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還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探討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與案例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本質,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三角形的性質,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鼓勵、肯定和引導,使學生建立積極的數學情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逐漸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能夠熟練地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一、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數學教學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綜合性原則是確保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石,強調將數學知識與解題技能進行有機整合。
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主題教學中,綜合性原則主要表現為教師不僅要注重增強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論認知,還要引導學生將這一知識點與其他數學概念相連接,形成系統性的數學思維。例如,通過引導學生探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的性質,使學生在理解三邊關系的同時加深對角度概念的認知。此外,將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也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利用這一知識點形成綜合性的數學思維模式。在考試或作業中設置綜合性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多個數學概念進行解答,不僅強調了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獨立理解,還能讓學生將這一知識點融入更為復雜的問題解決中。
(二)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的核心思想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教師需要通過巧妙的引導性教學設計和情景創設讓教學活動更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憑借生動的故事、實際情景的引入以及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設置,讓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還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測量、比較的實際操作,提出一個關于不同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比較問題,讓學生思考哪種三角形更特殊,并深入探究這一知識點背后的數學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的能力,使其主動投入學習中,實現深層次學習。
(三)體驗性原則
體驗性原則強調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近距離感知構建數學概念,通過親身體驗與實際操作,為其提供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進一步認識到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規律特點。
在以“三角形三邊關系”為例的主題框架下,還可以通過手工制作模型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數學概念的構建中。學生可以通過剪紙、折紙等手工制作過程,將抽象的三角形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模型,從而形成對三邊關系的深刻認知,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又能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另外,還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如屋頂的形狀、道路的標志等,通過實際的例子,讓學生體會三角形的存在與特征,這樣學生既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象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又有助于深層次記憶,實現知識內化。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啟發性問題的設計
在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的主題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問題1:在一張紙上畫一個三角形,邊長分別為5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請找出不同的邊長組合。在這一問題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列舉出多組邊長組合,如5-8-10、8-10-5、10-5-8等,并使用尺子等工具進行實際測量,驗證不同組合是否能夠真正構成三角形。
問題2:假設有一個三角形,其中兩條邊的長度分別為6厘米和9厘米,能否推測出第三邊的可能范圍?請解釋你的推測思路。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可以通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定律推測出第三邊的可能范圍,以15厘米為上限(9+6),以3厘米為下限(9-6),并根據這一規律解釋其推測思路,加強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問題3:如果有一個三角形,其中兩條邊的長度分別為3厘米和7厘米,能否通過觀察和推理得出第三邊的可能長度,并解釋背后的數學原理?這一問題主要考查了學生能否闡述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背后原理,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嘗試得出第三邊的可能長度是5厘米,在闡述其原理時,根據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定理,即第三邊應大于4厘米(7-3),且小于10厘米(7+3)。
通過這些問題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定理進行推測,觀察不同邊長組合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觀察力和邏輯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全方面了解三角形三邊關系這一知識點,實現抽象概念具象化。
應用媒介:
1.投影儀/電子白板:投影儀或電子白板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多媒體設備,以此為媒介可以展示精美的數學動畫、圖像和實際案例,直觀地呈現三角形的性質與關系,這種視覺化呈現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學習效果。
2.數學軟件/互動課件:數學軟件和互動課件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模式更加靈活,以此為媒介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通過模擬不同三邊關系的變化,使學生實時觀察三角形的類型。學生也可以通過互動課件課后進行補充學習,加深對三角形性質的理解,從而提高綜合學習水平。
應用方法:
1.動畫演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精彩的教學動畫,展示三角形三邊關系,使用色彩豐富的圖形和生動的效果,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如通過動畫演示三邊關系的變化過程,學生可以看到不同邊長組合形成的三角形,加深對三邊關系的理解。
2.互動式學習:教師在利用互動課件或在線平臺開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拖動三角形的邊長,系統即時反饋三邊關系是否符合定理要求,讓學生觀察這些變化對三邊關系的影響。這種互動性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索,促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三)實踐性教學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實踐性教學活動,能夠促使學生親身參與實際操作,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
在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的主題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分組測量教室內各類三角形的邊長,通過數據記錄和對比,討論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并發現規律。
活動內容:
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水平以及能力進行分組,確保每一個學習小組整體能力相當,再為每一個小組配備測量工具(尺子、量角器等),在教室內選擇帶有三角形的物體,如桌子、椅子等,分別測量這些三角形的各個邊長,并進行詳細記錄。
活動目的:
1.通過實際測量不同三角形的邊長和角度,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深化對該概念的理解。
2.學生在記錄和整理測量三角形得到的數據過程中形成了觀察和數據整理能力,強化了數學思維,能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活動步驟:
1.分組合作:按照不同的標準,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為每組提供測量不同三角形的輔助工具,做好教學活動開始的探究準備。
2.測量邊長:讓學生在教室內根據自己的觀察選擇不同的三角形,可以是桌子、椅子、講臺、書架等物體組成的三角形,確保所選擇的三角形具有多樣性特點,再使用測量工具對選定的三角形進行各邊長度的測量,進行詳細記錄,并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形的角度。
3.數據整理:學生在收集完三角形的測量數據后,需要比較不同三角形之間的邊關系,并與學習小組內成員討論是否存在特殊的三邊關系,如等邊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等。
4.總結歸納:由教師引導,讓每一位學習小組派代表成員向全班匯報其測量結果和討論規律,比較不同小組之間的異同,讓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歸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規律,如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三邊相等的三角形稱為等邊三角形等。
(四)形成性評價反饋
通過定期的評價和及時的反饋,教師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如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估,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發展情況。
在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的主題學習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展示學生在實際測量和制作活動中的成果,教師通過觀察和提問了解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掌握情況。利用這種評價方式,教師能夠直觀地了解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水平,進而為后續的教學提供針對性指導。
1.小組討論和展示:學生在分組進行實際測量和制作活動后,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應用水平,提出活動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了解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選擇特定的三角形進行測量,是如何確定三邊關系的,是否發現了某種規律,由學生解答,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給予評價。
2.觀察和提問:在小組活動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際操作,可以提出針對性問題。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測量三角形過程中是否考慮了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原理,或者詢問學生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有何認知。通過在不同節點的針對性提問,教師也可以掌握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具體理解和應用情況。
3.書面回答問題集: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兩種形成性評價方式以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簡短的問題集,要求學生進行書面回答,闡述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問題集內容可以包括對特定三角形的分析以及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解釋或在實際測量中有何發現等,教師可以通過批改作業為學生提供詳細的反饋,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并改正概念上的錯誤,促進思維的深度拓展。
4.定期測驗:在形成性評價反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小測驗,覆蓋學生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中所學到的關鍵知識點,以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不同類型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理解水平,學生在意識到有定期的測驗時,會更加認真地對待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運用在線平臺進行線上測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教學提供更有力的反饋。
總之,通過對“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主題的教學實踐,教師深刻認識到了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在這一前提下所提出的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在相關知識概念上的深度學習,更為學生在未來的數學學科發展中奠定了堅實基礎。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信、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教師應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推動核心素養在數學教育中的深入發展,讓數學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灌輸過程,而是一個靈活適應學生需求的共同成長過程。
編輯:趙飛飛
作者簡介:趙建龍(1966—),男,漢族,甘肅蘭州人,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