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杰

黨中央深化推動國防培訓和軍隊改革戰略,就退役軍人的就業崗位發展培訓與技能水平教育提升活動有序開展,需要將退役軍人群體這個潛在專業人才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既保障軍人退役后的就業需求,同時也能為社會輸入特殊人才,達到雙贏的發展效果。與此同時,在社會人才培養市場中針對退役軍人士兵進行免費性質的教育培訓以及崗位技能發展訓練,不僅可以通過職業規劃教育、專業技能訓練幫助退役軍人獲得更多就業技能與求職競爭力,同時也能在高校中繼續完成學業取得相應的學歷證書以及就業資格證書,切實提高退役軍人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再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影響。
研究背景
我國退役軍人事務部于2018年掛牌成立,伴隨這一歷史性步伐,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邁入嶄新發展階段。退役軍人是社會寶貴財富,推動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的強烈呼喚與不容置疑的現實需求。2018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加強了對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近年來,我國每年有數量龐大的退役軍人增量。2019年,部門預算環比增長了243%,其中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類)退役軍人管理事務(款)環比增長了2238.1%。我國第一部退役軍人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共建成六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60余萬個。相較于廣大退役軍人熱切期盼與迫切需求,現有退役軍人事務保障部門工作人員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知識水平、綜合能力、自身素質等方面欠缺。退役軍人實務工作種類繁多,因其工作對象與內容的特殊性,需要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智力與人力支撐。只有具備充足且專業的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人才,才能推動新時代我國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退役軍人人才培養問題分析
文化水平差距大、與人才市場需求難契合
當前,我國人才需求市場中基本上以“學歷定天下”,學歷成為人才的敲門磚。根據對退役軍人群體的學歷真實情況進行統計與分析,有很大一部分軍人是在上學期間或者高校畢業之后選擇參軍的,亦或者是沒有考上大學選擇去當兵,成為一名偉大的軍人。與此同時,有不少的軍人因為受到家庭、教育、社會環境以及自身興趣愛好等因素影響,中專或者高中畢業之后同樣選擇參軍,接受部隊的教育以及文化熏陶,希望能夠在部隊中發光發熱,擁有一席之地。這些入伍的軍人在軍隊訓練中可以擁有足夠的教育和技能訓練機會,但是一旦退役無論是找工作還是重新選擇入學都有一定的困難,直接受到文憑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環境的影響。人才市場需求偏向高學歷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外加上很多退役軍人與高新人才彼此之間的文化水平差距較大,因而在人才需求市場中“文憑”成為退役軍人職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有鑒于此,如何拉近退役軍人與高新人才之間的文化水平差距;如何提高退役軍人職業發展潛力,通過再教育、再培訓成為了增強退役軍人人才市場競爭力的可行性關鍵。
年齡層次存在差異,與人才市場需求不符
現階段,從目前我國人才市場中的退役軍人群體特點進行深度分析,從中看出一個問題共性,那就是年齡層次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簡單來說,有部分年齡較小的退役軍人,他們可以勝任職業教育文化課程中的高強度、高專業度以及學習能力要求較高的職業發展工作;部分年齡較大,且文化素質水平一般的退役軍人,他們在當兵入伍之前并沒有接受系統化的文化教育和培訓活動,無論是知識認知還是內容掌握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同時此類退役軍人大多數不能滿足當前人才市場的競爭需求。因此,對于此種人才類型的退役軍人群體而言,他們在“聯盟”的培訓和教育幫助下,即便完成了相應的職業教育以及技能訓練課程學業,仍然還需要面對來自“社會新環境、家庭環境、自身文化素質”等各方面帶來的成長與職業求職壓力,需要重點平衡好彼此之間的聯動關系,只有這樣退役軍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職場競爭與職業發展中。
