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師行為失范事件的發生,造成了一定社會負面影響。主要原因是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難以約束教師的日常行為。為此,應完善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的建設,將其作為高校教師的日常行為規范。本文探討了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分析了當前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踐提出了明確評價標準、提高評價的針對性、改進管理措施的具體策略,旨在發揮出高校師德評價標準的約束功能,以內化外治的方式促進高校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教師,行為失范,師德水平評價標準,內化外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37
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已逐漸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教育部發表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我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超過4430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總人數達到2.4億,全民素質得到穩步提高,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以德為先,甘于在校園、講臺上辛勤耕耘,從而為社會培養出了一大批高等人才。但是,近年來高校教師行為失范事件屢見不鮮,這不僅影響了學校聲譽,還造成了一定的社會負面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的建設尚不完善,在實踐中難以有效約束教師的日常行為。基于此,如何在現有的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下完善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進而發揮其對教師思想、行為的指引功能,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1 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的內容
1.1 崗位職責
崗位是高校為完成教學或管理任務而確立的,決定了教師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崗位職責即教師在具體崗位上應履行的責任。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崗位分為管理、技術和工勤三類,教師日常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崗位工作中,并正確處理教學、管理和科研的關系,從而確保整個教育機制正常運轉。
1.2 教學水平
教學水平是教師所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已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轉化,促進學生理解、接受和吸收。由上可知,教學水平是由專業能力、教學能力等共同組成的綜合素質。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知識結構。教師應具備教學所必需的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這是完善教師教學水平的基本前提;(2)教育和研究能力。前者包括教學組織能力、語言能力等;后者包括科研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它體現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關系,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標準。
1.3 治學態度
治學態度即對知識學習、知識研究所持有的主張。我國古代就對教師提出了“學為人師”的要求,即教師應該努力做好學問,確保掌握充足的知識來教導學生。所以對高校教師而言,應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并主動進行各種理論學習,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將治學態度轉化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
1.4 行為舉止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行為對他們價值理念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注意自身的穿著、言行、舉止,力爭達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標準,從而以個人的人格魅力打動學生,幫助他們塑造出良好的氣質和內在秉性[1]。
2 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評價標準尚不明確
當前,我國已出臺較多涉及師德的政策,但在實施上難以具體化,其理論指導功能較為薄弱。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提出:“對品行不良的教師可予以處分或者解聘。”但品行不良所涉及的范疇顯然過于寬泛,難以用其準確衡量教師的師德。又如《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將師德歸結為各種具體的行為準則,但并未明確如何遵守以及相應的管理方式。因此,雖然各層級的文件都對師德評價標準作出了規定,但內容并不明確,難以在實踐中有效實施。
2.2 評價缺乏針對性
要對高校教師的師德進行準確評價,必須將其落實到日常,對教師工作中的行為、言談、舉止和思想認識作出客觀描述,進而指出他們已取得了哪些成績,在哪方面又存在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但當前的評價標準側重對結果的描述,比如:學期結束后,教務人員設置相應的表格,組織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分。這樣的評價是靜態的,難以對備課、課程實施、思想認識以及實際效果等環節作出詳細考察。由此導致評價缺乏反饋性,教師也不能針對性地作出自我改進和調整。
2.3 評價目的與措施不一致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師德建設用意在于全面培養和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揭示了師德評價標準建立的本質——即通過相應的措施,促進高校教師提高認識和思想素質,進而主動規范自身的行為。但在實踐中,各項措施更多地集中在警示、懲戒等方面,卻忽略了師德發展應“以促為先”的本質規律。過度的約束、懲戒措施顯然不具備教化功能,難以促進高校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2]。
3 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建設的有效策略
3.1 明確評價標準
師德評價標準的建設過程,也是對教師行為進行規范化引導的過程。當前社會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外來思潮,所以“規范”不能停留在說教層面,必須明確評價的內容和標準,并依靠相應的制度對教師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
(1)立足于明確的理論依據之上。各項法律條文是高校實施管理工作的基本方略,而“德治”又是一項重要的管理舉措,所以師德評價標準要實現“法”與“德”的融合,既要包含豐富的道德內涵,又不能脫離法的規范形式。(2)明確教師職業和道德操守。職業和道德操守主要體現各項職業倫理、行為規范以及道德準則等。師德評價標準應涵蓋上述內容,并詳細說明其中涉及到的具體內容和細節。
3.2 提高評價的針對性
高校應將評價與教師的日常教學有效結合,提高評價的針對性。首先,將師德納入考評范圍。高校應建立有效的師德監管模式,對教師的日常行為進行規范化管理,從而強化評價的力度;其次,將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進行量化評分。教師的教學行為對教學結果有著重要影響,高校可將教師的投入程度、教學態度、創新精神等設置為有效參數,并賦予一定的分值作量化評價,督促教師發現和改進自身的不足;最后,增加評價主體的數量。師德是多數教師在道德、素質方面達成的一項共識,高校應增加評價主體的數量,增進教師對師德內容的理解,從而避免評價結果過于偏頗。
3.3 改進管理措施
師德不僅與制度環境有關,更依賴于教師的內在,所以師德評價標準的建設應以促進教師認識的提高為主。(1)做好風險防范。高校應采取一系列的事前措施,比如:組織教師進行師德培訓、舉辦師德演講會等,從思想上提高教師的認識,從而杜絕失范行為;(2)保留適當的懲戒措施。懲戒是一項事后管理措施,以道德規范之外的形式對教師的行為加以約束,對已發生的失范行為可進行問責、追責等,通過“撥亂反正”的形式促進高校教師師德的提高[3]。
4 結 論
高校師德水平評價標準對教師的崗位職責、教學水平、治學態度和行為舉止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其建設并不完善,導致高校教師行為失范事件屢有發生。因此,本文提出應通過明確評價標準、提高評價的針對性、改進管理措施等具體策略,發揮出師德評價標準的約束功能,以內化外治的方式促進高校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王新清.從“好老師”到“大先生”: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基本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9):31-37.
萬美容,李芳.師德建設:新時代振興教師教育的基礎工程[J].思想理論教育,2018(7):20-25.
齊素珍.充分認識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66.
作者簡介
田洪生,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