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本要求?;浉郯拇鬄硡^具有“‘一國兩制’、三個單獨關稅區、跨地方共同體”的鮮明特征;同時面臨內部多元族群關系處理、外來族群文化融合和意識形態風險防控等諸多挑戰。因此,加強以“五個認同”為核心內容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增強“五個認同”的常態化教育,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
2022 年11 月30 日,美國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發布了ChatGPT,ChatGPT 是人工智能內容生產AIGC 的典型代表,一經問世就迅速引發全球關注,開啟了智能互聯網時代。從PC 互聯網時代(Web1.0)到移動互聯網(Web2.0),再到智能互聯網(Web3.0 乃至于元宇宙),“場景”或者“情境”成為互聯網構架中的關鍵之維,“人(主體)—貨(價值對象)—場(場景或者情境)”從“黑箱化”到“灰箱化”“白箱化”,從更高維度上實現了互聯網迭代和發展層面的升級,更好地滿足數字社會對現實情境重構、關系規則重構、社會要素重構等全要素的價值重構的訴求[1]。
因此,立足智能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支持,以新聞傳播類專業為例,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特色的文化思政資源,開展“2+2”課程思政實踐,即“2 觀(專業課程觀、文化價值觀)+2 線(線上、線下)”有機融合,革新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索以ChatGPT 為代表的“認知智能”工具有效嵌入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實踐的路徑,是智能互聯網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大勢所趨,值得探索和研究。
“2+2”課程思政實踐指“2 觀(專業課程觀、文化價值觀)+2 線(線上、線下)”。從本質上溯源,課程思政實為一種專業課程觀與文化價值觀有機融合的教育。專業課程觀主要針對某個具體領域的現象,通過相關知識傳授和思維啟發,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判斷、決策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解決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問題。價值觀主要解決為人處世的思想意識問題。專業課程觀與文化價值觀的有效結合,能有效處理從技術層面、決策能力層面、創新能力層面再到價值意識層面的社會問題。而文化價值觀,即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所信奉和普遍倡導的信念,并通過形成行為規范來影響社會成員的態度和行為[2]。我國學者楊中芳認為文化價值觀包含3 大層次:世界觀(包括宇宙觀、變遷觀、環境觀、理想世界等)、社會觀(包括組織制度、人群關系、社會規范、人際結構等)和個人觀(包括個人與環境的關系、思維方式、行為準則、自我發展等)[3]。提煉幾千年賡續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秉持多元文化共存、兼容并包的價值觀念,如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墨家思想的“非攻、節用”等深刻的哲學思想,以及寬容厚德與換位思考的處世價值觀、“致中和”的人生境界觀、“和而不同”的社會交往觀、“天下一家”的國際外交觀、“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等[4],對當代高校青年學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維護社會穩定,至關重要。
“2+2”課程思政實踐中的“2 線”,即線上和線下。以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在拓寬新聞傳播類課程的專業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特別是二十大的精神內涵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內涵要義等思政元素上,恰當使用線上平臺教學、線下互動相結合的方法開展混合式教學,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時時觀測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及時糾正錯誤的價值取向,正確引導學生形塑健全的人格,做有正確認知、有正確的文化信仰、有較強的綜合能力的新時代青年。
2015 年3 月,“粵港澳大灣區” 作為新概念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等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九市)、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具有明顯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多個城市族群”的特征。作為特殊地位體現為“四重概念”,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經濟概念、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它更是一種社會整體發展觀,它既作為經濟地域共同體存在,也作為文化共同體并存[5]。
粵港澳大灣區既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地,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中心。雖然粵港澳三地有著不同的政治體系與法律體系,但溯源粵、港、澳三地文化,具備歷史同脈、文化同根、語言同源等顯著特征,呈現出以嶺南文化為主導、多元文化共存互融的景觀?!痘浉郯拇鬄硡^框架協議》強調,將大灣區建成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共建人文灣區,深入挖掘和發揮嶺南文化在灣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建構三區共享的粵港澳文化體系,具有緊迫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以新聞傳播類課程為例,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大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鑄牢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考慮“2+2”課程思政實踐,即“2 觀”(專業課程觀和文化價值觀)、“2 線”(“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與學習方式)。首先,建構屬于新聞傳播類課程特色的專業課程觀和文化價值觀,開展專業思政教育。打造《新聞編輯學》《新聞學原理》《視頻新聞采編》《新聞倫理與法規》《新媒體與社會》等專業課程群,挖掘同類相通課程的思政延展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新聞學的課程體系與文化價值觀;其次,開展粵、港、澳三地研學活動,拓寬“線上”與“線下”資源,線上挖掘和拓寬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特色的公共數據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傳承嶺南文化,提高內地對香港、澳門等地價值觀念、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認識,以更加兼容并包的姿態推進文化交流。線下積極開展中國共產黨黨史教育、愛國愛黨愛港愛澳教育等研學活動,拓寬社會調研、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文旅研學等渠道,發揮課程思政第二課堂的入腦、入心作用。
