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吉利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四川成都 641423)
運動解剖學是高校體育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有利于體育類學生掌握人體形態結構。《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把運動解剖學確定為專業類基礎課程[1]。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學類專業均須開設的課程,總學分不少于16 學分。關于《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的研究也已有相關探討,從中國知網檢索出的結果可知,相關的期刊論文最早發表于1978 年。繆進昌指出,運動解剖學是體育科學的基礎理論學科,它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新興分支,著重研究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的影響,體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以及運動損傷的形態變化等,為增強人民體質和改進運動技術服務[2]。
以運動解剖學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精確查找1978年至今的所有文獻,可以發現,運動解剖學的相關研究,在數量上總體呈現增長趨勢,但期間個別年份的發文數量有所回落和差異(見圖1)。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研究主要聚焦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方面,比如高珊珊[3]探討了理論與實驗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課程中的應用;王曉琴[4]探析了運動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問題導向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與團隊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學模式的聯合應用。此外,微課[5]、翻轉課堂[6]、慕課[7]、虛擬仿真技術[8]等在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也受到關注。但是,以運動解剖和生命教育為篇名的論文為0 篇,可以看出,在生命教育視域下,探討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的相關研究還非常少。因此,該文以生命教育理論為基礎來探討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具有新的啟發意義和現實應用價值,以期對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和質量提升提供參考和指導。
圖1 運動解剖學相關研究期刊文獻(1978—2022年)
運動解剖學課程具有自身特點,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緒論一般涵蓋運動解剖學的定義及研究范疇、運動解剖學發展簡史、學習運動解剖學的目的、學習運動解剖學的基本觀點及方法、人體的基本構成等,在體系上主要包括運動系統、內臟、脈管系統、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具體的章節內容,比如內臟又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運動解剖學課程內容較多,其中涉及的專業術語也較多、較復雜,這對于課程教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大的難度。
運動解剖學內容涉及較多,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量較大,特別是一些名詞術語較多,客觀上,學生要學習好運動解剖學這門課程具有很大的難度。比如,運動系統中包括骨與骨連結、骨骼肌、體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等內容,其中學生對骨的名詞需要加強記憶,這對學生的記憶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于體育生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習慣于采用講授教學法,傳統的一味講授往往會演變為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聽講,這種教學方式顯得比較枯燥,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如果一直采取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對課程學習會失去興趣。
運動解剖學是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和發展的規律,是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與體育動作關系的一門基礎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9]。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運動解剖學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聯系,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運動解剖學課程的學習,要學會運用運動解剖學基本知識,對體育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特別要對體育技術動作、常用身體練習方法進行分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和高校很多課程教學一樣,運動解剖學的教學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實踐環節有所忽視或不夠重視,以致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馮建軍[10]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劉嵋[11]認為,生命教育,顧名思義是與生命有關的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倡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發展生命的一種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生命教育能夠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通過教育的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命觀,樹立生命意識,因為生命是寶貴的,而教育是讓人們重視和關注生命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途徑。
傳統的課程以知識為取向,課程開設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有價值的知識。在生命教育視域下,知識課程應當走向生命課程,高校體育類課程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理應走向富有生命意義的課程。此外,生命教育與體育具有同質性的特點,體育在于促進人的健康,增強人的體質,根本的落腳點還是在于人的生命價值。體育的創生源于滿足人的生命發展需求,其最終目的指向人之生命存在的提升與全面發展,實現生命教育向人的本體回歸[12]。高校體育類課程的開展應當融入生命教育,這既是豐富和提升體育類課程內容的需要,也是實現體育類課程促進人的發展的內在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課程教學不能囿于專業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具有良好品德修為的大學生。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13]。通過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形成全員、全過程、全課程的良好育人格局,專業課程在育人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生命教育所倡導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等思想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生命教育是運動解剖學課程思政的有效切入點,挖掘和探索生命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積極融入運動解剖學的教學中,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課程目標更多是以知識為取向。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把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而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 個方面。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目標,因為高校教育不僅體現在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在生命教育理論視域下,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應當融入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并將其具體體現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中,特別是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讓學生樹立生命價值觀,讓學生在掌握生命本體的形態結構的基礎上,理性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學會愛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關愛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運動解剖學課程內容中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以豐富和呈現課程鮮活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增強課程內容的吸引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生動的生命情感案例或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實際上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運動解剖學的授課教師,首先要有融入生命教育的意識,積極探索和挖掘生命教育元素,尋找與課程內容融合的切入點。其次要精心備課,組織和設計好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形成認識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等為主題的系統課堂教學設計。比如,在“認識生命”的主題課堂中,當講到生殖系統時,可以詳細講解新生命的整個孕育過程,從精子和卵子相遇形成受精卵,再到受精卵著床后形成胚胎,再到胎兒各個器官的發育,最后到歷經十月懷胎后新生命的誕生,讓學生明白新生命的發育過程;在“感恩生命”的主題課堂中,教師可以講述新生兒的分娩過程,讓學生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和母親的偉大,再聯系實際,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深刻領悟“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情厚愛;在“呵護生命”的主題課堂中,教師可以講解體育運動對促進人體器官健康的影響,生命在于運動,要讓學生明白運動訓練有利于保持生命的活力,要在運動中用心呵護生命;在“珍惜生命”的主題課堂中,教師在講述人體標本時,要讓學生明白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要更加珍惜健康,珍惜寶貴的生命。
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高校課程教學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的運用。運動解剖學作為一門專業知識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要改變枯燥無味、學生興趣不濃的實際樣態,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運動解剖學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樹立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觀念,傳統教學主張“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三中心論”,這種方式實際上漠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徹底改變滿堂灌的一味講授,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通過提問、答疑、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要適時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一是熟練運用直觀教學法,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運動解剖學課程涉及的術語較多,許多學生覺得難懂、難記,可以通過掛圖、模型、標本等實物教具增強學生對人體的感知。二是靈活運用PBL 教學法。PBL 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特別要重視和加強實踐活動。課堂內要增強實踐內容,比如在對全身骨進行觀察時,可以讓學生在人體骨架模型上辨認出各部位骨的組成和名稱,分辨出各散骨標本的部位。在對內臟和心血管器官進行觀察時,可以讓學生識別心臟表面的主要面和溝,指出左心房、左心室、肺靜脈、主動脈瓣、右心房、右心室等組織的位置。同時,將課內的實踐環節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比如在觀察和接觸人體標本時,要讓學生認識到大體老師無償捐獻遺體的奉獻精神,通過學生集體默哀、誦讀感言等方式,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堂外的實踐活動是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增強專業認同,積累和應用運動解剖學相關知識的重要平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同時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融入生命教育。比如,在清明節開展系列活動,舉行緬懷革命先烈的掃墓祭奠活動,讓學生了解先烈們的生命歷程,學習可貴的精神品質,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此外,還可以舉行以生命教育為主線的“運動與生命”“運動與健康”“解剖之美,生命之美”“我心中的解剖學”等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開展解剖學知識競賽、解剖學技能大賽、解剖學繪圖大賽、遺體捐獻宣傳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運動解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全面提升。
高校課程教學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運動解剖學作為高校體育類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同樣需要不斷變革,提升教學質量。在生命教育理論的觀照下,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擁有了新的內涵,而在課程教學中要做到真正滲入生命教育理念,還需要任課教師的嘗試和探索。一方面是任課教師要重視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是任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有融入生命教育的意識,并在實際教學中積極探索與踐行生命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