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核心素養是音樂課程育人價值和綜合效能的體現。在核心素養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科任教師要具有主動意識,妥善解決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創新音樂教學方法,拓展音樂教學空間,進行有效教學。本文以核心素養為背景,結合高中音樂教學現狀,簡單分析了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策略,讓核心素養順利落地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高中;音樂;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115—03
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科教學的重中之重。高中音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立德樹人的重任。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給高中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為背景,高中音樂教學要認清現狀,積極探索音樂鑒賞有效教學策略,爭取通過創新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品格。
一、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現狀
(一)音樂教學不受重視
音樂是一門試聽藝術,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點綴。音樂教學是一門重要的美育課程,在學生創造力發展、審美鑒賞素養培養方面,音樂起著重要作用。高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青春期,許多人都喜愛音樂,對音樂情有獨鐘。但是,對音樂的喜愛并不等同于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學生音樂素養需要通過系統教學培養和提升。如今,許多高中都開設了音樂課程。但是,在沉重的高考壓力下,許多學校都將精力投入到文化科教學中,關于音樂教學的投入和關注較少。由于不受關注,一些學校的音樂鑒賞教學不僅目標模糊,缺少音樂教學資源和師資,缺少成熟的教學環境和專業的音樂教師。[1]而且音樂教學課時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證,音樂教學無法充分體現音樂的藝術美、人性美。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音樂教學也逐漸流于形式。
(二)教學方法單一
貝多芬說過:“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都具有啟示作用,誰能參透音樂的意義,就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痛苦。”確實,音樂是情感的載體,智慧的結晶。音樂鑒賞,啟示就是將音樂從音響形式轉化為情感本質,使人受到熏陶和教育,獲得美的感受的一個過程。高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但是,關于音樂鑒賞,許多人還無法獲得豐富的體驗,也不能沉浸其中,切實領悟音樂的情感、意境。在音樂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考慮學生實際,借助合理手段讓學生去感知、領悟。但是,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都習慣將上課節奏抓在自己手中,毫不關心學生的需求和感受。課堂教學以音樂理論、技巧講授為主,學生聽歌曲,描述所處的情感、環境,模仿演奏,就是教學的全部內容。[2]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由于忽視了學生的需求、感情,學生沒有開口的機會,無法參與其中,所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限制了音樂課堂的發揮和功能。
(三)缺乏實踐探究,學生情感體驗不足
音樂教學的重點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導、啟發、互動,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有學習和創造的熱情。從某一方面來講,音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發、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教師“告訴”“灌輸”的過程。實踐是鍛煉學生,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標準,也是發掘學生潛能,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可靠途徑。在教學中,開展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知音樂的表現形式、審美特征,梳理藝術表現知識,領悟音樂的文化內涵,極具必要性。但是,長期以來,高中音樂教學都以教師講授為主,許多教學內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的,理論教學備受偏重,實踐教學缺失。很少有教師會根據教學規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條件,讓學生展示自我,實踐創新。這是音樂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脫節的表現,這不僅使音樂教學缺少趣味性,也影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利于核心素養落地和教學目標達成。
二、高中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
傳統的高中音樂教學,大都是按照教學大綱,以教材為主構建教學內容的。[3]這種教學模式,看似能夠有效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但是卻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不利于學生思想感情與音樂的溝通,也起不到培養音樂素養的作用。核心素養下的音樂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培養目標,為教學的重中之重,重新建構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目標清晰,科學,確保教學內容豐富、實用,確保學生能通過學習充盈頭腦,滋養心靈。這就需要高中音樂科任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吃透教材編寫精神,把握《新課程標準》,重新建構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充分了解音樂背景知識、思想感情,以引發學生對音樂、人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在學習“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一課時,由課本內容可知,本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不同體裁歌曲的欣賞,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而課文選用的歌曲,除了蒙古族民歌《贊歌》和哈薩克民歌《瑪依拉》外,提及的民歌并不多。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提議“教師預設恰當的教學內容,呈現不一樣的課堂生成”,教師要對課程進行預設,以促進課堂生成。在預設中,首先要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其中,教學目標為:欣賞同一國家不同民族的民歌,感受民族音樂的風貌、特色,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情感,理解音樂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對音樂的價值做出正確評判。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少數民族的經典民歌,如壯族民歌《山歌》,回族民歌《伊瑪尼歌》等,將這些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欣賞,并把握機會,簡單介紹音樂的時代背景、地理特色。再讓學生討論歌曲所傳達的感情,歌曲的區別。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讓學生樂學,好學。
(二)提高教師素養,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教師是教學的直接負責人。在核心素養下,傳統的知識性教學正逐漸朝著素養性教學轉變。在教學整體轉變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教學的轉變,需要教師擯棄傳統的“以成績論成敗”的教學觀念,根據教學要求,提高個人素養,為教學實踐做好準備。然后在教學實踐中,把握教學規律,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確保核心素養教學落到實處。提高教師的素養,不僅需要學校健全管理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定期舉辦專業講座、培訓,引進高素質教師,構建學習型團隊,為教師交流、學習、科研提供良好的條件。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提高認識,認真學習音樂教學知識和技巧,重視個人修為和素養,深化對音樂教學的了解,并在教學中精益求精,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去設計教學,以凸顯音樂教學的學科特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4]
