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林開淼 元曉春
摘要:如何激發(fā)森林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已成為自然保護地管理研究的新焦點。文章基于“具身-嵌入”擴展了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提出由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4個變量構成的概念模型,并利用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徒步活動現場收集的341份微觀調研數據,實證分析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認知-情感驅動路徑。研究結果發(fā)現:(1)森林徒步情境下徒步者心流體驗表現出專注的身體參與、忘我與情景融合、感知控制和適應能力、沉浸樂趣刺激和收獲、感知時間變化與扭曲等五個方面的具身體驗特征;自然共情表現出內在化自然的體驗、情感的投射與共鳴、生態(tài)自我意識和同理心的擴張四個方面的具身模擬特征。(2)森林徒步中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顯著正向影響了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同時也促進了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然而,心流體驗并不能直接促進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而是通過強化自然共情進一步激發(fā)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其路徑系數為0.55。具有高度的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自然共情的徒步者更傾向于實施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其路徑系數為0.21。進一步發(fā)現,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二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形成了鏈式中介效應,其路徑系數為0.22。文章從“具身認知-具身情感-具身模擬”視角拓展了森林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路徑,為國家公園徒步者的環(huán)境行為管理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
關鍵詞: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森林徒步;國家公園
中圖分類號:X36;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9-059-1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基于旅游大數據的國家公園游憩空間適宜性研究”(編號:19XGL010),2020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西部扶持項目)“福建省自然保護地游憩舒適性價值評價和優(yōu)化策略研究”(編號:FJ2020X010)。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Forest Hiking
——A Cognitive Emotional Processing System Based on Embodiment-Embedding
LIN YanLIN KaimiaoYUAN Xiaochun
(College of Tourism,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City 354300)
Abstract:How to stimulate 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forest hikers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research on natural reserve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embodiment-embedding" theory, this paper expanded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processing system theory, and proposed a conceptual model consisting of four variables, namely, 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 flow experience, empathy with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Using 341 micro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forest hiking activities in Wuyishan National Park,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driving path of the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hiker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1)Flow experience of hikers in forest hiking scenarios exhibited five embodied characteristics: focused physical participation, selflessness and situational integration, perceptual control and adaptability, immersive pleasure stimulation and harvest, and perception of temporal changes and distortions. Natural empathy exhibits embodied si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four aspects: internalized natural experiences, emotional projection and resonance, ecological self-awareness, and the expansion of empathy.(2)The degree of fit between forest hikers and the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ed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natural empathy, while also enhancing the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However, flow experience couldnt directly promot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but rather further stimulate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by strengthening natural empathy, with a path coefficient of 0.55. Hikers with a high degree of 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 and natural empathy were more inclined to engage i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with a path coefficient of 0.21.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natural empathy form a chain mediated effect between the 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with a path coefficient of 0.22. This study expanded the path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generation for forest hi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embodied emotion-embodied simulation", provid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for hikers in national parks.
Key Words: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forest hiking;national park
1引言
森林徒步作為生態(tài)旅游的重要形式,能夠增加與自然的親近、體驗以及環(huán)境教育機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已成為許多徒步者熱衷的戶外活動。尤其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爆發(fā)后,以森林為主的自然保護地成為人們尋求安全和健康的去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徒步者。然而,這種快速的增長引發(fā)了人們對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失范的擔憂,如隨意丟棄垃圾、破壞植被、擾亂野生動物棲息地以及擅自改變徒步路線等問題。尤其是在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推進的背景下,對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探索解決森林徒步中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提供了契機。