2022 年11 月30 日,美國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成功開發并發布了ChatGPT(Chat Generative Re-trained Transformer,即“生成型預訓練聊天機器人”),它的出現標志著智能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已從“計算智能”“感知智能”邁向“認知智能”時代,它具有自主行動,能夠全面輔助人類完成部分任務,具備深度學習、感知人的情感傾向、“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等特征。
ChatGPT 以對話式傳播來激發 “個體參與傳播”的意愿,通過交流和溝通激活個體的“內心情感訴求”,突破了空間、人群、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促使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公共傳播走向智能互聯網(ChatGPT 可內嵌于互聯網平臺) 語境下的深度傳播,也為高校大學生的“線上”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美國學者霍恩斯坦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6]將情感、認知、動作技能和行為等四個領域納入教育目標分類的基本框架中。它將人的整體性發展作為教育目標的落腳點,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后應該呈現態度、認知、情感、行為等層面的整體性變化;將知識的建構視為動態、過程性教育系統目標的達成度,這個過程性教育系統的主體是學生,輸入的是信息或他人的知識、經驗。動態、過程性目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感、認知、動作技能、行為等領域的全面教育,輸出的結果是有認知、有文化信仰、有綜合能力的完整的人[7]。根據以上美國學者霍恩斯坦的教學目標分類的理論,基于高校不同學生的“態度”“認知”“信仰”“價值觀”“情感”“動作技能”“行為”等的評價和測量,可以利用ChatGPT 個性化、可視化、定制化的功能,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動態,定制化推出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習行為習慣的學習方案。
課前,新聞傳播類課程的高校教師在進行教學資源檢索時,可以向ChatGPT 輸入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點的查詢語句,ChatGPT 會快速檢索并生成相關的教學資源,如課件、教案、試題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ChatGPT 對檢索到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類和篩選,提高教學資源辨識度,并提升教學資源的整合效率。此外,教師可以利用ChatGPT 的創意寫作能力,生成多模態、可視化的教育資源,如信息圖表、可視化知識點邏輯圖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理解、運用知識點。例如,隨著GPT-4 等技術的發展,ChatGPT 的多模態、可視化生成能力也將不斷提升,可生成可視化的報紙版面編排流程,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傳統報社的新聞編輯工作流程等。另外,新聞傳播類課程的教師可以利用ChatGPT 對知識點進行串聯、整合、組織和聯想,把握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以《新聞編輯學》課程教學中講授“版面設計” 這一章為例,ChatGPT 可幫助教師聯想到相關的知識點如“新聞媒介定位與新聞產品設計”“編輯方針”等,并關聯這些知識點與“版面設計”之間的內在邏輯,可以將前后知識點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將課程內部的前后知識點融會貫通。
課中,以新聞傳播類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借助ChatGPT 生成情境類實踐活動或沉浸式情境的體驗游戲等,有助于“點燃”課堂氛圍的活躍度,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例如,當教師講授“新聞編輯的工作流程”這個知識點時,可以讓ChatGPT 輔助設計一個關于“新聞編輯的工作流程”的沉浸式情境類游戲,讓其提供情境類游戲的基本步驟、游戲規則及加強游戲互動、深化“新聞編輯的工作流程”這個知識點理解的建議;ChatGPT 也可用于創建新聞實務類“沉浸式情境”的角色扮演,學生可以通過ChatGPT 輔助的角色扮演之類的情境體驗升華對新聞編輯工作崗位的認知、情感認同、專業認同,與此同時,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分工與合作能力;ChatGPT 的構建,把虛擬實踐教學搬到課堂,以創造性的文字、圖像、視頻等多模態話語與其他互聯網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形式,強化學生的可視化、情境化體驗。
課后,基于啟發式內容的生成,ChatGPT 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生成針對性強、貼近教師與學生雙向需求的實踐活動,將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文化資源納入ChatGPT 預訓練的數據文本中,基于不同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習慣高效調出適配學生走訪、參觀的社會實踐活動場地和實踐基地教育資源,設計定制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有助于培育學生愛國愛港愛澳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強情感體驗,強化文化認同。
學生在完成課后社會實踐后,ChatGPT 的 “認知智能”可客觀地評判學生創作的實踐作品,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案,同時制定多元智能的綜合測評方案,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協調管理合作、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養進行全方位測評。另外,ChatGPT 的“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 功能也有助于高校教師在課前采集學生學情和學習基礎的數據、課后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監測學生學習的思想意識動態和糾偏錯誤的價值導向,實現智能互聯網技術支持下信息化學習過程的閉環。
以ChatGPT 為代表的智能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對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模式、高校教師的教學模式、高等教育生態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以新聞傳播類專業為例,充分挖掘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特色的文化思政資源,開展“2+2”課程思政實踐,即“2 觀(專業課程觀、文化價值觀)+2 線(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并進一步探索以ChatGPT 為代表的“認知智能”工具如何有效嵌入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實踐中,革新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而更好地實現人機和諧共生的“智慧教學”。ChatGPT 作為強人工智能工具如何有效融入定制化的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將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科建設引向體系化、智能化、學生思想動態可溯化、信息獲取定制化等多個向度是未來拓展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