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煒
摘 要
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以黨建為引領,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黨的教育方針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高質量黨建提升師德師能,用高質量教育教學培養高品質人才,用高質量教育賦能師生幸福成長,讓學生快樂學習、幸福成長,讓老師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關鍵詞
二十大精神 黨建 師德師能 高質量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審時度勢,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并擺放在突出位置,令教育戰線干部師生深受鼓舞,更讓我們感到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用高質量黨建提升師德師能
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樹人學校必須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團隊,這樣才能為建設高品質學校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學校以黨建為引領,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黨的教育方針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將教師每周集體備課、集中教研與黨小組活動、黨員活動日有機結合,黨員教師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設公開課、示范課,積極參與評課研討,提升自身專業水平。
學校嚴抓師德師風失范問題,堅持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紅線和底線,對于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零容忍。近年來,學校先后出臺《樹人學校師德師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方案》《樹人學校師德師風建設考核辦法》,切實推動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化、指標化、規范化。同時,學校引導教師以德立身,在全校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定期開展黨員民主評議活動,將優秀黨員的事跡在學校網站、微信平臺上推送,對“優秀班主任”“先進工作者”進行獎勵。把學校的最高榮譽留給教師,目的就是要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彰顯學校的人文特質。
二、堅持黨的辦學方向,用高質量教育教學培養高品質人才
學校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圍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潛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深化育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遵循教育規律,德育培根鑄魂
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各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懷,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勤奮學習的遠大志向。初、高中級部分別以品牌德育活動“樹人堂前,你我同行”和“青春路上,你我同行”為抓手,加強學生的道德素養培育,引導學生珍惜青春年華,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養,培育遠大理想、堅忍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同時突出思想政治課的關鍵地位,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德育功能,積極開展黨團組織活動和主題教育、儀式教育、實踐教育等,在改革中強化思政課程主渠道,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將思想價值引領融入教育教學過程。
2.落實“雙減”要求,做好課程“五增”
學校以高質量教育工作要求為指導,持續開展 “雙減”校本化實踐,以科學評價引領“雙減”,以優質師資保障“雙減”,以高效課堂促進“雙減”,以課程基地支撐“雙減”。為此,學校努力做到“四減”:一減集中學習時間,二減統一作業總量,三減試題練習難度,四減無效教學時間。在開齊開足國家與省、市規定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堅持“體藝領銜、語言主打、科技融合、精品傳承”的理念,優化社團課程,增加課后服務內容,做好課程“五增”:
一增安全教育。持續開展年度學生心理普測,強化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組織“5·25心理健康主題月”活動,指導學生自主調適,幫助學生紓解壓力。開展傳染病與急救知識培訓、普法系列知識講座、實驗室安全與災害逃生演練、消防安全講座與演練等,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護意識與能力。
二增戶外活動。在每天一節體育課或體育活動課的基礎上,確保學生上、下午各有一節30分鐘的大課間,并以體質測試、體育節、特色啦啦操、社團課等為抓手,提升學生運動技能與身體素質。
三增勞動教育。在以往校內外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將勞動教育課程納入課表,配備專職或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勞動。在九龍湖校區開設“樹人農場”,邀請農業專家進校園,指導師生開展勞動,培養勞動習慣,增強勞動技能。
四增黨史教育。將黨史教育納入課表,通過“三講”課程,讓黨史學習成為每一個在校學生的人生必修課。作為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筆者為學生開設“百年百人”黨史課第一講,引領學生思想進步。學校黨史教育多次在“學習強國”平臺上被作為青少年學黨史典型進行宣傳。
五增美育實踐。充分利用每周的音美課程、藝術社團、校園廣播臺、“雅韻清音”展演、樹人影院和每學期的藝術長廊秀、創意設計賽、“八禮四儀”知識競賽以及藝術節系列比賽等,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與熏陶,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與文明修養。
3.培育核心素養,凝練教學范式
學科核心素養體現的是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和學科本質。學校立足于系列立項課題研究、前瞻性項目推進,組建專家團隊,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問題為引擎,幫助學生實現認知結構的創新;以情境為體驗場域,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過程的意義建構;以活動為平臺,幫助學生實現目標導向的實踐化學習。
學校全面開展課堂教學范式的構建與凝練,抓實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初中各學科“差異·合作”教學范式的建構,引導教師帶著課題走進新教材、新課標,在課堂中進行課題的實踐研究。通過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達標課,搭建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著力于跨學段、跨學科的融合與交流,課題研究系列活動讓校內各學段教師互聽互評,促進各學科的相互融合。
三、堅持以人為本,用高質量教育賦能師生幸福成長
1.以內涵發展為路徑,持續優化校本課程建設
學校通過內涵提升,構建“六院一堂”,推進初中部精品化發展之路。以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實驗項目“菁英學園——涵育‘德才雙馨’青少年的品格培塑工程”為契機,創建管理平臺,健全學園組織,完善硬件建設,構建課程體系,立足打造“學園風尚+學院氣度”的“人人在場”的品格培塑范式。秉持“人文與科學相融,全面與特色并重”的育人理念,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納入學校高品質教育體系之中,探索更符合時代需求、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品格提升的方法和途徑。
2.以融合為基本理念,大力推進課程基地建設
新的教學模式需要開發課堂實踐的新場域。學校目前已經建成江蘇省課程基地“‘自主·合作’的語文閱讀課程基地”“基于融合的地理課程基地”、揚州市課程基地“尚美藝術課程基地”。同時,學校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先后與朱自清故居、瓜洲古渡公園、三灣濕地生態文化公園、揚州現代農業園等單位合作,成立了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讓自然和社會成為課堂,讓合作協同成為可能。通過融合資源、融合課程,實現五育融合。
3.以“幸福在樹人”工程為抓手,彰顯人文關懷
為促進學生全面和健康發展,學校黨委、校長室提出了五大建設項目,即“節約在樹人”“健康在樹人”“學習在樹人”“奮斗在樹人”“大愛在樹人”的 “幸福工程”。學校每年評選出百余名優秀個人和集體,并舉辦“幸福在樹人”頒獎典禮,關心師生的身心健康,充滿人文情懷抓質量。
書聲瑯瑯,琴韻悠悠,笑顏燦爛——這是學生的幸福;任才唯賢,因材制宜,拓展提升——這是教師的幸福。讓學生快樂學習,幸福成長;讓老師快樂工作,幸福生活——這是賦能師生幸福成長的生動寫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