當前,政府通常采用兩種策略來減少徒步者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一種是直接的方法,如制定并執(zhí)行相關的規(guī)則和條例;另一種是間接的方法,例如通過開展教育及解說計劃。然而,相比于其他旅游活動,徒步活動常在偏遠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脫離了熟人環(huán)境和實時監(jiān)督(胡傳東,2008),因此,徒步者需要具備更強的環(huán)境責任感和自我約束能力。隨著具身現象在旅游體驗研究中的興起,游客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具身性驅動機制成為研究熱點,并逐漸將具身性因素作為重要變量整合入環(huán)境責任行為意向的驅動模型(牛璟祺等,2022)。具身性感知讓游憩者通過身體感覺與環(huán)境互動,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與聯系。在森林徒步中,游憩者通過感知環(huán)境中的自然元素(如風聲、鳥鳴、地形等)和身體在自然地形中的運動,增強了與自然環(huán)境的親近感。這種具身性感知可能使游憩者更敏感地察覺環(huán)境變化,提高了他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關注(黎鎮(zhèn)霆等,2022)。因此,從具身性視角看,具身性體驗可能是激發(fā)徒步者主動生成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關鍵,為揭示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認知和情感驅動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基于此,本文以武夷山國家公園及其周邊區(qū)域為案例,選取14條森林徒步道進行研究,基于“具身-嵌入”擴展了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分析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直接影響,以及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旨在驗證具身性感知情境下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認知-情感驅動路徑。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在理論框架的擴展與整合上,針對已有研究少有考慮徒步過程中“個體-環(huán)境”關系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影響,引入“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作為“個體-環(huán)境”關系的變量,擴展了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為研究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提供了新的整合理論。在論證視角上,基于已有研究多數只關注認知、情感等因素的單獨影響,將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整合到統(tǒng)一的理論模型中,搭建了一個完整的“具身-嵌入”認知-情感驅動路徑,并實證檢驗了這個路徑在具體的森林徒步場景中的有效性和適用性。在研究對象上,選取森林徒步者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是已有研究主要選擇的普通游客,可以為深化森林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機制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2文獻回顧與評述
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ERB)是指為減少環(huán)境負面影響,促進旅游目的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Lee, 2011)。在徒步領域,環(huán)境負責任生成理論主要包括認知理論和情感理論,認知理論強調個體對環(huán)境的認知決定了其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包括環(huán)境知識、態(tài)度和觀點等(何學歡等,2017);情感理論主張感受、情緒和情感經驗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面對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可能會產生積極情感,從而驅動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然而,有研究認為,僅從認知或情感因素出發(fā)無法全面解釋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Zhang et al., 2022)。這是因為個體的認知和情感系統(tǒng)并非孤立存在,這一過程既涉及到個體的主觀經驗(如認知、情感),也關聯到環(huán)境的情境因素(如環(huán)境品質、他人行為等)。因此,基于認知或情感理論,限制了我們對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全面理解。
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cognitive-emotional processing system theory)整合了認知和情感兩種因素,提出了認知-情感-行為的多級綜合框架(Walter et al., 1995)。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雖然強調了個體內部因素(認知和情感)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影響(田虹等,2021),但是更偏向于單獨關注“人”或“環(huán)境”的因素,忽略了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這很難對個體在每種徒步情境下的特定行為繪出剖面圖。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是一種“被動緩慢反應過程”,是個體與環(huán)境認知和情感的長期進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個體不僅被動接受情境因素,還會主動對環(huán)境事件做出反應(Chemero, 2003)。這種互動形式變化,需要綜合考慮徒步過程中“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及其動態(tài)交互關系。因此,從個體認知、情感以及環(huán)境交互的角度闡述一種更加綜合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產生理論,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主動驅動機制。
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 REF)是一個描述游憩者與游憩環(huán)境之間相互適應性和兼容性的特殊概念,包括供給-需要契合度、要求-能力契合度、補充性契合度三個維度,可以作為“個體-環(huán)境”關系的認知變量(Tsaur et al., 2012)。以往的研究顯示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有著正向影響游客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關鍵作用(蔡禮彬等,2021)。不過,也有研究指出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穩(wěn)定的(程文謙等,2021)。這可能是因為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綜合影響,簡單的契合度并不能全面準確地解釋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根據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徒步者對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的認知會通過“個體-環(huán)境”情感關系、“個體-環(huán)境”交互體驗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產生影響。因此,為了更全面地考慮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在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的作用,需要我們采取更多元化的理論視角,進一步擴展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以揭示游憩者在環(huán)境中的復雜行為過程和機制。
