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理念中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應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進行英語學習和實踐,引導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理解語言文化知識,提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小學英語教師應遵循新課標提出的課堂教學優化要求,為學生創設更符合其認知成長規律的學習環境,提升英語學習的課堂質量和效率。
三年級起點外研版教材圖文并茂,大量的圖畫設計更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習慣,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教材中的圖畫內容多以卡通式的人物、動物形象為主,對話內容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富有生活氣息,是英語課堂具體語言情境創設的好幫手。小學英語教師應利用好教材自帶的素材和語境,在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和實踐,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小學生普遍喜歡生動、形象、具體的學習對象,對抽象、枯燥的學習對象興趣不高。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主動創設契合小學生需求的情境、語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雖然接觸英語的時間還不長,但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跟隨教師完成一些簡單的課堂互動,與同伴一起進行合作探究。英語課堂上有趣的互動、小組合作任務等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目標】
1.掌握主要詞匯winner和短語run fast / 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
2.能夠聽懂、會說Can you...?Yes,I can./No,I cant.句型,并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
3.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展現自我的積極性;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形成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提升的意識。
【案例描述】
環節一:Revision(舊知識復習)
T:Good morning,classmates!Before the new lesson starts,lets do some review.Now listen,say and do.
教師發出一些有關動作的指令,如“swim,play basketball,play table tennis,play football,ride,jump”,學生完成相應的動作。
環節二:Leading-in(新課引入)
1.教師用can說一句話,引導學生用“Yes,I can.”回答。
T:I can jump.Can you jump?/I can ride a bicycle.Can you...?
教師從多個角度以多種方式提問題,引導學生用“Yes,I can.”回答。
2.學習No,I cant.引導學生用句式回答。
T:Can you fly?
S:No,I cant.
多種方式讀句子,并且解釋cant 的由來。
T:I cant fly.You cant fly too. Who can fly?
S1:Bird!
環節三:New words,expressions and new patterns(生詞、短語、句型學習)
1.教師出示不同圖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run,jump,ride三種運動上。領讀后逐一將代表運動的圖片固定在大屏幕上。
2.從運動本身入手,教師引出與運動相關的短語run fast,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逐一將對應的單詞寫在代表運動的圖片后并領讀。
T:What am I doing?(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較慢的跑步動作)
S:Run.
T: Yes,Im running.And,I can run run run.(跑步動作逐步提高頻率,表示跑得快,出現短語run fast)I can run fast.
3.將短語帶入具體的語句,用帶有學生姓名的語句來創設語境,幫助學生理解短語、記憶句型。
T:×××(提問學生的姓名),Can you run fast/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Yes,I can./No,I cant.”
環節四:組織室內比賽活動,創設實踐情境
教師組織室內立定跳遠比賽,分別從“Can you jump far?”問句的回答“Yes,I can.”的學生中選出兩人,進行立定跳遠比拼。
T:Now,lets have a match! Let me see who can jump far.
兩名學生進行立定跳遠比賽,決出獲勝者。教師模仿競技賽場舉起獲勝學生的手臂,并宣布“You are the winner!”將生單詞“winner”展示在大屏幕上。
S:×××(獲勝學生名字)is winner!
S(×××): Im the winner!