綜合實踐技能較差,無法面對專業工作任務
在有關調查中發現,退役軍人中有部分軍人在部隊訓練與學習期間,主要學習的是“通信技術”以及“汽車駕駛”這兩種文化專業技能,雖然在實用性與技能訓練價值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經過時代的推移、人才市場逐漸趨于飽和,關于“汽車駕駛、通信技術”已經有不少社會人員兼并,使得這兩個專業的退役軍人僅有的專業優勢也難以發揮作用,對退役軍人的崗位就業發展造成直接影響。使得退役軍人所掌握的綜合實踐能力較差,無法勝任更多的專業崗位工作。與此同時,造成退役軍人專業技能與當前人才市場需求不符的主要原因,還和退役軍人自身文化價值理念以及思維觀念息息相關,即便是軍人退役之后還是堅持保持“按部就班、說一不二”思想與行為特點,雖然可以幫助退役軍人保持心性,但是隨著現實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大企業在招聘和人才培訓期間所采用的選人制度以及育人方式各有偏差,同時也更喜歡靈活、思維敏捷的人才。因此,退役軍人只有懂得如何轉變思想與行為習慣;如何積極調整心態,迎合人才市場需求,才能更好地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工作崗位,才能獲得更多專業技能培訓和教育實踐機會。
基于協同治理理論退役軍人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
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理論,興起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國學者一般將協同治理稱為“合作治理”或者“協作治理”,認為該理論源于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創立的協同學。目前對該理論的運用主要集中在社會管理創新、公共危機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協同治理作用等方面,該理論的運用,為我國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協同治理是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之間互動的合作治理模式,即社會力量利用機制。一個結構封閉的政府轉型成為一個整合協同的整體型數字政府,依賴于部門協作與組織變革。這不僅需要政府自身治理創新,也需要政企合作與政民互動。協同治理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增進公共服務利用率。
理論的適用性分析
針對退役軍人人才培養的的具體做法,從協同治理理論的視角出發,在組織建設方面,倡導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合力、協同治理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統籌能力,以及市場回應性強、效率高的特點,同時還充分顧及退役軍人群體需求與利益,綜合多主體、多手段,實現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創業。此外,將協同治理理論應用到退役軍人人才培養中,可使治理主體界限更加明確。在退役軍人人才培養工作協同治理時,政府需要進行權力和責任轉移,研究制定治理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的整體策略和準入行為準則,同時運用經濟、法律、文化等手段等為退役軍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依據;社會組織則需要在政府行為準則范圍內為退役軍人就業安置工作提供服務。
退役軍人人才培養模式協同治理機制構建
資源整合、政府幫助、社會協調
退役軍人作為社會的文化瑰寶、民族的精神傳遞者、軍魂的凝聚者,關于他們的職業發展以及教育培訓活動,需要社會機構、高校群體、以及政府的共同支持與幫助,需要當地社會政府部門以及教育機構構建教育培訓系統,彼此之間相互協調、互幫互助。同時將“省會、市級、縣級以及村鎮”等地方區域中的典型退役軍人培訓教育機構資源進行整合發展,依照需求構建統一化標準的培訓教育機制,全面結合社會與地方資源為軍人退役后的職業發展保駕護航,就此成立以社會機構、政府部門、高校合作為一體的“退役軍人培訓發展教育聯盟”,給廣大退役軍人提供更多就業發展機會。
“退役軍人培訓發展教育聯盟”的成立,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將社會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凝聚,針對不同地區的教育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與利用,通過多方社會教育力量建立起“教學培訓方式多樣、主題多樣、教育培訓資源豐富、培訓方式科學且合理”的退役軍人職業發展保障服務體系,從而將分散在各地的退役軍人集中起來進行訓練,借助培訓教育聯盟的力量為退役軍人提供“相互合作、互動交流、創新發展”平臺,在聯盟中全力培養軍人退役后的競爭潛力以及職業專業技能。