游憩體驗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廖維俊等,2018)。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作為游憩體驗的一類,指人們全情投入時的身體感受,呈現為現場的、實時的和體驗流三種狀態(tài)(劉妍,2017)。森林徒步活動中徒步者身心高度融合時,個體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可能產生心流體驗(衛(wèi)銀棟等,2021)。自然共情(empathy with nature)用來表示人與自然之間情感聯系的關鍵變量,指人們感受并共享自然世界的情緒體驗,在塑造旅游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方面具有關鍵作用(盛光華等,2021)。從環(huán)境情感角度,游客對于能夠調整自身情緒的影響因素非常敏感,自然共情是對自然界認知和情感的結合。已有研究發(fā)現,觀鳥旅游者對所觀賞到的候鳥產生自然共情,同時也激發(fā)了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李文明等,2019)。澳大利亞格蘭屏國家公園徒步者研究發(fā)現,徒步體驗受到心理因素影響,涉及體驗者個體內在生理和心理條件(Hockett et al., 2000)。另外,徒步體驗也源于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通過在物理場中整合心理場,構建動態(tài)的心物場來展開身心浸入過程(衛(wèi)銀棟等,2021)??梢姡讲秸咝牧黧w驗和自然共情是徒步者與在場環(huán)境互動的關鍵,成為構建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重要驅動因素。
具身性理論(embodiment theory)源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和海洛龐蒂提出的“身體-主體論”等哲學思想。自21世紀以來,具身性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的身心二元框架,強調人類心智、身體及情境的不可分割性,認為三者在認知-存在循環(huán)過程中相互作用(Wilson, 2002)。在研究旅游者與環(huán)境關系時,旅游者通過身體的感官和運動系統(tǒng)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影響認知、心理和情感水平,從而影響行為。伴隨著身體與自然場景之間的互動和協同作用,游客會對這種具身感知體驗產生評價,更容易建立個體與外界情境的聯系感,如人-地聯結和個體-自然聯結(樊友猛等,2016)。此外,心靈、身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Cooke et al., 2016)。在森林徒步活動中,徒步者的身體與自然環(huán)境緊密聯系,這種具身性體驗可能影響他們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具身性感知情境的考慮使我們對這一理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然而,現有理論尚未深入剖析個體在具身性體驗中如何整合認知和情感,并在此基礎上產生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機制。
縱觀已有研究,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話題已有廣泛的討論,為本文提供了充實的理論基礎,但仍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第一,雖然關于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認知與情感因素已被廣泛分析,但如何將這些因素與具身性感知情境結合起來,在實地森林徒步活動中進一步闡釋尚顯不足。具身性體驗在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中的影響力仍未被足夠重視,是需要繼續(xù)深入的研究領域。第二,對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自然共情組成的個體-環(huán)境關系的“認知-情感”單元在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中的具體作用還沒有形成充分的理論和實證認識,并且在森林徒步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稀少。因此,本文著眼于森林徒步者的具身感知體驗,對傳統(tǒng)的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進行了拓展,旨在建立一個結合認知、情感以及具身感知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新模型,揭示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具身性體驗機制。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基于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和森林徒步的具身化活動的特點,本文分析了徒步者認知單元、情感單元和體驗單元,并詳細闡述了具身化的心流體驗特征,最終完善了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理論邏輯,并據此設計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對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實證模型。
3.1理論分析框架
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強調對環(huán)境的主動解讀和對其的反應,認知和情感是相互關聯的心理過程,二者共同形成認知-情感單元(田虹等,2021)。認知單元中,當徒步者置身森林環(huán)境時,身體進入淺層具身認知狀態(tài),即徒步者利用身體感知森林場景信息、交互情境、空間方位等外部環(huán)境(賈慧敏等,2022),有助于深入理解環(huán)境的物理特性和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徒步者與游憩環(huán)境關系的認知,強調了具身感知情境下徒步者與環(huán)境契合度關系的認知加工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決定的影響。情感單元中,當徒步者與自然建立共情時,知覺意識在本體感覺、個人特質與價值觀中進行具身模擬(Niedenthal et al., 2010),促進了徒步者個體的自然共情形成和提升環(huán)境行為(Clayton, 2003)。體驗單元中,徒步者通過技能與挑戰(zhàn)的平衡嵌入具身認知,即借助本體感覺、運動通道、多感官知覺的具身體驗達到共感或通感的狀態(tài),并獲得深層次的具身心流體驗。森林徒步具身感知情境下強調的是徒步體驗過程中的身心融合,在這種情況下,相比于認知和情感因素,心流體驗可能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關鍵。因此,森林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可能涉及到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自然共情和心流體驗三者的復雜認知-情感加工過程。
森林徒步本質上是一種具身化生成的心流活動(謝彥君等,2017)。在森林徒步中,徒步者通過具身參與真實情境,推動心流體驗的專注、控制、樂趣和時間扭曲感等四個維度的喚起、浸入、共在和生成(楊洋等,2022)。首先,專注是心流體驗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具身參與森林徒步過程中,徒步者通常能夠專注于自然景觀、步行節(jié)奏和身體感受,與周圍環(huán)境緊密融合。徒步者與環(huán)境契合度越高,進入心流體驗的專注狀態(tài)也越高(賈慧敏等,2022)。其次,控制是心流體驗的另一個關鍵維度。在森林徒步中,徒步者通過身體運動和感知,實現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感,如選擇路徑、調整步伐、不同地形中保持平衡等。再次,樂趣是徒步者具身參與的重要心流體驗,是徒步者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而感受到的愉悅和享受。最后,時間扭曲感是心流狀態(tài)下時間感覺的改變。在森林徒步中,徒步者可能感受到時間的延展或縮短,是因全神貫注于當下的體驗。因此,在“具身-嵌入”推動下,具身感知情境下的徒步者心流體驗嵌入認知和情感加工系統(tǒng)是促進對認知-情感單元的理解認知和表征內化(Antle et al., 2009),從而完成了驅動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具身感知森林情境的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3.2研究假設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構建了理論模型,以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為中介變量,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作為因變量,分析森林徒步者環(huán)境契合度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作用機制。
3.2.1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對徒步者心流體驗的影響
徒步者在森林環(huán)境中的心流體驗是徒步者與森林環(huán)境緊密結合的結果,在具身感知情境下,當游憩者對環(huán)境的感知變得更敏感,感受到身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緊密連接時,可能更容易融入活動中,忘卻時間和自我,從而體驗到心流的狀態(tài)(牛璟祺等,2022)。在森林徒步活動中,自然景觀對旅游者的情感體驗有著直接的影響(Chhetri et al., 2004),契合度越高的游憩者能夠從游憩環(huán)境獲得更多的游憩效益和游憩體驗。然而,這種描述偏向非常強的結果導向,暗示了在所有情況下,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都會增加心流體驗?!捌鹾隙取睂π牧黧w驗的影響可能受多重因素影響,而且在不同的個體、環(huán)境和情境中可能存在差異。例如,當游憩者對環(huán)境產生了太強烈的自我投入,過度的環(huán)境契合度可能導致對環(huán)境破壞的敏感性增強,從而無法進入心流狀態(tài)。由此,提出假設H1。
H1: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正向影響徒步者心流體驗。
