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娜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以上政策文件可以看出,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議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目前,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總體實力有所增強。然而,還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發展困境,只有科學地分析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的成因,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不斷深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才能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基于我國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之一,目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發展之間,這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主要背景。鄉村振興戰略即按照“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目標,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個振興”,以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為總目標,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現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性目標中包括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產業興旺是重點,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生態宜居是關鍵,優美生態環境是人民的美好需要之一,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建設美麗鄉村;鄉風文明是保障,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生活富裕是根本,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上四個方面的總要求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五個維度缺一不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要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十九大報告中針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其一,提出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這一機制有效破解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從而帶動農村的全面發展,有效緩解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也將會以自身的優越性吸引廣大農民加入,從而進一步壯大社會主義公有制力量。其二,提出了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農村集體產權除了包括土地、草原、山林等自然資源性的資產外,還包括集體經濟組織所擁有的用于經營的建筑物、設備和基礎設施、集體企業及其資產份額、無形資產等經營性資產以及科教文衛的公共服務設施等非經營性的資產。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深入的改革,不僅可以讓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還可以讓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還可以讓更多的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還可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相匹配,讓農村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其三,提出了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支持新型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夯實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根基。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中涉及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市場購銷主體的培育等問題,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生產要素
鄉村振興戰略能夠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土地、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其一,在資金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財政投入保障。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等方式為農村產業提供了建設資金,將國家投入和社會資本相結合,充分發揮農業信貸的作用,健全匹配農村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解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資金短缺的問題,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運轉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財政保障。其二,在土地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農村土地改革問題。在保持原有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基礎上,實行承包地“三權分置”,促進土地的流轉,農民可以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為股權,從事農業合作生產。對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對宅基地集體所有權進行了落實。嚴格管理土地用途,對農村的土地進行合理規劃,不斷優化村莊用地,有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存量土地。以上措施盤活了閑置的土地資源,保障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土地權益,防止了集體土地資源的流失。其三,在人力資源方面,鄉村振興戰略中強調人才振興。依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鄉村振興戰略中將人力資本的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采取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和人才引進計劃,吸引農村人才返鄉創業,為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培育出高素質的農村實用人才。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產業興旺要求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并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長期以來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更加側重于“分”,忽略了“統”的功能,分散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生產難以適應機械化和規模化的發展需求、難以抵御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只有通過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投入更多的資金、整合更多的土地、匯聚更多的人力資源發展投資大、科技含量高、生產周期長的產業,才能提升產業實力,有效增加抗風險能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著較強優勢,能夠建立一定數量與規模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產業,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在質量上,講究效益優先,提高農村產業發展中科學技術的應用程度,采用現代化管理制度,提高產業生產率和盈利能力。一系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如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推動了農村產業發展。此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機械化規模作業,從而能夠大大提高農村產業生產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企業還能掌握更多有效的市場信息來實現科學生產,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依據自然和人文條件,實現產業整體升級,利用科技的力量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建立起工業和服務業的基礎。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生態宜居
鄉村生態宜居指的是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不僅包括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還包括農村產業的綠色發展、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對此,在做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戰略部署時,可以依據鄉村實際狀況,制定出一系列的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發展戰略,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兼顧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充分開發了鄉村的生態資源,創造了經濟效益,提升了自然資源價值,努力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愿景。此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實現生態宜居提供重要的財政支持,我國有極其廣大的農村,鄉村建設不能只依靠政府財政劃撥。只有發揮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力量,才能為我國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長期的保障。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例如提供資金修復遭破壞的自然環境、構建系統化的生態保護工程和建設生態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實現綠色生產來扭轉土地、水源等的污染與浪費問題。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提供人力和財力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垃圾處理以及鄉村道路、運動健身場所、環境衛生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實現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所需的物質基礎,絕不是一家一戶可以做到的。需要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發揮新型集體經濟的作用,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模式與經營體系,降低人居生活環境的污染,提升整體的村容村貌。隨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將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從而打造一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共同繁榮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同志對閩東的扶貧和鄉村兩級集體經濟作了重要論述,否定了部分同志認為的“農民脫貧了,集體窮一些沒關系”的看法,強調農村集體經濟起到為農戶提供服務和防止兩極分化的重要作用。通過產業發展,為帶領農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質基礎。對高收入的農民,可以適當提高集體提留,而對低收入農民,可以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抽出一定的資金進行適當的補貼。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僅讓農民從經營中獲得收益,還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得到合理的安排,提高了農民整體的收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還能與適老性農業有效銜接,特別保障了喪失勞動能力農民的收益。例如,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采取合作入股的方式使農民獲得按勞分配形式的工資收入和得到股份的分紅,部分新型農村集體企業還能為組織內農民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提供生活補貼等多種福利。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還能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社會保障事業,改善低保戶的生活狀況,促進農村公平正義。另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物力和人力保障,促進了農村公共衛生、文化教育和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等各方面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壯大,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基本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吸引人才和青壯年回流,緩解了“空心村”,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成為加快共同繁榮的助推器。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人才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力量,通過加大對農民的培養力度,能夠充分發揮其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的主體性作用。只有培育出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技能和適應市場經濟思維的高素質、高技術和高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讓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得到真正的發展。第一,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視程度。村集體可以開展與高校、大企業的合作,從高校引進高科技專業人才,從大企業引進經營管理人才。還需要以培訓授課為主要切入點,健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長效機制。要對職業農民教育的經費來源、教育內容、考核認定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定,并以受培訓的農民年齡、受教育程度、培訓需求等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一套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職業農民培養體系。第二,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多樣化的培訓。依據職業農民教育方案,開設多樣化的培訓課程。隨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產業的融合升級、企業規模的擴大、市場經濟活動的深入參與,需要相應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設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課程,要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二是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到村里進行技術培訓,提升當地農民的專業技能。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完善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設施和體系,開設農村圖書館,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科技水平、會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撐,還為鄉村“人才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我國農村主要經濟形式的集體經濟,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中國在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的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使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極大鼓舞了廣大的農民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來,進而鞏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本文通過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的總結,為解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供借鑒,為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增磚添瓦。
(作者單位:淄博市臨淄區人民政府稷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