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佐麗
【摘? 要】 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歷史淵源、精神內涵、理論根基和實踐資源,高職院校將非遺文化融入五育融合的教育體系建設中,旨在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過程中實現五育融合教育體系構建,具有積極的探索價值和意義。文章對非遺文化賦能五育融合教育體系實踐的相關內容及實施途徑進行研究,并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四維融合”德育建設新模式和“新六藝”素質賦能新模式為例,倡導非遺文化與五育的有機融合,探索非遺文化賦能五育體系構建的實踐運用和價值。
【關鍵詞】 非遺文化;五育融合;高職院校;教育模式
一、非遺文化融入五育融合教育體系建設的必然性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是我國首次以兩辦名義印發的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相關文件。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文化,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內容,非遺文化被定義為:被各群體、團體或者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表現表演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工具、工藝品或者文化場所等等。根據2021年公布的數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610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068人,其中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非遺文化是活態的文化,既守護著本土文化又釋放出國際魅力,對新時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非遺文化的五育價值更不容忽視,中國人的品行道德源自數千年優秀文化的冶煉和陶造,非遺文化本身就是優秀文化的表現,可促進新時代青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提升。
二、非遺文化融入五育融合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運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明的標志,凝結著千百年的智慧,為今天的青年人積累了引以為豪的文化財富,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非遺文化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塑造著青年人的核心價值觀,可避免文化迷失,增強文化自信,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加扎實。非遺文化的五育價值體現在多方面,育人育德是非遺文化在高職院校的主要價值追尋。
(一)思政品德方面的運用和價值
德育內容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可將顯性德育和隱形德育有機融合,實現文化潤德、修心養德、活動蘊德、實踐載德目的。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構建“四維融合”德育建設新模式、“新六藝”素質賦能新模式將非遺文化融入第一課堂教學,打造精品大學生行為禮儀與國學禮儀教育課程,促進大學生懂禮守德、德行雙修;開設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探索非遺大師課堂傳藝等方式,將非遺傳統技藝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實現非遺文化進校園、傳統文化進課堂,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磅礴的創造力、民族力、凝聚力深深熔鑄在大學生心中,培育大學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構建“六藝”素質賦能課程體系,傳承古代“六藝”中的教育精髓和邏輯,實現技能訓練和價值觀傳遞。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塑造良好品德,深化愛國愛家的民族情懷,例如木兵棕編、徽州剪紙、彩獻根雕、陶藝等諸多形式都可以融入愛國主義素材進行加工,并以全新的形式向青年學生展示,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思想引領、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教育,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校園風氣,踏踏實實修好品德,使學生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二)智力開發智慧結晶方面的運用和價值
“智”即知識、技能、智慧、本領。學院打造精品大學生行為禮儀與國學禮儀教育課程,開設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棕編、剪紙、陶藝、根雕、皮藝等,在課程培訓中,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大學生拓寬知識、開闊視野、幫助學生培訓積極性、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內活動和社團活動來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助推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剪紙、陶藝作品展覽,舉辦非遺文化科普講座,舉辦文化藝術節,開展主題藝術作品展覽活動等;每年舉辦“大學生創夢廣場”,鼓勵學生活學活用課程中學到的技能,創新思維,大膽突破,創作新穎別致的非遺文創作品,積極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和創造性轉化。這一系列行動可打牢大學生科學文化基礎,發展學生智力,迸發新的思想,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綜合智慧,凝聚智慧結晶。
(三)體育運動方面的運用和價值
學校因地制宜開展南山射箭、昆侖太極拳、花毽、華佗五禽戲等體育類非遺項目教學、訓練、競賽活動,開設南山射箭課程增強臂、腰、腿部的力量,發達胸、背肌肉,促使人體機能和肢體整體協調能力不斷提高,同時練習注意力的集中和長久性,既能提高射箭技藝,又可以增強體質;學習昆侖太極拳可消除壓力,增加神經系統的靈敏性,改進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以此磨煉意志,敢于拼搏,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成為身心健康的棟梁之材。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和體育文化活動,在體育活動競賽過程中,可讓大學生學會合作、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提高每個學生參與度和獲得感,培養堅韌不拔、永不放棄、堅持不懈的意志力,為將來面臨事業打拼、生活波折打好一定抗壓能力和培養良好逆商基礎;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集中展示體育項目,展現勇于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展示體育類非遺項目的運動魅力,營造濃厚的體育競技氛圍和強身健體文化,引領新風尚。
(四)美學藝術方面的運用和價值