3.2.2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對徒步者自然共情的影響
根據“具身-嵌入”的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森林徒步情境中游憩者更可能與自然環(huán)境建立起更深層次的情感契合度,這可能會促使他們更加敏感地感知自然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從而產生更強烈的自然共情。徒步者的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自然共情的關系雖未證實,但自然共情的產生受到旅游者的心理因素和自然情境因素共同影響(Tarn, 2013)。另外,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作為描述旅游者與環(huán)境之間的兼容性,可能扮演了揭示自然共情形成過程的關鍵角色。然而,根據衛(wèi)銀棟等(2021)的研究,徒步活動中的自然共情可能得益于游憩者與自然環(huán)境間的深度連接,即依戀關系,而這可能并不完全依賴于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由此,提出假設H2。
H2: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正向影響徒步者自然共情。
3.2.3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對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影響
根據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通過具身感知,增強了徒步者對森林環(huán)境的空間方位、場景信息和交互情境的認知。這種增強的認知加工,使得徒步者更能夠理解環(huán)境中各個要素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從而傾向于采取更加負責任的保護行為。同時,在森林徒步情境中,游憩者更可能對自然環(huán)境產生積極情感,并將自己的價值觀與環(huán)境保護等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聯系起來(蔡禮彬等,2021),促使游憩者更傾向于采取環(huán)境友好的行為,如遵守徒步規(guī)則、保持潔凈、避免破壞等,體現出更高的環(huán)境負責任。盡管一些研究表明,環(huán)境資源和環(huán)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會激發(fā)旅游者的環(huán)境行為(程文謙等,2021),然而可能存在即使用戶與環(huán)境的契合度極高,但由于特定情境(如時間壓力、環(huán)境條件差等)可能導致他們無法積極執(zhí)行環(huán)境負責任的行為。由此,提出假設H3。
H3: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會正向影響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3.2.4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
從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自然共情可能會增強游憩者對自然環(huán)境的情感投入,從而更理解和關心環(huán)境,進而驅使他們采取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研究表明,一方面,自然共情對個體親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行為產生正向影響,存在自然共情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親環(huán)境行為(盛光華等,2021)。但這一理論推斷可能存在局限,不同的環(huán)境情境和個體因素可能影響個體的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關系。例如,即使考慮到認知和情感共情的個體差異,知識仍然是親環(huán)境態(tài)度和行為的更強預測指標(李文明等,2019)。另一方面,徒步確實能夠拓展個體的舒適區(qū),激發(fā)個體自身潛能,但并不一定總會引發(fā)共情能力。因此,盡管自然共情可以視為推動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情感動力,但脫離了個體與環(huán)境認知關系,這樣的共情可能不足以產生長期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由此,提出假設H4和H5。
H4:自然共情會正向影響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H5: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3.2.5心流體驗的中介作用
心流體驗是參與者沉浸在情感和認知互動中產生的一種狀態(tài)。當游憩者在森林徒步中實現了心流體驗,他們可能在活動中展現出更高程度的專注、控制、樂趣以及對時間的非傳統(tǒng)感知(楊洋等,2022)。這種完全沉浸的心流狀態(tài)不僅增加游憩滿意度,而且進一步驅動個體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另外,根據“具身-嵌入”的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游憩者在與環(huán)境高度契合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進行情境解讀,激發(fā)出深層次的認知加工和情感共振,從而促進心流體驗的產生(W?ran et al., 2012)。例如,能長期維持較高的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水平的徒步者,其愉悅感水平能全程保持較高水平(Breejen, 2007)。在森林徒步中,心流體驗本身帶有積極情感,可能會增強游憩者對環(huán)境的積極感受,從而促進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表現。由此,提出假設H6和H7。
H6:心流體驗會正向影響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H7:心流體驗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3.2.6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的鏈式中介作用
心流體驗本質上是具身感知情境下認知和情感加工的產品(謝彥君等,2017),徒步者在具身感知情境下的心流體驗不僅是一種自身的內化體驗,而且是推動了對環(huán)境的深層理解以及與其建立連接的過程。通過技能與挑戰(zhàn)的平衡以及對活動的高度專注,徒步者能夠經歷一個認知上的轉換,從而增強對環(huán)境細節(jié)的敏感性和欣賞能力。此外,當個體在心流體驗中實現時間感扭曲和更強的控制感時,他們與環(huán)境的同步性得到增強,這可能導致對自然世界產生更深的共情。當個體與環(huán)境緊密連接時,自然共情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情感響應,也是一種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傾向性的表現。因此,心流體驗與自然共情可以視為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強化鏈。這種鏈式中介可能解釋了游憩者如何通過更深的環(huán)境理解和情感綁定,形成了更強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由此,提出假設H8。
H8:心流體驗與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3.3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具身-嵌入”的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分析框架,分析了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了深入探究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采用了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PLS-SEM)方法估計變量之間的關系。該方法具有兩個方面的優(yōu)點:一是能同時處理多個因變量與多個自變量,克服了多變量共線性的問題;使用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從多個層面探索這些變量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有助于挖掘新的洞察和發(fā)現。二是適用于小樣本,并且不受數據正態(tài)分布的限定,這使得在樣本量較小的情況下,也能進行可靠的數據分析。
采用Smart-PLS 3.0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參數的估計、模型配適度以及假設檢驗,驗證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采用Bootstrapping法檢驗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4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tǒng)計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取研究變量,并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外區(qū)域選取了14條徒步路線,對徒步者進行現場問卷調研。采用隨機抽樣方式收集數據,并進行簡單的人口統(tǒng)計特征分析。
