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明麗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越來越復雜,企業風險也隨之增加。在這種環境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成為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內部控制可以幫助國有企業防范各種風險,提升運營效率,實現戰略目標。風險管理則有助于國有企業保持穩定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綜合運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國有企業可以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增強抵御能力,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取得成功。文章深入探討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應對策略,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在當今動態、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國有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如何有效管理這些風險,保障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是國有企業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內部控制可以幫助國有企業建立一套完善的運行機制,保障企業的財產安全,防止錯誤和欺詐,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風險管理則可以通過識別、評估和控制風險,減少風險對國有企業的負面影響,增強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關概述
內部控制概述
內部控制是企業為了實現其業務目標而采用的一種系統性的方法,涵蓋了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五大組成部分。由于國有企業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其經營效果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必須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來降低業務風險,確保業務的正常運行。此外,國有企業往往涉及大量的公共資源和國家資產,因此,需要嚴格的內部控制來防止資產的損失和濫用。
風險管理內涵
風險管理是指企業通過系統的方法識別、評估和控制可能影響其實現業務目標的各種風險。國有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既包括內部的風險,如員工行為、管理決策等,也包括外部的風險,如市場變化、政策變動等,因此,國有企業需要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來識別和評估這些風險,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對其進行防范與控制。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了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體系。
首先,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幫助企業識別和評估潛在的風險,設計和實施相應的控制措施,以及定期對控制活動進行監督和審計,這些都是風險管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有助于企業發現、糾正可能存在的問題,降低風險的影響。
其次,風險管理為內部控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支持。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更準確地識別和評估風險,更有效地設計和實施控制措施,以及更科學地進行風險監控和審計,這對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有企業主要地風險問題
決策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的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如果企業在決策過程中缺乏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或者在決策結果中存在誤判或偏差,都有可能帶來決策風險,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決策風險通常以政策誤判、投資失敗、業務延誤等形式出現,會對企業的經營效果以及社會聲譽產生不利的影響。
戰略風險主要涉及企業的長期規劃和發展方向,如果企業的戰略選擇與市場環境、企業資源或企業能力不匹配,極可能會產生戰略風險,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戰略風險會導致企業出現發展滯后、資本浪費、競爭力下降等問題,從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構成威脅。
財務風險主要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財務管理,包括資金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財務風險會導致資金鏈斷裂、債務危機、利潤下滑等問題,對國有企業的經營穩定性和持續性產生不利影響。
市場風險主要源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包括需求變化、價格波動、競爭加劇等,這些變化會對企業的銷售、利潤、市場份額等產生負面影響,進而破壞企業的業務計劃,影響企業的市場表現和競爭力。
法律風險主要涉及企業的法律遵守和合規問題,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法律風險會導致罰款、訴訟、業務禁止等后果,對企業的聲譽產生嚴重影響,同時也會給生產經營活動造成重大損失。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內控風險意識不強
內部控制是確保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高效、規范并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重要機制,如果國有企業對此缺乏足夠的重視,就會導致內部控制體系的缺失或不完善,進而在決策、執行、審計等環節中出現問題,對企業的穩定經營構成極大的威脅。
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需要國有企業有清晰的風險意識,能夠主動識別、評估和控制風險,如果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不強,就無法做到對各種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使企業面臨風險的威脅。
風險文化是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影響著員工對風險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如果國有企業缺乏對風險的充分認識,就無法形成良好的風險文化,這對企業風險管理的實施和內部控制的執行都是極為不利的。
內控制度不完善
一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應當包括對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全面、詳盡的規定,而且需要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進行及時的調整,如果制度設計不能適應國有企業的實際需要,就無法發揮出預期的效用,從而導致控制失效,增加企業的風險。制度執行的不到位也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一個重要表現,即使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得再完善,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也無法產生實質的效果。
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如果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存在問題,會導致一些重要的風險被忽視。風險評估是對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評價,以確定風險的大小和可能的影響,如果企業的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就無法準確地理解風險,從而影響風險的管理。
對于識別和評估出來的風險,國有企業需要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如果企業的風險應對措施不完善,就不能有效地控制風險,無法化解、降低風險對企業的影響。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國有企業進行持續的風險監控,并及時將風險情況報告給相關決策者,如果企業的風險監控和報告制度不完善,會影響決策者對風險的理解和應對。
內部監督落實不到位
在一些國有企業中,內部監督機構缺乏獨立性,無法有效履行監督職責,一些國有企業的內部監督主要關注財務方面的問題,忽視了其他關鍵領域的監督,如戰略決策、業務運營和合規性等,使得一些潛在的風險得不到及時發現和處理,此外,內部監督的深度也存在問題,一些監督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和本質。
在部分國有企業中,內部監督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存在障礙,導致監督信息無法及時傳遞和共享,同時,缺乏有效的追蹤和跟進機制,使得內部監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的對策
增強風險意識和提高風險識別能力
風險意識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從高層管理者到一線員工,國有企業應全面提升所有員工對風險的認知,可以通過培訓、研討、案例分享等多種方式增強員工的風險意識,同時,也可以建立起積極應對風險、注重風險預防的企業文化。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識別出存在的風險,才能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評估和管理,國有企業應建立全面的風險識別機制,對企業內、外環境進行持續的觀察和分析,以便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國有企業應明確內部控制的目標,如保障資產安全、防范風險、提升運營效率等,并將這些目標貫穿于整個企業管理體系中,同時,也應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內部控制責任,以確保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和效率。國有企業還應制定內部控制政策、規范和流程,確保各項業務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并建立相應的內部控制檔案和文檔管理體系。內部控制制度應涵蓋企業的各個方面,包括戰略決策、資金管理、采購與供應鏈、財務報告、合規和風險管理等,同時,要確保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適用性,以適應企業的特定業務和環境。
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國有企業可以通過風險分析工具和方法,如SWOT分析、風險矩陣等來對內外部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和評估,同時,還應制定風險評估標準,對風險的潛在影響和發生概率進行評估,以便合理確定風險的優先級和應對策略。
國有企業應制定具體的風險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包括制定操作規程、建立預警機制、完善應急預案等。國有企業還應建立定期的風險監測機制,通過收集、分析和評估風險信息,及時了解風險的動態演化趨勢,同時,監測結果應向相關決策者和管理層報告,以支持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與監督
首先,國有企業應建立全面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涵蓋所有重要的業務領域和流程,采用適當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來衡量內部控制的效果,包括對內部控制運行的自評或第三方評價等,通過這種評價,企業可以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在實際運作中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
其次,國有企業應建立嚴格的內部監督制度,監督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可以包括對內部控制活動的定期審計,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的持續追蹤和檢查,以及對違反內部控制規定行為的懲罰等。
最后,基于內部控制的評價和監督結果,國有企業應不斷優化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以應對企業環境和業務需求的變化,通過這種持續改進,有助于國有企業提升內部控制的效果,更好地管理企業風險。
盡管當前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方面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內控風險意識不強、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內部監督落實不到位等,但是,通過采取增強風險意識和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風險管控機制以及優化內部控制的評價與監督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現狀,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未來,國有企業應進一步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管理方法和機制,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活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94600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