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欣?李秋實?景悅鳴



摘 要:教育情懷是教師執著追求教育的生命意義和堅守育人職業的內在動力與精神支撐,是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關鍵因素。本文以優秀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的影響因素為研究問題,以扎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選取“馬云鄉村教師獎”獲得者為研究對象,遵循質性研究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與程序,分析訪談獲獎者的文本資料,從而發現濃厚的鄉土情感、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個人的自我實現以及重要他人的影響浸染著鄉村教師優秀向上、扎根鄉村的教育情懷。本文擬通過培養鄉村教師濃厚的鄉土情感和鄉村歸屬感以及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和使命感、拓寬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通道和健全激勵機制三方面來促進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的生成,涵養師德,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和鄉村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提供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優秀鄉村教師 教育情懷 教師教育啟示
一、問題提出
鄉村教師是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簡稱“優師計劃”)、《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等。近年來鄉村教育中涌現出一批優秀教師,他們堅定信念,樂守鄉村,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感、仁愛之心與敬業精神,是鄉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和守護者。教育情懷是教師執著追求教育的生命意義和堅守育人職業的內在動力與精神支撐[1],是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以扎根理論為研究方法,對優秀鄉村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并借助定性分析軟件NVivo 11輔助分析訪談獲獎者的文本資料,挖掘影響優秀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生成的因素,提煉優秀鄉村教師為鄉村教育事業持續性奉獻的核心品質,進而為建設扎根鄉村、融入鄉村、甘于在鄉村建功立業的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提出相關建議,使更多教師、師范畢業生堅定從教初心,到欠發達地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新時代文明鄉風的塑造者、振興鄉村教育的“大先生”。
二、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
(一)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馬云鄉村教師獎”獲得者為研究對象。馬云公益基金會于 2015 年9月16日啟動“馬云鄉村教師計劃暨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評選活動。在鄉鎮及以下的鄉村學校連續任教3年以上的,對鄉村教育有智慧、有情懷、有積極影響的一線鄉村教師都可以報名,報名成功的教師會經過“三關”,即材料審核關、網絡訪問關、線下測試關。在線下測試關時,所有入圍教師同臺競技。最后,馬云公益基金會評選出100人獲得資助。截至2023年,評選活動已開展八屆,累計資助801位優秀鄉村教師。訪談對象的篩選標準:① 既有任教于小學的教師,也有任教于初中的教師,以保證教師教學感受的多樣性;
② 既有生長于鄉村的教師,也有生長于城市的教師;③ 教師任教時間不少于6年,以確保其扎根鄉村的堅定性。依據上述條件,本文最終選取8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與交流,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優秀鄉村教師任教期間與學生相處、面臨的教育困境、教學感受等本土經驗資料的基礎上,挖掘影響其扎根鄉村教育、奉獻青春的因素。為保證訪談資料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本文采用半結構式訪談與8位“馬云鄉村教師獎”獲得者進行深入交流,并要求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講述真實情況和想法。最終獲得總時長達720分鐘的音頻資料,經過整理后的文字材料有10萬余字。
(三)資料分析
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階段,研究者不遵循任何理論框架,將原始的文字材料進行拆解,逐字逐句對其進行編碼。經過初步簡化、提煉、分類后,形成了31個開放編碼,如表2所示。
2. 主軸式編碼
在開放編碼的基礎上,研究者根據節點之間的有機關聯進行歸屬分類,如類型關系、情境關系、因果關系等。將表2中的31個開放編碼歸納為:土生土長于鄉村,教學上與鄉土文化結合,共情學生的鄉村生活,職業責任感,職業認同感,奉獻精神,良好的從業心態,教師專業發展機會,職稱的評選與榮譽的獲得,教育效果,外界的認可,關注學生成長,關心學生生活,教師、家庭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點滴溫暖,身邊人的支持與幫助16個類屬。
3. 選擇式編碼
將樣本資料中的概念與主軸式編碼進行比對,最終形成能夠統括所有類屬的5大范疇:濃厚的鄉土情感、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自我實現、關懷學生、重要他人,如表3所示。
三、研究發現
(一)模型建構
研究者根據扎根理論三個階段的編碼,構建了優秀鄉村教師教育情懷影響因素模型圖(見圖1)。其中,影響因素中濃厚的鄉土情感主要源自教師對鄉土的融入與認同;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是教師在從教中表現出的責任感、良好的心態、無私奉獻的精神等;自我實現主要包括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機會、教育的效果、外界對教師的認可等;重要他人指源自教師、所教學生、家庭、同行等多方力量對教師產生的正向情感反饋。關懷學生這一范疇是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的構成要素。
(二)影響因素分析
1. 濃厚的鄉土情感
部分教師土生土長于鄉村,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習慣在此生活。除此之外,他們也會關心鄉土社會的發展,更會關注鄉村兒童的處境,所以,他們最終選擇回歸鄉村。如“當時學校的條件很簡陋,教室是一個木房,四面透風,孩子們也穿得非常破爛,但是他們的眼神很清澈,是渴望求學的樣子。看見他們就想到了我自己,最終我下定決心,要畢生陪伴他們一起成長。所以我選擇了在鄉村教學,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放棄”(L老師)。與生俱來的地緣關系和對自小生活的地方的濃濃眷戀堅定了教師們扎根鄉村的決心。有些教師雖未生于斯長于斯,但他們認同鄉村,熱愛鄉村生活。
