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云
摘 要:事業單位作為具有社會公益目的及公益性質的組織機構,其在我國科教文衛等領域中承擔著重要職能、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期,事業單位為增強自身履職能力與競爭優勢,應認識到財政稅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基于此,文章簡述了新時期事業單位財政稅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財政稅收的現存問題,從意識層面、制度層面、監管層面、預算管理層面等提出有效策略,以此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促進事業單位長期穩定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事業單位;財政稅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國家事業單位改革政策發布,我國事業單位面對著新發展機遇與挑戰,逐漸意識到了自身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的不足。對此,事業單位應強化依法納稅意識,認識到自身稅收責任主體地位,通過推進全面預算管理、加大監管力度、完善制度體系等方法提高財稅工作水平,規范各類財稅風險,提高自身履職能力與社會服務水平。
一、新時期事業單位財政稅收改革的重要性
在我國社會經濟體系中事業單位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運行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財政撥付,其運行目的是提供社會公益性服務,為改善國民生活、加強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加,因事業單位運行資金在國家財政中占據一定比例并且事業單位收入是國民經濟收入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社會大眾逐漸開始關注事業單位的財務稅收工作。事業單位財政體制改革背景下,多數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需要認識到財政稅收工作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事業單位積極推進財政稅收工作改革,能構建高效、合理的財政稅收管理體系,既能通過科學、合理的財政稅收管理措施約束自身經濟業務活動,也能提高單位資源利用率,保證財政資金安全,借助專業、高質的財務手段提高單位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最終實現事業單位的多重效益目標,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1]。
二、新時期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稅收監管問題
如今,部分事業單位內外部監管工作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事業單位未建設專門的財政稅收監管機制并且內部審計工作不到位,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僅以財務收入為重點,針對重大財經政策執行及稅收管理審計力度不足,并且單位財務人員未能深入掌握《政府會計準則》,導致事業單位開展財務稅收管理工作缺乏精準可靠的會計數據。另一方面,外部審計、財稅機關不能掌握事業單位實情,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2]。
(二)財政稅收體制問題
當前,部分事業單位雖然根據國家財政部門制定的規章條例開展財政稅收工作,但是未能根據內部情況及外部情況制定、優化工作制度,既不能嚴格規范財務人員行為,也不能監督與落實財政政策執行等工作。
(三)非稅收入管理與票據管理問題
根據上文可知,事業單位是具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組織,部分單位還具有教育等領域的非稅收入執收職能。但是當前,部分事業單位忽視非稅收入管理,常出現拖延上繳等問題,未及時將此類收入歸入到財政國庫中。同時,單位還未采取合理的監督措施,導致非稅收入管理缺乏規范性、約束性。此外,因部分單位未合理規劃內部崗位職責,所以非稅收入票據管理存在一定問題,如事業單位混合使用稅務發票和非稅收入票據、缺少具有專業能力與豐富經驗的財稅人員[3]。
(四)財務人員能力問題
近些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政策并且積極推進財稅改革,對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工作提出較高要求,并且事業單位財務人員需要面對工作量增多、工作難度提升等挑戰,亟需改變自身工作理念。新經濟常態下,財務人員能否適應新時期財稅改革要求直接決定著單位財務管理效果及成果。現實工作中,部分財務人員在專業理論知識、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等方面仍有一定不足,如未能全面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及事業單位內控規范等,降低了事業單位財稅工作水平,難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五)單位預算管理問題
因我國事業單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規定的預算單位,所以事業單位需要通過預算管理合理利用財政資金,保障財政資金安全。事業單位預算管理需要各部門積極配合與高效溝通,獲得大量、精準的財政信息數據,以此最大程度發揮預算管理的作用。但現實情況是:首先,部分事業單位財務部門未能嚴格遵循《預算法》及指導文件開展預算管理工作、根據單位運行實際編制預算指標、選擇合適的預算編制方法等,導致預算管理工作脫離單位實際。其次,部分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編制及執行預算時具有較強隨意性,各部門配合性不強并且缺少精準的業務資料,導致預算指標缺少合理性與實效性。最后,部分事業單位忽視預算考核工作,監管力度不足,未能督促單位業務部門按照預算指標及要求等開展工作,導致預算工作流于形式,無法實現財政稅收工作目標[4]。
三、新時期事業單位財政稅收的優化策略
(一)強化事業單位依法納稅意識,加大監管力度
1.樹立正確的財稅理念
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應具備依法納稅意識并且強化納稅主體理念,主動、積極地申報涉稅項目。一方面,事業單位應該與當地稅務主管部門高效溝通、積極合作,了解自身在財稅管理方面的權責,提高履職水平。另一方面,事業單位應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工作,讓財務人員、業務人員等了解國家法律法規及單位自身規范,強化依法納稅意識,合法合規地開展財稅工作,并且事業單位還應嚴厲打擊偷稅漏稅等行為。
2.采取科學、合理的監管措施
(1)動態監管
事業單位作為公益性組織,其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財政撥款,其稅收影響著國民經濟收入。對此,事業單位開展財稅工作時必須采取嚴厲、合理的監管手段,實施動態監管,針對重難點項目加大監管力度,針對重要項目及環節等設立監管布點,能及時發現財稅問題并且采取合適的解決方法。此外,還應重點監管業務預算資金賬戶賬款、公務卡使用報銷等方面,規范化資金使用,能保障資金安全[5]。
(2)標準化監管