4.1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問卷測量量表是根據森林徒步活動情境,考慮到中國受眾思維和作答習慣,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成熟量表。問卷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人口統(tǒng)計特征,主要涵蓋受訪對象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類型、月均收入等。二是由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這4個變量構成。其中,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量表借鑒了蔡禮彬等(2021)的研究,在考慮到武夷山徒步者認為補充性契合度關聯較小的情況下,刪除了環(huán)境管理維度,最終形成5個潛變量15個測量題項。心流體驗量表主要參考了劉妍等(2017)的研究,包含專注、控制、樂趣、時間扭曲感4個維度,參照其他學者將具身性感知融入題項,共設計包含專注的身體參與、忘我與情景融合、感知控制與適應能力、沉浸快樂、刺激和收獲感等8個題項(趙敏燕等,2020;賀小榮等,2022;閆昕等,2023)。自然共情量表主要改編自黨寧等(2021)和盛光華等(2021)的研究,在結合案例地的基礎上稍加修訂,包含內在化自然的體驗、情感的投射與共鳴、生態(tài)自我意識、同理心的擴張等共4個測量題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量表采用了牛璟祺等(2022)修訂后的量表,共有5個題項,分數越高表示游客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越好。另外,還邀請了3位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專家對問卷合理性進行評估,并在預調查后修改了部分表達不明確或有歧義的內容。計分方式均采用了李克特五級量表計分法,從1到5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以確保數據的連續(xù)性。
徒步是指在小徑上或小徑外進行的以休閑為目的的戶外活動,涵蓋了多種多樣且充滿活力的活動。為了區(qū)分于散步、探險、漫步和叢林漫步等活動,本文將徒步活動界定為一種放大的步行,即一天內完成超過10千米以上的徒步活動。本文數據采集于2022年2月至10月,為確保調查樣本的廣泛性與代表性,選擇了武夷山的14條徒步路線上的徒步者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控制區(qū)7條、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qū)4條,國家公園外3條。與武夷山戶外協會組織共同進行徒步活動,活動結束后進行現場訪談和問卷調查,訪談中會詳細給調查對象介紹具身感知自然環(huán)境宏大和自然環(huán)境渺小內涵,增加調查對象對具身性參與內涵的理解。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向徒步者分發(fā)問卷,共回收374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341份,問卷有效率達91.17%。
4.2樣本人口特征統(tǒng)計
對森林徒步線路的徒步者有效樣本的人口學特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占主導,占比73.02%;年齡主要集中在18~30歲,占比32.25%;本科學歷的人最多,占比65.10%;職業(yè)分布較為分散,前三名分別為技術人員或教師(20.82%)、學生(20.23%)和公司職員(18.18%);月收入分布為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1~8000元和8000元以上,分別占比29.91%、24.05%、24.34%和21.70%。
4.3描述性統(tǒng)計
各變量調查題項的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發(fā)現樣本數據偏度絕對值最大和最小的題項分別是IO2(0.06)和ERB2(-1.13),小于3;峰度絕對值最大和最小的分別是ERB5(2.65)和FE7(-0.47),小于10,說明樣本數據服從正態(tài)分布,達到結構方程模型要求。
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均值為3.71,反映了徒步者通過身體與環(huán)境的直接交互以及對環(huán)境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認知處理,達到了較高的游憩滿意度。具體有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自然資源的高度評價。武夷山的天然地形、氣候條件、水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是開展徒步活動的優(yōu)勢,說明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吸引他們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環(huán)境功能的良好評價。武夷山的環(huán)境被認為能有效消除壓力,并帶來身心愉悅的體驗,表明徒步者不僅尋求體育鍛煉,還期望獲得心理上的放松和愉悅。三是環(huán)境設施的一般評價。大多數徒步者認為所提供的公共設施基本滿足他們的期望,活動設施得分略低,暗示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改善以增強徒步者的體驗滿意度。四是活動知識/技能的適中評價。徒步者相信自己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解讀自然和人文資源,適應徒步條件,表明他們是相對有經驗和準備充分的徒步者。五是社交機會的適度評價。由于徒步經驗差異,資深徒步者可能積累了豐富的徒步知識和技能,樂于與其他徒步者分享自己的經驗,而新手或不太自信的徒步者可能會更傾向于向他人學習,或在社交互動中感到更多壓力。
心流體驗均值為3.79,表明武夷山森林徒步活動的心流體驗與身體的積極參與、感官的全面覺察、以及感情的深度投入緊密相連。具體有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徒步者專注的身體參與。徒步者在行走過程中完全專注于腳步、呼吸和周圍環(huán)境,通過感知周圍的自然美和身體的運動來達成全身心的投入。二是徒步者的忘我與情景融合。心流體驗中的渾然忘我體現了徒步者如何與周圍的森林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是一種深度的具身體驗,徒步者的自我意識暫時淡化,感覺和行動與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三是徒步者感知控制與適應能力。徒步者在與具體的自然環(huán)境互動時,不僅能夠感知身體與外部條件的協調,還能夠感知和利用自己的身體能力來適應路徑上的變化。四是徒步者沉浸樂趣、刺激和收獲。表明森林徒步活動滿足了徒步者通過身體動作和環(huán)境互動來實現的情感需要。五是徒步者感知時間變化與扭曲。在心流體驗中常見的沒有時間概念或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體現了徒步者完全沉浸在具身活動當中,外界的時間流轉幾乎不再有意義,內在的體驗變得更加突出。
自然共情均值為3.82,在武夷山森林徒步過程中意味著徒步者能通過具身模擬,在本能感覺、個人特質和價值觀念中,構建與自然界強烈的共情聯系。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徒步者內在化自然的體驗。徒步者知道武夷山內植物、古樹、花兒的感受,意味著徒步者通過觀察和直覺能夠模擬這些生物的生命狀態(tài),進行一種具身的知覺轉換,將外在世界的狀態(tài)映射到自己的內在感受上。二是情感的投射與共鳴。徒步者在情感上與自然環(huán)境建立了深刻的聯系。通過身體的在場感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直接觀測,喚起內在的情感共鳴以及與周圍的自然世界共振。三是徒步者生態(tài)自我意識。當徒步者表達“我感覺自己就是這些動植物”時,正是通過具身模擬突破自我的界限,將自身的身體感知與身邊的自然相融合。四是同理心的擴張。擔心這些動植物的說法進一步表現出徒步者對自然界的同理心。
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均值為4.35,表明徒步者在武夷山森林徒步活動中顯示出較高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主要表現在徒步者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責任感和主動行動。武夷山森林徒步活動中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體現了徒步者對自然保護的深切關注和實際行動,驅動他們在日常行為中考慮到自然環(huán)境的福祉,并采取實際措施保護環(huán)境。
5經驗性結果
首先,對測量模型進行檢驗,包括問卷的信度、效度以及方差膨脹系數;其次,對結構模型的整體適配度進行驗證;最后,檢驗假設并驗證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模型中的中介作用。
5.1信度與效度分析
利用Smart-PLS 3.0軟件對測量模型進行檢驗,各變量調查題項的量表信度檢驗如表2所示。各構念的可靠性系數(Cronbachsα)均大于0.70,組合信度介于0.84~0.95,大于0.80,表明所采用的量表信度良好。各構念的標準化載荷因子介于0.63~0.94,均大于0.50,同時,平均方差抽取量均大于0.50,說明測量模型的聚斂效度較為理想。各變量的方差膨脹系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介于2.48~3.39之間,均小于5,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用異質-單質比率(Heterotrait-Monotrait ratio,HTMT)估計方法分析區(qū)別效度,各項指標均低于0.90,說明本研究的構念區(qū)別效度可接受。
5.2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
整體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為0.44,超過Wetzels等(2009)提出的0.36的標準,表明模型的適配度良好。模型的標準化均方根殘差(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 SRMSR)為0.09,低于Hu等(1998)提出的標準閾值(SRMSR<0.10),說明模型整體表現良好。進一步分析模型結構以及中介效應檢驗,模型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森林徒步中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包含五個方面。