一方面,他們積極主動地了解鄉土文化,尤其是對所在區域文化特質的認識,并將這種文化特質融入教學場域中,如“我覺得很自豪的事情是,我改變了我的課堂模式,開創了山水田園課程”(Z老師)。另一方面,他們愿意設身處地理解鄉村兒童的境況,從鄉土視角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幫助鄉村兒童獲得成長與進步,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如“是的,你可以離開,但是這里有很多的孩子,他們是走不了的,因為他們的家在這里。也有很多有天賦的學生,比如他在畫畫、唱歌方面很有天賦,但是家里不能培養。這個時候,如果有專業的老師留在這里,對這些學生來說會有很大影響”(M老師)。
2. 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
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是指對鄉村教育的信念、追求和價值觀,它是鄉村教育工作者在鄉村教育事業中堅守的目標和方向。擁有堅定的教育理想能夠激發鄉村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其意識到在鄉村地區工作會對學生和當地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即使可能面臨資源不足、條件艱苦等挑戰,他們也會堅守初心、克服困難,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法和策略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擁有服務鄉村教育信念的教師會堅定對鄉村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感,對鄉村教育產生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從而增強他們的韌性和適應能力,樹立為鄉村教育服務和奉獻的教育情懷。“其實不是我得了‘馬云鄉村教師獎后縣里邊的高中才邀請我任教的,他們很早就邀請我到高中部去教書。但當時我考慮了一下,跟他們領導說,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然后我沒有走,因為我走了這里就真的沒有老師了。”(L老師)“你不得不留在那里,家里邊條件好一點的學生,能進城的都已經進城了,留在那里的都是家庭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的留守兒童,所以那里的學校必須有老師在。”(L老師)沒有投身鄉村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鄉村名師有可能會在機會來臨之時“一走了之”。
3.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指個體通過發展自身的潛能、追求個人的目標和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最高層次的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其指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為自我實現。[2]自我實現對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的生成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它激發了鄉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動力,使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追求教育理想和目標,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如“我畢竟不是真正的專家,所以去講之前會做大量的工作,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既驕傲也自豪,而且收獲也特別多”(W老師)。鄉村教師通過教育工作,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品德和素養,從而實現自己對教育的價值追求。然后,鄉村教師通過參加教育培訓、研究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專業素養,積極探索適合鄉村教育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機會。如“馬云公益基金會有一個優秀鄉村教師釘釘群,我們經常在群里溝通交流。我在里面認識了很多比我更優秀的鄉村教師,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我以前缺少的管理經驗、教學經驗等都從他們身上學到了”(R老師)。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成長是直接反映鄉村教師教育質量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當鄉村教師看到學生取得進步時會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實現自我在教育領域的價值。
4.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包括鄉村教師自己的教師、家人、同事、所教學生、當地居民等。首先,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勵可以增強鄉村教師的信心和動力,使他們在教育工作中更加投入和積極。如“我跟我爸聊天,我爸說‘你選擇了讀師范,家里沒有反對你,你選擇不回家鄉去邊境,選擇特崗,我們都尊重你”(N老師)。其次,領導的支持、同事之間的合作也會對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產生積極影響。領導為其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與同事們進行交流和合作,會使鄉村教師更有勇氣面對教育工作中的挑戰,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升鄉村教師的從教幸福感,增強其教育情懷。如“很幸運遇見那些領導,那些很開明也非常愛惜和看重我的領導們”(L老師)。再次,學生是鄉村教師工作的直接對象,他們對教師的關心和偏愛也感動、溫暖著教師,使鄉村教師體會到“雙向奔赴”的積極情感,進而激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最后,當地居民、鄉村兒童的監護人等其他重要他人對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在老師付出的同時,學生、家長、學校給予及時的回饋,能夠讓愛可持續地進行下去,時間長了就會對這個地方產生深度的愛吧”(M老師)。重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激發了鄉村教師的熱情和責任感,也讓其安心從事鄉村教育工作,推動他們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研究結論及對教師教育的啟示
教師是鄉村教育的希望,建設一批又一批“留得住”“愿意留”“能安心”工作的鄉村教師隊伍勢在必行。以上研究發現,影響優秀鄉村教師教育情懷生成的因素包括:濃厚的鄉土情感、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自我實現和重要他人。教師教育是指為培養有素質、有能力、有志愿的教師而進行的教育工作。[3]為使更多的鄉村教師扎根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從而成為一名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懷的教育工作者,鄉村教師教育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培養濃厚的鄉土情感和鄉村歸屬感
