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小學數學是一門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各種有效的方法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才能不斷地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小學生發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1. 小學生獨立思考的意義
首先,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認知能力低等情況,對數學的學習始終是充滿一定的畏懼心理的。數學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那么學生對待數學學習的態度也就從之前的懈怠和畏懼轉變成積極主動,進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索欲望,進一步地深入理解數學相關的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其次,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使學生逐漸喜歡上主動學習數學,同時在學習中,數學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給予幫助,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加對數學感興趣,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從而能夠更加有自信地學習數學。最后,符合素質教育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其思考能力的提升是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發展要求的,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能夠拓展自身數學思維,進而提高學生數學能力。
2.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的現狀
首先,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傳統教學理念之下數學教師一貫地對學生進行課堂知識點講述,學生一般都是死記硬背,一些相關的解題思路也是相對比較固定的,很多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內容不敢有質疑,進而也就沒有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其次,過分重視學生考試成績。信息化時代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非常迅速,競爭壓力也不斷增強。這也就致使很多家長和學校普遍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往往忽略孩子的綜合能力發展。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難發揮其獨立自主學習意識,進而也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最后,家庭環境的局限性。原生家庭對小學生的影響很大。通常小學生在家庭中,家長說什么孩子就相信什么,并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思考時間和機會,每個家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是直接影響小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因素之一。家長對某件事物的認知會直接致使孩子的天性得不到發揮。比如,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問父母:為什么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為什么會有黑夜和白天?為什么夜里的星星那么多?別的地球上還有人類嗎?有外星人嗎?他們與我們一樣也要吃飯才能長身體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受教育程度較深的家長會輕而易舉地幫助孩子就把這些問題解答了,而對于知識儲備較少的家長,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問題,然后可能直接告訴孩子:“你直接問問老師”,于是這樣的問題就被擱置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3.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相關策略
3.1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
教育理念的轉變是必然的,當下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已經成為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了,作為校方要積極地轉變過去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主導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是整個課堂的“主角”,教師是課堂引導者,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順利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和探討,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逐漸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索,逐漸提高自身的數學解題能力。另外,作為家長也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不能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情況,而忽略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習慣培養。家長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地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匯總,而不是寄希望于課后的各種補習等。
3.2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把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展開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的討論和學習,共同解決一些問題。其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層次進行分組,分出的小組的整體成績不相上下,使小組之間的整體差異最小。其次,數學教師把小組分好后,就要分派相應的學習任務。設置任務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實際要求設置不同的任務,鼓勵小組內的各個成員之間加強合作,一起解決遇到的相關數學問題。小組成員在交流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幫助,使得小組的討論能夠繼續順暢地進行下去。最后,各個小組的討論和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各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分別上講臺給其他學生分享一下小組的討論流程和解決方案等。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3.3構建和諧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成長
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比較小,各方面發展均不成熟,不能有效地正確判斷事物的對錯等,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及時給予關注,進一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教學情況不斷革新教學相關方法,結合新穎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如果有新穎獨特的想法,數學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如果小學生產生了一些思想偏差,數學教師應該及時將其指出來,幫助其糾正自己的思想偏差,科學、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不斷地獨立思考,促進學生成長。比如,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圖形指認”小比賽,讓學生分別指認出班級里面的物件,指出最多圖形物件的學生,數學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如一塊小橡皮、一支鋼筆等。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中應該對積極參與活動的小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肯定,比如學習“分數”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家自己制作一個大蛋糕,然后把大蛋糕拿到班級里,通過切蛋糕的演示幫助學生學習分數的概念和具體的相關加減法等,課程內容講完了之后,把美味的蛋糕分享給學生們,進而營造歡快的班級氛圍,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3.4結合實物開展教學
小學數學內容雖然相對比較抽象,但是并不代表著數學學習就是枯燥無趣的,小學數學教師有效地利用一些生活的實物進行課程相關知識點的講述,能夠積極激發學生數學思維,調動學生興趣,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比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兩根木條,然后把木條一角訂在一起,展示給學生們看,生動形象地給學生解釋角的相關概念。另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實物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角”的概念,如三角形的尺子、長方形的面包等等。學生通過觀察這些現實的實物能夠直觀明了地了解角的含義。數學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們布置作業,讓學生們課后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的“角”的物件,然后帶到班級和其他學生互相分享,這樣的教學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3.5趣味性教學
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低,數學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不能很好地通過教師單純地講述就真正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結合多種有趣的方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動腦思考,比如講一些生動形象的數學故事、組織精彩的課堂小組討論等。讓本身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機盎然。如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數字的卡片,然后選出兩個小組的學生,一組始終代表0-9之間的數字,讓另一小組始終代表“1”,兩個小組的學生互相握手,同時將代表的數字進行相加,然后將得出的數字依次念出來。這樣的活動形象生動地把數字演示出來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字。再如,學習《四邊形》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故事給學生講述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如:“媽媽昨天去超市給我買了一個長方形的本子,那本子有幾條邊,分別是什么?”讓學生們自主地去思考,積極回答問題。然后可以鼓勵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四邊形”物件,并且可以借此給大家講故事。再如,教師在講到《時,分,秒》時,可以把家里的時鐘帶到課堂上,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具體時間的概念。這樣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形象化了,促進了學生的思考,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進一步地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生數學能力。
3.6科學有效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學好數學能夠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小學數學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對數學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地掌握和運用,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和生活不可分割的認識,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真正地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到100以內的加減乘除的時候,可以在課堂講授中插入一段超市買菜的場景,如“芹菜2元一斤,媽媽買了3斤,給了營業員10元,那么營業員應該給媽媽找回多少錢?”等諸如這樣的題目讓學生們去積極地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一些相關的生活經歷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鼓勵學生課后在遇到一些生活實際的問題時,需要主動地動腦去解決。再如教師在講述“多邊形的面積”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對四邊形采用“割補法”計算其面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地把數學相關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積極促進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對于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小學數學教師務必要結合多種有效的方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發,促進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積極調動學生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以后的發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