一是支持了基于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的徒步者認知路徑。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顯著正向預測徒步者的心流體驗,路徑系數為0.77,T檢驗值為31.36,支持假設H1,說明游憩者在感知到與環(huán)境的契合度后更容易投入活動,產生心流體驗。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顯著正向預測徒步者的自然共情,路徑系數為0.39,T檢驗值為7.58,支持假設H2,證明游憩者在感知到與環(huán)境的契合度后,能夠對自然產生更深的共情,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顯著正向預測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路徑系數為0.19,T檢驗值為2.62,支持假設H3,表明游憩者在感知到自己與環(huán)境的契合度后,更容易產生行為,并積極承擔環(huán)境責任。
二是支持了基于自然共情的徒步者情感路徑。自然共情顯著正向預測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路徑系數為0.55,T檢驗值為7.20,支持假設H4,結果指出,徒步者的自然共情很可能促導他們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三是否定了心流體驗的認知路徑。將心流體驗作為感知的一個維度納入考慮,試圖驗證在具身性感知情境下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路徑。結果認為:心流體驗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無顯著預測作用,拒絕假設H6。心流體驗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拒絕假設H7。中介效應檢驗如表3所示。
四是支持了徒步者認知和情感整合路徑。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通過自然共情對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起顯著正向中介作用,路徑系數為0.21,T檢驗值為6.14,支持假設H5,形成了基于認知-情感的路徑。這也意味著在游憩者與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關系中,自然共情起到了黏合劑的作用。
五是支持了心流體驗的認知和情感整合路徑。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路徑系數為0.22,T檢驗值為5.24,支持假設H8。心流體驗本身可能增強游憩者對環(huán)境的積極感受,進一步加強了自然共情,而自然共情可能使游憩者更理解和關心環(huán)境,進而促使他們采取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6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考慮到森林徒步的具身性體驗特點,基于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徒步活動現場收集的341份微觀調研數據,本文分析了由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4個變量構成的概念模型,探究了森林徒步情境下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得出相關結論并進行討論,最后提出政策啟示。
6.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以“具身-嵌入”理論為基礎,擴展了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認知-情感加工理論,驗證了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這四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全面揭示了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得出五點結論。
一是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重要認知前提和基礎,具有淺層具身認知特征,表現在自然資源、環(huán)境設施、環(huán)境功能、活動知識/技能、社交機會五個方面。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正向影響徒步者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說明游憩者在感知到與環(huán)境的契合度后,更容易投入活動,產生心流體驗,對自然產生更深的共情,并積極承擔環(huán)境責任。
二是自然共情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重要情感驅動力和動機,表現出內在化自然的體驗、情感的投射與共鳴、生態(tài)自我意識和同理心的擴張四個方面的具身模擬特征。自然共情正向預測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徒步者的自然共情很可能促導他們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三是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自然共情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通過自然共情對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起正向中介作用,說明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關系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將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連接起來。
四是心流體驗在具身性感知情境下并不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最關鍵和最直接的因素,表現出專注的身體參與、忘我與情景融合、感知控制和適應能力、沉浸樂趣刺激和收獲、感知時間變化與扭曲等五個方面的具身體驗特征。心流體驗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無顯著預測作用,意味著心流體驗本身并不能直接促進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而是通過其他因素間接影響。本文還發(fā)現心流體驗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說明心流體驗并不能將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轉化為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而是需要其他因素的協同作用。
五是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具身性感知情境下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兩個因素。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表明從“具身認知-具身情感-具身模擬”視角,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路徑,心流體驗通過強化自然共情進一步激發(fā)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
總之,“具身-嵌入”的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模型突出了徒步者與森林環(huán)境之間的主動互動性和動態(tài)適應性,認為徒步者不僅是被動地接收森林環(huán)境的刺激,而且是主動地參與其中,通過身體感知、心流體驗等方式與森林環(huán)境形成契合度,并由此產生自然共情等情感反應,進而影響其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這個模型不僅拓展了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模型的應用范圍和解釋力,也豐富了“具身-嵌入”理論的內涵和應用,將游憩者與環(huán)境的契合度、自然共情等認知和情感因素納入其中,形成一個更為完整和綜合的理論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釋徒步者在森林徒步中的體驗和反應。
6.2討論