鄉村教師能夠在學習和體悟鄉土文化中,提高自身感悟和吸納鄉土知識的自覺性,喚醒和激活對鄉村教育的尊崇之情和責任感。
第一,激發教師對鄉村的興趣和認同感。教師培訓部門可以組織未來的鄉村教師參加鄉土性知識培訓和學習活動,培訓內容可以涵蓋鄉村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專家講座、研討會、現場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所在鄉村的特點和背景,樹立熱愛鄉村教育的信心與決心。第二,增強教師對鄉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學校可以鼓勵鄉村教師進行鄉村調研和實踐,給予其時間深入了解鄉村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教師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與教學相關的鄉村主題進行調研和實踐。如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鄉村文化傳承、農民工子女教育等。通過調研與實踐,鄉村教師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鄉村的現實和需求,充分認識鄉村教育的重要性。第三,增強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再認識,提升鄉村歸屬感和職業認同感。鄉村教師可以利用當地的鄉土性資源和文化元素設計相關教學活動和課程內容。比如,在語文課上鄉村教師可以選取有關鄉村文學的作品,讓學生了解和欣賞鄉村的文化藝術;在科學課上可以通過農業和生態環境等與鄉村相關的實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鄉村環境保護意識。教師將鄉土性知識融入教學,能在感受鄉土情懷的同時,在心中生成鄉村教育情懷。
(二)培養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和使命感
鄉村教育肩負著傳承教育和發展文化的使命, 承擔著傳承鄉土文化的重任。堅定的鄉村教育理想能增強鄉村教師克服困難的決心,使其積極挖掘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教師愿意將青春奉獻給農村這片土地,以此實現自己的價值。帶著堅定的使命感走向教師崗位的鄉村教師,內心充滿對教育的熱情和對學生的關愛,強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他們播下振興鄉村教育的種子,希望通過個人奮斗來推動鄉村教育發展。
第一,鄉村學校可以開展鄉村教育典型研究,挖掘和宣傳在鄉村教育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和事跡。如“時代楷模”、感動中國等群體中的教師事跡,全國優秀鄉村教師的典型案例等。通過榜樣示范的作用,引導教師感知教育情懷的價值和力量;選擇有教育情懷的優秀教師教授師范生課程,在師資培訓中傳遞他們的職業理念和育人觀念,使師范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教育情懷的魅力;通過撰寫日記、學習筆記等形式回憶有教育情懷的教師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故事,重溫教育情懷的價值,反思教育情懷對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對職前或職后教師進行價值引領,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和教育情懷,使其樹立成為優秀教師的理想。[4]第二,鄉村學校要加強教師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培訓,使教師對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堅定鄉村教育理想和使命感。第三,學校應當為教師提供參與鄉村教育實踐的機會,如支持教師參與鄉村教育項目、鄉村學校教學調研等,使其在鄉村教育的挑戰與機遇中不斷體驗與感悟,充分展現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創造性地發展鄉村文化。同時,也使其在這一過程中看到他們對鄉村學生、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的重要性,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使命感,獲得鄉村教育的幸福感,形成對鄉村生活的認同和依戀。
(三)提供專業發展途徑,健全激勵機制
專業發展亦是自我實現,在此過程中,鄉村教師逐漸掌握鄉村教育話語權,提升專業自信,使鄉村化教育成為可能。[5]如果缺少外在環境的支持,鄉村教師就難以安心留任,長期從教。打造穩定的鄉村教師隊伍,需要健全鄉村教育激勵機制。
第一,學校和教育管理者應根據不同教師的需求和個人特點,設計在職教師的個性化發展計劃,提供適合他們成長的機會和平臺。教育管理者可以組織各類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對教師職前和職后的教育生活提供專業上的支持與幫助,讓教師有機會更新知識和提升能力,不斷拓展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空間,最終建設成專業自治的良性教師隊伍。第二,加強對鄉村教師隊伍的認可和贊揚。激勵的目的不在于榮譽本身,而是在于激發教師對教師投身育人職業的熱情和理想追求,激發教師對育人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產生獲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6]因此,社交媒體及學校應及時而持續地肯定和表彰優秀鄉村教師的工作成績和突出貢獻,通過各種形式的獎勵和榮譽向教師傳達對他們工作的肯定和贊揚。除了肯定,學校還可以制定教師評價和反饋機制,以實際行動證明對教師的重視和關心。反饋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和發展方向,激勵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鄉村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姜麗娟,劉義兵.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5):79-83.
[2] 肖冬華.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看中華傳統水文化之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3-47.
[3] [泰]何麗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國華僑學校漢語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4] 王萍.教師的教育情懷及其養成——基于教育現象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20(9):18-23.
[5] 耿飛飛.鄉村振興背景下優秀鄉村教師的角色特質與生成機理[J].當代教育科學,2022(8):80-87.
[6] 韓延倫,劉若谷.教育情懷:教師德性自覺與職業堅守[J].教育研究,2018(5):83-92.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新時代鄉村教師教育情懷及其培育研究” (BEA210117),2022年寶雞文理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育情懷、強素質、重實踐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2JF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