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翼良
(宣恩縣人民醫院,湖北 宣恩 445500)
在泌尿系統結石中,輸尿管嵌頓性結石較為常見,常發生于輸尿管上段,結石直徑通常>1 cm[1]。研究發現,在輸尿管上段結石近端,常合并較為嚴重的腎積水、輸尿管息肉。隨著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病程的延長,局部血管管壁可發生水腫、息肉,導致腎功能受損[2]。為了避免此病患者的腎功能受損加重,應及時給予手術治療[3]。臨床上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的手術方式中,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與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較為常用[4]。手術后,患者的腎功能恢復情況、疼痛程度等是評估手術效果的可靠指標[5]。本研究旨在比較采用上述兩種術式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在改善患者腎功能、緩解術后疼痛方面的效果,研究對象為近年來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89 例,根據手術方式的差異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期間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89 例入組研究。根據手術方式的差異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44 例(行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試驗組45 例(行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對照組中,男性21 例,女性23 例;年齡38 ~49 歲,平均年齡(41.02±1.08)歲;結石直徑1.8 ~2.8 cm,平均直徑(2.32±0.14)cm。試驗組中,男性23 例,女性22 例;年齡38 ~48 歲,平均年齡(41.23±1.01)歲;結石直徑1.6 ~2.9 cm,平均直徑(2.41±0.31)cm。兩組以上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診斷結果符合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結石直徑>1 cm。(2)臨床資料齊全。(3)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的泌尿系統結石。(2)存在肝腎功能不全。(3)合并泌尿系統惡性腫瘤。(4)存在心功能不全。(5)存在凝血功能不全、血液疾病或溝通障礙[6]。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方法:全身麻醉后,于輸尿管硬鏡下將6F 輸尿管導管插入輸尿管內,至結石下方。置入導絲,撤出輸尿管硬鏡。將輸尿管導管在導絲的引導下置入結石處,撤出內芯。將輸尿管軟鏡置入輸尿管上段,插入鈥激光光纖,完成碎石,能量為1.0 J/20MHz。結石碎片采用網籃套出,撤出輸尿管鏡設備。術后常規留置雙J 管,引流采用導尿管,術后1 個月取出雙J 管。
1.3.2 試驗組 給予試驗組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方法:全身麻醉后,經尿道向膀胱內置入輸尿管導管,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導管方向。擴張輸尿管口,將鏡體旋轉至180°。導管置入成功后,調整鏡體角度。找到結石后,輕柔注水,保持注水速度適宜,防止結石移位,并降低腎內壓。導入鈥激光纖維,合理調整各項參數。鈥激光纖維直徑:550 μm,能量:0.5 ~1.5 J,頻率:20 ~35 Hz。擊碎結石后,沖洗輸尿管,確保多數結石伴隨沖洗液流出體外。對于結石碎塊,采用網籃套出至膀胱,直徑較小的結石碎塊可自行隨尿液排出體外。術后常規留置雙J 管,引流采用導尿管,術后1 個月取出雙J 管。
(1)臨床療效。顯效:術后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無殘留,術后未出現并發癥。有效:術后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基本無殘留,術后未出現明顯并發癥。無效:術后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殘留,且術后出現明顯并發癥。顯效率+ 有效率= 總有效率。(2)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的腎功能指標,包括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檢測方法: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例,經離心處理(轉速2000 r/min,時間15min)。得到血清,檢測血清中的SCr(男性正常值:53 ~106 μmol/L,女性正常值:44 ~97 μmol/L,比色法)、Cys-C(正常值:0.40 ~1.10 mg/L,免疫透射比濁法)水平。(3)比較兩組術后的疼痛程度,評估工具為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0 分制,0 分:無痛;1 ~3 分:輕度疼痛;4 ~6 分:中度疼痛;7 ~10 分:重度疼痛。記錄兩組中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占比。(4)記錄并比較兩組術后不同時間(術后3d、15d)的結石清除率。(5)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腰痛、輸尿管穿孔、發熱等[7]。
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繪制樣本數據直方圖,采用正態性檢驗,資料滿足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臨床總有效率對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療效的對比[例(%)]
兩組術前的SCr、Cys-C 水平對比,P>0.05。兩組術后的SCr 水平均低于術前,Cys-C 水平均低于術前,P<0.05。試驗組術后的SCr 水平低于對照組,Cys-C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組間手術前后腎功能指標的對比(± s)

表2 組間手術前后腎功能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SCr(μmol/L)t值 P值 Cys-C(mg/L)t值 P值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n=44)78.97±5.28 55.32±1.47 7.685 <0.001 1.70±0.24 1.45±0.32 4.146 <0.001試驗組(n=45)78.96±5.30 40.28±1.52 13.619 <0.001 1.71±0.18 1.19±0.28 10.362 <0.001t值 0.009 15.643 0.223 4.082P值 0.993 <0.001 0.824 <0.001
術后疼痛程度對比,試驗組中無痛患者的占比高于對照組,中度疼痛患者的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中輕度疼痛、重度疼痛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詳見表3。

表3 組間術后疼痛程度的對比[例(%)]
術后3 d 組間的結石清除率對比,試驗組稍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15 d 組間的結石清除率對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組間術后不同時間結石清除率的對比[例(%)]
試驗組、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8.89%(4/45)、27.27%(12/44)。組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χ2=5.099,P=0.024。試驗組中,術后發生腰痛、輸尿管穿孔、發熱的患者分別有2 例、0 例、2 例,分別占比4.44%、0.00%、4.44%。對照組中,術后發生腰痛、輸尿管穿孔、發熱的患者分別有5 例、3 例、4 例,分別占比11.36%、6.82%、9.09%。
在上尿路結石中,輸尿管結石屬于常見的一種[8]。研究發現,絕大多數輸尿管結石的來源均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作為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9]。因輸尿管上段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此處發生結石嵌頓的風險較高,可引起患處疼痛、惡心嘔吐、排血尿、發熱等癥狀。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并發腎積水的風險較高,腎功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損[10]。為了避免輸尿管上段嵌頓結石患者的腎功能損傷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加重,臨床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開放性手術是以往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結石的常用術式,雖然可取得理想的結石清除率,但手術操作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易對周圍器官的功能造成影響,故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較長[11]。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以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為代表的微創碎石手術被廣泛應用于輸尿管上段嵌頓結石的治療中[12]。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可通過人體的自然腔道碎石,對于雙側輸尿管結石的清除效果均較為理想。但在處理嵌頓于輸尿管上段的結石時,置鏡操作難度較大,而多數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均伴有輸尿管狹窄,因此會導致輸尿管鏡無法準確置入預定位置,影響結石的清除效果。此外,并發輸尿管息肉的患者輸尿管管腔狹窄、扭曲,置鏡操作難度更大,結石的清除率更低[13-14]。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可通過創建手術通道,確保腎鏡準確到達結石部位,并將結石固定于較小的空間內,通過鈥激光準確將結石擊碎,保障患者獲得較高的結石清除率[15]。此外,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視野相較于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更大、更清晰,可避免取石時損傷周圍組織,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研究發現,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適應證更廣,對于輸尿管狹窄、息肉甚至扭曲者,均可有效清除結石[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15 d 的結石清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進行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可獲得更好的療效和更高的結石清除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試驗組的SCr 水平低于對照組,Cys-C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行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對改善患者腎功能的作用更佳。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試驗組中無痛患者的占比高于對照組,中度疼痛患者的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行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后患者的疼痛感更輕。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相較于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采用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的效果更好,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減輕術后疼痛,提高結石清除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