最終在借助社會培訓教育聯盟構建、地方政府退役人才培養政策以及高校通力協助的合作發展下,將面向社會的退役軍人教育培訓資源進行整合與布設,積極探索更多社會合作與互動協助教育模式,相互聯動促進退役軍人思想教育、能力培訓、職業發展三者之間的合理融合。借此全面提高退役軍人的社會人才競爭力與教育培訓效果,以保障退役軍人再就業、再發展事業的進步與完善。
職業教育、市場需求、融合發展
據了解,在以往的人才市場招聘與教育培訓中,很少有關于退役軍人培訓與招聘的相關信息,即使有面向退役軍人的教育培訓活動,其職業發展定位不清晰、教育培訓目標不明確、教培訓過程所設置的專業科目以及專業技能訓練較為單一等問題,同樣導致經過培訓教育的退役軍人仍然無法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現狀,同時和人才市場的專業技能需求標準不符,這樣的教育培訓方式起不到實質性作用。
基于以上,在正式面對退役軍人的時候,要切實保障軍人職業發展與教育培訓工作的可靠和完整,嚴格遵守“辦實事、辦正事”教育工作原則,主動對當前人才需求實況與未來前景進行分析和評估,整個教育培訓過程注重對人才市場的匹配與認可度,以一種“雙贏”的方式面向退役軍人和人才需求市場。與此同時,在具體退役軍人職業教育培訓與能力發展期間,同樣需要與各大企業、招聘機構、人才招聘市場取得長久合作關系,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以更為深入的角度,分析、總結企業對人才專業技能、工作能力的實際要求,從而為退役軍人制定與其能力相符的技能培訓與教育計劃,重點圍繞人才市場與企業需求技能專業進行培訓課程專項研發,幫助退役軍人清晰明確專業技能需求的培訓和教學目標,以及未來人才需求市場的真正職業發展方向。最終在將退役軍人職業發展定位與專業教育培訓計劃相結合的同時,為保障退役軍人能夠找到合適工作崗位,在崗位平臺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將退役軍人的職業發展與教育培訓活動價值充分展現,真正意義上使得退役軍人“有崗就業、按需分配”。
培訓設定、專職技能、能力提升
退役軍人來自五湖四海,同時有不同兵種劃分,因此具有“崗位發展潛力大、崗位需求覆蓋廣、年齡學歷跨度大等顯著特點”,彼此之間的培訓教育需求與執行方式存在著差異性,需要依照“因材施教”原則對不同兵種屬性的退役軍人崗位需求進行深入分析與分類管理,以便為退役軍人尋找最為適宜的技能培訓和文化教育項目,推動軍人退役后職業技能水平長效穩定提高。
在具體的退役軍人人才培養中,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市場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將“聯盟”培訓和教育優勢進行充分挖掘,科學采用“方向定向、定崗培訓、訂單設計”等培訓教育模式,為求職、擁有職業需求的退役軍人展開“面對面、一對一”教育培訓,依照軍人的兵種種類、職業技能、求職興趣進行行業人才需求分析,并同時以培訓主題知識講座的方式對退役軍人進行崗位發展研究、人才招聘需求定位等問題解答服務,制定“個性化、一對一”教育服務系統,為退役軍人提供更加豐富且完善的職業培訓和項目服務,推動退役軍人崗位競爭與就業水平健康發展。
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培訓和教育方需要將軍人在部隊服役期間,所鍛煉和擁有的“鋼鐵精神、不屈品格、吃苦耐勞意志”進行轉換,成為人才就業崗位發展市場中的獨特優勢,散發軍人的魅力,提高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同樣要求退役軍人需要規劃好崗位發展未來,從自身工作求職興趣、職業技能特長優勢、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深入考慮,以便在接受教育和培訓期間可以不斷錘煉身體素質和德育品德,從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角度實現崗位競爭優勢挖掘、技能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競爭能力逐步提高,為后續就業崗位平穩發展打下素質與能力基礎。
規范化培訓是廣大軍人退役后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增強其謀生能力的必要途徑。筆者在文章中分析目前有關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和管理存在的問題,在學習領會中央及其各部委的指導文件精神下,認為在培訓質量提升和管理路徑上要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合力、協同治理的有效機制,借助多方資源,形成培訓項目發展的合力,以推動退役軍人培訓取得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煙臺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