同樣以“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一課為例,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興趣為出發點,盡可能發掘音樂理論知識中的趣味元素,用新穎有趣的手段去展示教學內容,使音樂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如在讓學生欣賞蒙古族民歌《贊歌》和哈薩克民歌《瑪依拉》時,改變單純以口述的形式講述教材內容,利用合理的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 mv,給學生帶來直接、強烈的體驗。為了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將音樂教學與地理、歷史教學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展示樂器實物或圖片,給學生創造觀察少數民族的樂器、了解樂器構造的機會,了解音樂與歷史、地理和樂器的關聯。如蒙古族民歌《贊歌》在演奏時用到了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族這一“馬背民族”的最愛,也是草原人民情感、喜好的真實寫照,也正因為馬頭琴的使用,這首歌曲才顯得優美、深情。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聲像一體的方法,讓學生細細欣賞馬頭琴的圖片,了解馬頭琴的歷史構造。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
(三)創新教學方式,創建藝術情境
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基于音樂審美鑒賞去感知音樂,繼而促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追尋真善美和人文精神的沖動,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的需要。高中生已經具有初步審美感知能力,但是,關于音樂的精神、美感,許多人還缺少鑒賞技巧和能力。而傳統的先教后學的教學模式,無法給學生以啟發和激勵,讓學生自主探尋作品美感。利用教學工具,創新藝術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探索熱情,可以發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受到音樂感染,使學生真正領悟音樂作品的內在美和精神內涵。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圖文影像類教學工具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直接的體驗,切實感受音樂的精神、美感,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學習、鑒賞成為學生的自主需要。
如在“音樂與電影電視”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啟發式、討論式、多媒體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構建趣味課堂。首先,在導入環節,沿著學生“最近發展區”設置有趣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大家都喜歡看什么電影/電視劇?聽什么音樂?你最喜愛的影視歌曲是什么?音樂在電影電視中有什么作用?在電影電視中,音樂一般都出現在什么位置?為什么?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教學內容顯得親切易懂。在總結電影音樂的形式后,教師可以利用聲像技術,讓學生先欣賞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兩個音樂片段,給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分析音樂節奏、旋律的變化,討論音樂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方面起到的作用。再關閉音樂,讓大家欣賞電影畫面,使學生對比、體會有無音樂的差別,讓學生自己總結電影音樂的作用。如此這般,將聽、說結合起來,讓學生舉一反三,可以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驗。
(四)開展創作活動,培養藝術創造力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形式,它不僅具有豐富的情感,還具有表演性質。不論是音樂學習還是音樂鑒賞,參與者都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這是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但是,認知能力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過規范的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認知能力發展。高中生雖然沒有專業創作能力,但是,他們非常喜愛音樂,在小段旋律把握方面,也具備一定的條件。[5]而音樂創作,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美,如何展現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情感、情緒去創作音樂旋律,使學生掌握表達音樂情感、進行藝術創造的方法。
如在“音樂與電影電視”一課教學中,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后,教師可以結合大家都喜愛的影視作品進行問題式設想:電視劇《瑯琊榜》的最終結局是:梅長蘇請命率兵前往北境,對陣大渝,結果身體透支,沒能再回到金陵。靖王和郡主得知這個消息后都肝腸寸斷,有關的畫面都有背景音樂做鋪墊。如果梅長蘇沒有死,他的未來會怎樣?他與靖王、郡主見面時,會是怎樣的情境?然后,讓學生進入電視劇情境,就相關的情節、畫面進行想象,并為想象的情節配樂。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薦的形式表演或演奏,并給予學生的表現以點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的藝術審美和創造力得到提升。
(五)鼓勵課外實踐,促進個性發展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強、與生活關聯緊密的學科。所以,許多人都主張在音樂教學中突出學科的生活氣息,實踐特色。之前,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條件和空間,實踐意識和能力相對薄弱。[4]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音樂教學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豐富實踐內容,為學生創造自由創作、音樂實踐的條件,讓學生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參與學習,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科任教師要樹立開放的教學理念,設計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以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強化學生的音樂體驗。
如在“音樂與造型藝術”一課教學結束后,在學生對音樂展示形象的手段和特點有所了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網上搜集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表演孔雀舞的視頻,以及世界著名芭蕾舞藝術團表演芭蕾舞《天鵝湖》的經典片段,就芭蕾舞與孔雀舞進行對比欣賞。然后,談談自己對孔雀的印象,點評舞者所展示的孔雀形象,對比芭蕾舞和孔雀舞所用音樂在旋律、節奏、力度上的異同點,判斷兩個舞蹈都用了什么樣的樂器,點評舞蹈的非語意性造型語言,并讓學生進行舞蹈表演。這樣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音樂的美與內涵,使學生獲得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的重點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讓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體驗。在核心素養受到高度關注的今天,教師面臨著教學創新的嚴峻挑戰。因此,音樂科任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改進教學策略,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薄海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
[2]陳云.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A].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五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22.
[3]張靜.音樂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1(35).
[4]車曉燕.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音樂教學策略[J].學園,2021(29).
[5]季蕓.核心素養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1(10).
作者簡介:周穎(1977—),女,漢族,安徽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為高中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