環節五:句型操練(預計時間3分鐘)
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互相之間穿插練習“Can you run fast/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Yes,I can./No,I cant.”句型。3分鐘后隨機抽選幾組學生搭檔進行演練展示。
環節六:Learn the text(課文學習)
1.listen and answer 聆聽課文音頻,回答教材所提出的問題。
2.聽音跟讀。模仿音頻單詞發音、語句停頓、語氣語調、朗讀節奏。
3.小組成員內部分角色進行扮演朗讀,利用課文所創設的語境強化學生對句型的掌握。
教師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后,圍繞課文內容提出問題:“Can ××× run fast/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學生根據朗讀結果作答。
環節七:Summary(歸納總結)
教師組織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單詞、短語、句型,在競技比賽的語境中總結有關“Can you run fast/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Yes,I can./No,I cant.”的使用經驗。
環節八:Homework(家庭作業)
學生充當小記者,在同學群體中調查誰跑得快、跳得高、跳得遠、騎得快,使用“Can you run fast/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句型,并將調查得到的結果形成調查表。匯總調查結果,得出所調查的學生群體中,誰跑得最快,誰跳得最高,誰跳得最遠,誰騎得最快,開動腦筋應用所掌握的英語交流知識,充分交流獲得信息。
【案例分析】
一、用學生姓名創設語境
以教材中的人物姓名作為主語進行對話練習,雖然也能夠創設出情境,但給學生的代入感不如用學生自己的姓名來得強烈。所以,在環節三中,教師用學生姓名代入句型,將教材內容直接轉化為針對學生本身的提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用“Yes,I can./No,I cant.”進行回答。當教師直接提問學生姓名時,所有學生的思路直接轉向自身,情境創設迅速且貼合學生生活,使句型的學習顯得更簡單,容易上手。
二、課內組織比賽創情境
“Can you run fast?Yes,I can./No,I cant.”的對話句型本身帶有明顯的比賽元素,教師在環節四中直接組織一場教室內的比賽,創設真正的比賽情境,營造比拼的課堂學習氣氛,并用真正獲勝的學生引出生單詞winner,即時造句,使學生自然而然理解winner的含義和用法,使學生將“Can you run fast?”“Yes,I can./No,I cant.”的對話句型掌握得更加扎實。教師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比賽的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炒熱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好本課英語知識的信心,提升了教學實際效果。
三、課文分角色朗讀、扮演
在課文朗讀環節,教師提出學生分小組進行對話朗讀,并分擔對話中的角色進行扮演。這一環節又一次進行了情境創設,利用課文自帶的情境和對話內容提高對話演練的趣味性,提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并借課文的朗讀,將“Yes,I can./No,I cant.”的回答句式擴展到第三人稱,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掌握第三人稱的回答方式。
四、課后作業仍關注實踐
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教師要求學生動用本節課所學習的“Can you run fast?”“Yes,I can./No,I cant.”對話句型在學生群體中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制作調查表,匯總調查結果得出誰跳得最高、跑得最快。這一課后作業看似只是讓學生應用所學句型進行對話,實則隱含了要求學生主動設計提問問題的內容。調查結果要求學生得出“誰跑得最快、誰跳得最高,誰跳得最遠,誰騎得最快”并詢問同學的體育課測試成績等相關信息完善自己的調查結果。這一過程促使學生進行了英語技能的遷移應用,以實踐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反思】
一、擴大對學生姓名的應用
在環節三中,教師將學生姓名代入句型對話中,所應用的結果比常規情況下使用Tom、Li Lei等虛擬人物姓名的效果更好。大多數學生基本一次就掌握了句型,并在整節課的對話交流中沒有出現遺忘、錯用的情況。在課后交流中,學生反映將自己的名字編入對話進行造句和對話練習,好像自己真的在做某事,說出的英語更像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這種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如在講解單詞、短語含義時,教師通常會采用例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但效果始終與預期有差。教師可考慮將學生的姓名代入其中,取代常規的主語進行造句,創設貼近學生的情境,輔助學生在體驗、實踐中扎實掌握英語知識。
二、課內比賽組織數量不夠
在環節四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教室內的立定跳遠比賽,以帶動課堂氣氛,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英語課堂互動中,并順勢引出單詞winner,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但活動組織后課堂秩序一度混亂,用了一點時間才重新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課后與學生進行交流時,幾乎所有被詢問的學生都認為比賽安排得少。教學設計時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而且想要用后續的時間讓學生多進行一些句型的使用練習,所以只組織了一次立定跳遠比賽。結合實際的課堂實施效果、實際所占時間和學生的反饋,下一次教學設計中將設計至少3組比賽,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己宣布winner的誕生,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三、課文分角色朗讀設計修改
在課文部分,教師設計了聆聽音頻、跟讀和分角色朗讀的活動,前兩部分的實施效果較好,分角色朗讀部分的實施效果與預期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不少小組在完成一次分角色朗讀后就不再繼續朗讀,開始聊天,教師提問時回答不出問題。這說明不少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只是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沒有真的用心。下一次教學設計時應將分角色朗讀設計改為提前給出問題的任務式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都帶著問題進行分角色朗讀,促使學生主動理解閱讀內容。
四、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不足
課后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本人發現課堂互動中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有所不足,使用的肯定和鼓勵話語樣式比較單一,評價內容也比較籠統,對學生的表現反饋不夠及時。本節課的對話句型、課文對話過程可用于鼓勵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能力,鼓勵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并主動提升。但由于沒提前留出用于尾聲總結、升華的時間,導致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所不足,課堂教學高度沒有達到預期。
(作者單位:平樂縣教育局)
編輯:李琴芳
作者簡介:林俊美(1983—),女,漢族,廣西平樂人,本科,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教育局小學英語教研員,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