的魅力和優勢,點面結合,多空間、多維度,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將所學的思政知識內化為價值感的提升。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件,例如冬奧會、抗疫等,引導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并逐步形成行為意愿。挖掘專業課中包含真善美的思政元素,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
將古圣先賢的思想和事跡轉化為思政素材,植入專業課堂,如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的“以民為本”、老子的“無為而治”等思想[11],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故事等。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11]。通過非典、新冠疫情防控,冬奧會、冬殘奧會等案例,讓學生見證和理解強大的中國力量,從而生發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三峽大壩、精準扶貧等教學案例彰顯大國智慧。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使學生體會農大前輩愛國為民,堅韌不拔的道德情操,從而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理念。課堂教學可以植入一些優秀科學家的典型案例,向學生傳遞社會正能量。如:諾貝爾臨終前將畢生積蓄捐出,設立諾貝爾獎,獎勵那些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深入挖掘這些故事背后的思政元素及其內涵,結合專業知識講好思政故事,增加課程思政教學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趣味性。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自覺領悟,將思政元素內化為自身的情感體驗。
在“大思政”視域下,課程思政在思政育人體系中起著關鍵作用,對培養思想過硬的社會主義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明確課程思政的性質、特點及其在思政育人體系中的地位,深入探究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可使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路更加清晰,為解決課程思政和專業教學互相分離的問題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