依托學院頂層設計,以第二課堂為契機,充實第二課堂,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和品牌項目。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為例,學校邀請非遺棕編傳承人親自教授棕編手藝,定期開展棕編作品展;舉辦紅色文化剪紙活動,用雙手體驗中華剪紙藝術的趣味和魅力;開設陶藝、根雕、皮藝等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通過理論培訓與實踐指導提升學生對非遺文創作品文化內涵、藝術水平的設計層次;周期性地開展紅色文化剪紙活動、棕編作品展、剪紙作品展,以及在重大事件時間節點和節假日,例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開展“學習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剪紙作品展,學生作品圍繞黨的光輝歷史進行創作,使非遺文化剪紙走進學校, 通過身體行為的體驗、感悟和表現,感知中華“美”,展示中華“美”。在“六藝”聲樂、舞蹈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沉浸在美妙音樂和舞蹈中,感悟自然之美、創作之美,促進大學生美育創新,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美、發現美、鑒別美,做有美感的大學生。學校還進行美育建設,以文化長廊、宣傳展板等形式進行“非遺文化”陣地建設;以校園之美、文化之美陶怡學生,提升美藝素養,溫潤心靈。
(五)勞育勞動生產方面的運用和價值
非遺文化遺產是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在生產生活的勞作中總結提煉、不斷創新,形成一定的規范和得以傳承的技藝,每一步都體現了勞動人民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而工匠精神是指手藝人對手工藝研發制作精雕細琢的態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傳承非遺文化和弘揚工匠精神實為一體兩面。每一項非遺文化均有較長的歷史傳承,由于非遺本身不能使用文字或是固化形態進行留存,這就要求每一代非遺傳承人必須通過口傳心授來保證技藝的延續。學校通過開展非遺文化故事講述、演講比賽、短視頻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工匠精神,強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感,主動弘揚工匠精神,在校內形成向勞動模范學習的良好氛圍。豐富多彩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系列活動,讓“工匠精神”走進每個學生心中,真正做到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今,追求金錢至上、一夜暴富的“網紅”文化侵蝕著青年的精神世界,為應對浮躁的社會風氣,倡導“勞動最光榮”的風尚,非遺文化的價值愈加凸顯,學校應引導學生生成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努力奮斗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實干精神和創新精神,提升育人效果。
三、非遺文化賦能高職院校五育融合教育體系建設之路
(一)課程建設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新六藝”素質賦能建設新模式秉持“習六藝、賦能量、育全人”的理念與做法,建立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以及做人做事聯動的機制,開發現代學校的教育功能,設置專業選修課時每期32學時,以“經典、愉悅、生長”的教學活動體系,滾動循環開展教育工作,充實“素質賦能”內涵,加強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立德樹人特質的品牌效應和輻射作用,將學習者人文素養培養與專業技能學習創新體系化、數據化。
(二)課程應用
學校每年定期開展規模化的非遺文化科普展示活動,將科普工作的重心和落腳點放在各類院校學習者及企業素質拓展服務,提升教師和學習者的文化素養,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品質,潤澤學習者的專業技能;積極打造“科創筑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資源平臺建設和服務,在“科創筑夢”平臺開設“雙減”專欄,匯聚、宣傳和推送各類面向重慶西部沙坪壩區和科學城中小學的優質非遺文化教育活動資源。目前,“新六藝”素質賦能建設新模式構建非遺文化賦能科普核心課程體系,以一流的科普展示水平、傳播能力、創作能力,服務于重慶市西部沙坪壩區和科學城各小學、中學、大學,廣大企業和社區,參與者的文化素養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課程組織實施
1. 課堂教學線上線下交互融合
學校借助智慧職教平臺,課前,學生進行知識預覽和自主學習,教師學情調查與教學設計;課中,發布案例討論、投票、思考等任務,與線下課堂場景交互;課后,學生知識回顧與作業鞏固,師生互動交流。
2. 技藝學習與自然四時同步
將修習內容劃分四季菜單組合,春季學期則以“春分、清明、夏至、端午”、夏季學期則以“中秋、國慶、重陽、除夕”等時令節氣,將技藝學習與自然變化同步,以天地四方為教室,打造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的“體驗式”教學。
3. 文化感知與技能訓練結構并行
課程模塊按照“傳統文化感知+現代技能訓練”的教學結構,聯合任務驅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操作演示、體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與現代財經管理技能融合。
4. 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微觀上,采取知識考核、技能考核與思政素養考核三個維度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價值引導貫穿學習環節;宏觀上,借鑒實施圍棋九級段位晉級制,實行積分晉級,形成習藝的進階、認定和激勵機制,培養學生“正心篤志”“自強不息”的精神。
(四)課程改革成效
《中國青年網》、《重慶日報》、人民網等媒體多次報道相關內容,高度肯定“新六藝”素質賦能模式的育人價值成果;“六藝”素質賦能館被評選為重慶市沙坪壩區2020年度優秀科普基地、入選成渝地區十佳科普線路科普基地,在2022年被中國科協授予科創筑夢助力“雙減”試點單位;團隊教師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承擔教育部、市教科院、沙坪壩區科協等政府課題20余項;出版專著和教材4部。
四、結語
非遺文化融合五育建設盡顯中國特色,促使高職院校引領職業教育形成全新模式。非遺文化所展現的工匠精神正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也應是高職學生的價值追求。高職院校正如火如荼開展的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成果轉化等內容,都與非遺精神息息相關。高職院校學生可以從非遺文化中汲取靈感,感悟職業教育的真諦,懂得每一份成就都需精細打磨,領悟非遺的精神所在,各高職院校在五育建設中也形成了全新的培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姚瑤,楊慧,黃燕. 非遺文化進高職校園的實踐與推進方向[J]. 中國民族教育,2023(05):30-32.
[2] 于林林. 非遺文化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徑探討[J]. 遼寧高職學報,2020,22(12):1-4+9.
[3] 黃旭欣,劉偉奇. 非遺文化視閾下高職院校文化響應式教學的實踐路徑[J]. 公關世界,2023(0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