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強調了認知和情感在個體行為和體驗中的交互作用。本文發(fā)現并證實,在森林徒步這一具身感知情境中,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正向預測了徒步者的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這支持了李文明等(2019)、黨寧等(2021)和呂麗輝等(2022)的研究,表明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它可以影響徒步者在森林徒步中產生不同層次和維度的體驗和反應。首先,認知單元的加強促進了個體心理投入的增加;其次,徒步者在自身感知和環(huán)境契合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對自然更深層次的情感鏈接;最后,認知單元加強后更傾向于采取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認為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認知前提和基礎。在特定情境下,需要對心流體驗、自然共情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形成機制的進一步解釋,未來研究可以關注不同類型的環(huán)境和不同徒步者群體之間的比較研究,以獲得更廣泛的適用性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基于情感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交匯領域,探索了徒步者在武夷山森林徒步活動中的自然共情及其對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影響。在此過程中,自然共情被視為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它能夠促進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關愛并激發(fā)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本文的發(fā)現比李文明等(2019)、黨寧等(2021)、呂麗輝等(2022)的研究都表現出更強的預測效應,這可能反映了森林徒步者在自然共情構建過程中的特殊性。根據Clayton(2003)以及Niedenthal等(2010)提出的理論,徒步者通過具身模擬來增強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情感投入。在武夷山森林這一特定情境中,徒步者展現出對自然的深度感知與理解,通過直覺和本體感覺與環(huán)境產生共鳴。這與盛光華等(2021)關于自然共情與環(huán)境行為關系的研究相呼應,同時也補充了李文明等(2019)發(fā)現知識在親環(huán)境態(tài)度與行為中作用的論點。本文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即使知識的作用被認為是重要的,情感因素在森林徒步環(huán)境中仍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另外,不同于黨寧等(2021)研究中將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視為與自然共情相分離的構造,本文研究分析表明,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通過自然共情在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發(fā)揮中介作用,從而形成一個更為全面的解釋框架。這不僅表明自然共情可以作為徒步者環(huán)保行動的直接情感驅動力,而且暗示環(huán)境契合度和自然共情之間存在協同效應。
雖然以往的研究,如Chiu等(2014)、黎宏君等(2018)、蔡禮彬等(2021)等,通常認為各類型的游憩體驗,包括感官、涉入性、難忘之旅以及整體旅行體驗,均可能影響個體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但本文的研究結果并未支持心流體驗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間存在顯著的直接關系。首先,本文研究發(fā)現,心流體驗雖然在森林徒步時普遍存在,但并未直接正向預測徒步者的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這一發(fā)現表明,盡管徒步者可能體驗到高度專注、控制感、樂趣和時間感知扭曲,但這些內在享受并未必然轉化為對外部環(huán)境負責任的改變。這一結果與謝彥君等(2017)和楊洋等(2022)的研究結果形成對比,他們強調了徒步過程中心流體驗的身心融合特征和對環(huán)境行為潛在的積極影響。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心流這種高度自我涉入而忽視時間的狀態(tài)可能并不直接涉及到持續(xù)性的環(huán)境責任感。這可能是因為心流體驗的短暫性質與環(huán)境行為所需的持續(xù)動機之間存在不匹配。其次,不同于衛(wèi)銀棟等(2021)提出的徒步體驗類型多樣性對心流體驗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果暗示心流體驗的生成可能與環(huán)境契合度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一種更為復雜的多元互動。因此,從促進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視角來看,除了心流體驗本身之外,還可能受到徒步者個人特質、具體環(huán)境背景、情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
本文研究發(fā)現,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表明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與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路徑。首先,具身感知情境下徒步者更容易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和精神維度感知森林環(huán)境(元曉春等,2022),心流體驗的強度使徒步者對環(huán)境細節(jié)產生了更多的敏感性,并可能因此更加珍視并保護自然環(huán)境;徒步者在心流狀態(tài)中更易與自然環(huán)境同步,加強了與自然的情感聯結。其次,心流體驗四維度模型認為在挑戰(zhàn)與技巧達到較高水準時,活動參與者才會經歷心流體驗(Csikszentmihalyi, 2008)。此時,徒步者會將這種狀態(tài)延伸到學習新技能和增強自尊,尤其是徒步情境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時候,徒步者的認知和情感更加容易融入(Ewert et al., 1989)。最后,徒步者的心流體驗對自然共情的產生可能不需要經過復雜的心理計算和推理,是一種“主動快速反應”過程。徒步者在與大自然互動中,更容易重拾與大自然接觸的親密感與歸屬感,發(fā)現生命的意義和激情(Vidon et al., 2018)。心流體驗和自然共情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和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之間的橋梁。這一發(fā)現強化了游憩活動設計時應考慮提升心流體驗和共情能力的重要性。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情感融合不僅能夠提高徒步者的滿意度和身心享受,還可能激發(fā)其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的環(huán)保行為。
6.3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具身-嵌入”的認知-情感加工系統(tǒng)理論,探索了森林徒步中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生成機制,所得研究結論對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規(guī)范徒步者環(huán)境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基于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認知路徑的游憩規(guī)劃設計。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生成過程中的核心變量,也是提高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水平的關鍵因素,可以從五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通過美麗的自然元素,如風景、鳥鳴、風吹等,使游憩者與自然資源融為一體,增強自然資源契合度;第二,國家公園管理者可以設計與環(huán)境設施契合的徒步設施,通過景觀規(guī)劃、聲音效果和氛圍創(chuàng)造,營造獨特的景觀;第三,讓游憩者更好地感知和體驗環(huán)境功能,提升環(huán)境功能契合度;第四,為徒步者提供心靈尋求體驗場所和寧靜環(huán)境,鼓勵他們深入體驗自然,充分感受國家公園環(huán)境的身心效益;第五,基于具身性體驗設計可參與的自然互動活動,如觀察野生動植物、自然攝影、自然教育、生態(tài)研學等,提升游憩者與活動知識/技能的契合度。通過上述措施,提升游憩者與環(huán)境的親近感,激發(fā)情感共鳴,增強游憩者-環(huán)境契合度。
(2)基于自然共情情感路徑的導覽活動設計。自然共情是徒步者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重要情感驅動力和動機。一方面,游憩者與自然的接觸機會是培養(yǎng)游憩者自然共情的重要條件,也是提升游憩者環(huán)境敏感性和關懷度的重要途徑,通過增加游憩者與自然的接觸機會,可以讓游憩者更多地感受和體驗自然的美好和價值,增強游憩者對自然的認同和歸屬感,從而提高游憩者的自然共情;另一方面,森林步道導覽員可以分享關于環(huán)境的真實故事、自然現象等,通過情感共鳴激發(fā)游憩者,讓他們更深刻地體驗自然的價值和脆弱性;森林步道導覽員還可以通過情感引導式的解說,強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互聯性和生命之間的聯系,激發(fā)游憩者的自然共情,從而推動環(huán)境負責行為。
(3)基于“具身-嵌入”認知和情感整合路徑的游憩活動設計。首先,結合具身性體驗,設計引入多感官體驗(味覺、視覺、觸覺、嗅覺和聲音)的徒步路線,通過觸摸、嗅聞和視覺等豐富的感官刺激促進游憩者陷入全神貫注的心流狀態(tài);其次,設計引導性的游覽活動,讓游憩者在徒步中擁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提高投入感;再次,國家公園管理者應精心規(guī)劃徒步路徑,確保難度與游憩者技能匹配,同時能夠發(fā)揮其技能,達到心流體驗的最佳狀態(tài);最后,沿途設置相應的激勵標語,增加徒步者挑戰(zhàn)獲得感。
參考文獻
蔡禮彬,朱曉彤.旅游者-環(huán)境契合度會影響環(huán)境責任行為嗎?——以難忘的旅游體驗、地方依戀為中介[J].旅游學刊, 2021, 36(07):119-131.