標準化監管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工作能發現財稅流程中的盲區、空白區等,強化事業單位財稅監管職能,形成良好的監管環境。對此,事業單位應規范化稅務管理中的發票領用與代開、增值稅申報、稅務登記與注銷等流程,以此掌握事業單位財稅情況,及時發現工作問題,避免資金流動過程中出現虛報金額等問題。
(二)完善財政稅收制度體系,透明化財政稅收工作
事業單位應在法律法規框架下,根據單位自身業務特性、財稅管理要求、運行實際等制定相應的財稅管理制度。對此,事業單位財稅人員應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法律規范,經過系統論證后構建符合新時期事業單位發展要求的財稅管理制度體系,明確財稅工作目標、要求、任務、指標、流程及監管標準等,規范化開展財稅工作。同時,事業單位還應積極推進財務機制改革創新,不斷優化原有組織架構,切實提高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的財稅工作效率。例如,事業單位可成立專門的財政資金績效評估機構,在公平、公正、客觀等原則的指導下開展評估工作,制定科學的評估標準并且定期復評,嚴格審核資金應用材料、調整補貼下發標準等,以此獲得精準的評估結果[6]。
此外,事業單位還應定期公開財稅工作結果及相關信息數據等,公開化、透明化財稅工作。事業單位應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在官方網站上公開稅收與預算信息,并且邀請內外部審計單位評估信息公開工作,邀請社會大眾參與財稅監督工作,隨后根據各方建議、意見等進行針對性整改,以此增強事業單位財稅工作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三)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做好票據管理工作
如今,承擔著非稅收入執收職能的事業單位應正確利用非稅收入收繳系統平臺,按照我國規定的“收支兩條線”等規定,保證非稅收入能快速、充足地入庫。在此過程中,內部層面上,事業單位應提高對非稅收入及其票據管理的重視程度,加強內部審計。外部層面上,事業單位應積極邀請財政、審計機關等開展非稅收入監管工作,監督與懲處非稅收入截留等行為。同時,事業單位還可促進票據管理、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相融合,要求財務部門能正確使用上級單位下發的各項票據與合法稅務發票等,保證事業單位經濟內容合法合規且具有連續性,最終能提高單位會計核算效率,規避財稅風險。
(四)強化事業單位的稅收責任主體地位,培養專業的財務人員
想要做好財稅工作、實現財稅管理目標、加快財稅工作改革升級步伐,事業單位應強化自身稅收責任主體地位,讓單位財務人員具有正確的納稅意識并且了解自身職責,能主動納稅申報,提高財稅工作水平。
新經濟常態下,事業單位財稅工作面臨著新機遇與挑戰,要求單位財稅人員能了解內外部發展形勢、工作新要求,通過不斷提高個人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幫助事業單位抓住發展機遇,將發展挑戰轉化為發展動力。對此,事業單位應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工作,為財務人員提供學習、進修與交流的機會,學習新財務管理知識及方法。一方面,財務人員應掌握資金統籌、資產保管、報表與憑證制作等財稅知識。另一方面,財務人員應掌握合同簽訂與財務結算等法律知識、匯算清繳等稅務知識,同時還要做好財政資金績效評估等工作,成為復合型財務人員。此外,事業單位既要“養”好人,也要“用”好人,根據財務人員特性、能力等合理分配崗位職責,利用監督、績效考評等手段激發財務人員的積極性,并且對完成崗位職責、超額完成目標的財務人員進行合理獎勵,對偷懶懈怠、違規的財務人員進行嚴厲懲罰[7]。
(五)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健全財政稅收預算管理體系
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工作直接影響著財稅工作水平,對此,事業單位應積極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建設科學、完善的財政稅收預算管理體系。
首先,事業單位應強化全面預算管理觀念,著眼于財務部門,大力宣傳全面預算管理知識及價值,定期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培訓及考核工作,落實責任職責,通過問責督促財務部門、業務部門及各部門配合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為此工作夯實基礎。
其次,事業單位應適當放權。根據預算編制特性、內容、方法等,促進預算編制與各部門業務聯通。在了解各部門建議的基礎上,賦予財務部門一定權利,能合理編制單位年度預算。同時,事業單位財務部門還能對各部門進行調查取證、審核業務票據、自行決策預算范圍等,以此增強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可行性。此外,事業單位還應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優化預算支付環境,嚴格管控各部門預算支付效力、完善資金支付流程、審查支付款項信息的真實度,通過不斷調控預算計劃、加強票據管理控制預算超支等問題。
最后,事業單位財務部門應促進預算管理各環節互聯互通,既要優化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績效評估、監督管理等環節,也要促進各部門協同作業,獲得充足、精準的信息數據支持。例如,財務部門應先下發預算科目下屬調整的編制內容,鼓勵各部門提出意見,隨后進行針對性調整并且保留調整痕跡,以此優化預算編制內容。同時,各部門開發新項目后應及時上報,以此擴大預算編制范圍并且獲得充足的預算金額。
結束語
新時期,財政稅收改革及管理工作是促進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此,事業單位應認識到財政稅收的重要性,在遵循國家法律政策的基礎上,探索財稅工作的優化路徑,不僅要培養優秀的財務人員,還要加大監管力度、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糾正財稅工作偏差,真正提高單位財稅工作水平,為推進事業單位深化改革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姚俐.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J].財經界,2022(24):162-164.
[2]房洪娟.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工作探析[J].財經界,2022(14):134-136.
[3]司華.淺談新時期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工作[J].商訊,2022(10):151-154.
[4]賈茵.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2(2):24-26.
[5]張潔.新經濟常態下事業單位財政稅收的常見問題及對策分析[J].投資與創業,2021,32(19):124-126.
[6]張淼.關于事業單位財政稅收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師,2021(8):38-39.
[7]葛紅.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稅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納稅,2021,15(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