程文謙,王兆峰,陳勤昌.旅游環(huán)境契合度、地方依戀與旅游者親環(huán)境行為——以武陵源世界遺產地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21, 30(08):1879-1889.
黨寧,肖薈,李文明.游客親環(huán)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情感與認知的雙重視角[J].人文地理, 2021, 36(03):185-192.
樊友猛,謝彥君.具身欲求與身體失范:旅游不文明現象的一種理論解釋[J].旅游學刊, 2016, 31(08):4-6.
何學歡,胡東濱,粟路軍.境外旅游者環(huán)境責任行為研究進展及啟示[J].旅游學刊, 2017, 32(09):57-69.
賀小榮,徐海超,劉雪婷.節(jié)奏分析視域下的漂流旅游體驗研究——以廣東省清遠市為例[J].熱帶地理, 2022, 42(10):1665-1676.
胡傳東.旅游者道德弱化行為的推拉因素與形成機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05):96-100.
賈慧敏,張運來.虛擬旅游產品體驗中游客幸福感的生成機制研究——基于具身體驗視角[J].旅游科學, 2022, 36(03):17-35.
黎宏君,甘萌雨,潘浩.游憩體驗與游憩者環(huán)境責任行為的相關關系研究——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02):55-60.
黎鎮(zhèn)霆,劉晨.觀鳥活動的具身體驗及其影響:基于流動性視角的研究[J].旅游學刊, 2022, 37(05):69-79.
李文明,殷程強,唐文躍,等.觀鳥旅游游客地方依戀與親環(huán)境行為——以自然共情與環(huán)境教育感知為中介變量[J].經濟地理, 2019, 39(01):215-224.
廖維俊,何有世.非慣常環(huán)境旅游者不文明行為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相對剝奪理論視角的扎根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 32(06):194-201.
劉妍.基于環(huán)境契合度理論的旅游者重游意愿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7.
呂麗輝,王若璇.自然共情對游客環(huán)境責任行為的影響——以旅游涉入為中介變量[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18(02):1-6.
牛璟祺,劉靜艷.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環(huán)境責任行為意向——敬畏感與預期自覺情緒的喚起[J].旅游學刊, 2022, 37(05):80-95.
盛光華,王麗童,車思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下自然共情對親環(huán)境行為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41(01):51-60.
田虹,田佳卉.企業(yè)環(huán)境責任感知影響員工親環(huán)境行為的雙路徑機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1, 42(11):117-128.
衛(wèi)銀棟,徐英,謝彥君.西藏徒步旅游中的情境體驗與人際互動:一種通過儀式[J].旅游學刊, 2021, 36(09):28-45.
謝彥君,樊友猛.身體視角下的旅游體驗——基于徒步游記與訪談的扎根理論分析[J].人文地理, 2017, 32(04):129-137.
閆昕,晏雄,解長雯,等.紅色旅游者主觀幸福感的鏈式生成機理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23, 37(03):178-185.
楊洋,周星,徐穎兒,等.身體現象學視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的生成與意義[J].旅游學刊, 2022, 37(02):120-129.
元曉春,郭進輝,肖晨媛,等.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質如何影響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以地方依戀與解說滿意度為中介變量[J].中國生態(tài)旅游, 2022, 12(02):307-319.
趙敏燕,董鎖成,吳忠宏,等.森林體驗教育活動對城市公眾環(huán)境負責任行為的影響[J].資源科學, 2020, 42(03):583-592.
Antle A N, Corness G, Droumeva M. What the body knows: Exploring the benefits of embodied metaphors in hybrid physical digital environment [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9, 21(01):66-75.
Breejen L D. The experiences of long distance walking: A case study of the west highland way in scot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06):1417-1427.
Chemero A. 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ffordances [J]. Ecological Psychology, 2003, 15(02):181-195.
Chhetri P, Arrowsmith C, Jackson M. Determining hiking experiences in nature-based tourist destina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01):31-43.
Chiu Y T H, Lee W I, Chen T H.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ecotourism:antecedents and implica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321-329.
Clayton S. Environmental Identity:A Conceptual an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G]. //Clayton S, Opotow S. Identi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psyc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nature. Cambridge:MIT Press, 2003.
Csikszentmihalyi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M].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8.
Cooke B , West S , Boonstra W J . Dwelling in the biosphere: Exploring an embodied human–environment connection in resilience thinking [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6, 11(05):831-843.
Ewert A, Hollenhorst S. Testing the adventure model: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model of risk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89, 21(02):124-139.
Hockett K S, Hall T E. Visitors knowledge of federal wilderness:Implications for wilderness user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 // Cole D N, McCool S F, Borrie W T, et al. Wilderness science in a time of change conference. Utah: USDA Forest Service Proceed‐ings, 2000, 4(15):122-127.
Hu L T, Bentler P M. Fit indic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Sensitivity to under 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 [J]. Psychol Methods, 1998, 3(04):424-453.
Lee T H. How recreation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conservation commit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07):895-915.
Niedenthal P M, Mermillod M, Maringer M, et al. The simulation of smiles (sims) model: Embodied simul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facial expression [J].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010, 33(04):417-33.
Tarn K P. Dispositional empathy with natu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3, 35:92-104.
Tsaur S, Liang Y, Lin W.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recreationist-environment fit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2, 44(01):110-130.
Vidon E S, Rickly J M. Alienation and anxiety in tourism motiv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69:65-75.
Walter M, Yuichi S.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s, 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2(02):246-268.
Wetzels M, Odekerkenschr?der G, Van Oppen C. Using PLS path modeling for assessing hierarchical construct models: Guidelines and empirical illustration [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2009, 33(01):177-195.
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 9(04):625-636.
W?ran B, Arnberger A.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storative environments and mountain hikers flow experience [J]. Leisure Sciences, 2012, 34(02):95-114.
Zhang Y, Cao R, Xiao X, et al. How to coordinate th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protect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natural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s [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10: 1028508.
(責任編輯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