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亮,劉成恩,陳英桓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中醫院,廣東 云浮 527400)
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作為骨科臨床常見病癥,因其無血管和神經所以治療困難,無法實現自我修復。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的發生通常與膝關節退行性疾病或不可逆性損傷有關。相關研究指出,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的發生率高達5%,而運動員等特定人群本病的發生率則更高,達到22% ~50%[1]。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不僅治療費用高,還易出現多種并發癥,使患者的醫療負擔加重,因此需要對治療方案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文獻報道,對于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病例而言,在治療中應用微骨折術療效顯著,而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可以緩解骨性關節炎所導致的軟骨損傷[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月期間我院骨二科收治的40 例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微骨折術配合玻璃酸鈉注射對促進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修復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期間我院骨二科收治的40 例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情符合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標準,且結合病史、體征及MRI 檢查結果得到確診;病歷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肝腎功能障礙;對手術不耐受或過敏體質。利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Α 組和Β 組,每組各20 例。Α 組中男11 例,女9 例;年齡范圍22 ~75 歲,均值(48.56±8.23)歲。Β 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齡范圍23 ~76 歲,均值(48.44±8.52)歲。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給予Α 組微骨折術治療:常規麻醉后,于膝關節合適位置入路,置入關節鏡。在關節鏡下對軟骨壁進行修復、清理,使其垂直于缺損處的軟骨下骨,穩定凝血塊。之后采用射頻刀對軟骨缺損區域的纖維結締組織、殘留軟骨組織等進行清理,并在關節鏡下用微骨折錐對軟骨缺損區域進行垂直打孔,使各孔周圍出現多條微骨折線,同時觀察微骨折線,按順序制作上述微操作孔,每孔距離2 ~3 mm,深度保持在3 ~4 mm,以孔底可見滲血、相鄰孔間不穿透為宜。完成上述操作后,將關節腔內的關節液放出,以達到減壓的目的。待微孔有血液溢出后,表示此處打孔操作正確。需要注意的是,當局部軟骨下發生嚴重退變時,打孔3 ~4 mm 可能未見溢血,需要將孔加深。最后反復沖洗關節腔,并徹底清除殘留碎屑。Β 組在Α 組的基礎上采用玻璃酸鈉注射治療,即于微骨折術后,將20 mg 的玻璃酸鈉注入膝關節腔內。術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功能訓練方案。
(1)整體療效。療效判定標準[3]:①顯效:經治療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度恢復正常;②有效:經治療膝關節疼痛、腫脹好轉,活動度有所改善;③無效:經治療膝關節疼痛、腫脹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活動受限。整體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2)膝關節功能。采用Lysholm 功能評分量表[4]評估兩組的膝關節功能,涉及6 個維度:疼痛:0 ~30 分;功能:0 ~22 分;活動度:0 ~18 分;穩定性:0 ~10 分;屈曲畸形:0 ~10 分;肌力:0 ~10 分。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越好。(3)生活質量。采用36 項健康調查簡表(SF-36)[5]評估兩組的生活質量,涉及8 個維度:生理功能:0 ~100 分;情感職能:0 ~100 分;軀體疼痛:0 ~100 分;總體健康:0 ~100分;社會功能:0 ~100 分;生理職能:0 ~100 分;精神健康:0 ~100 分;生命活力:0 ~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Β 組的整體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Α 組的60.0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整體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后,兩組Lysholm 功能評分量表中的疼痛評分、功能評分、活動度評分、穩定性評分、屈曲畸形評分、肌力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Β 組均高于Α 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ysholm 功能評分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ysholm 功能評分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疼痛 功能 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Α 組(n=20)12.02±5.02 20.59±3.55 6.234/<0.001 10.12±2.85 15.82±3.02 6.139/<0.001 10.34±2.96 15.96±3.48 5.501/<0.001 Β 組(n=20)12.11±4.78 25.60±4.12 9.560/<0.001 10.20±2.22 17.44±3.11 9.092/<0.001 10.41±2.88 18.18±3.52 7.640/<0.001t值 0.058 4.120 0.099 2.455 0.076 2.006P值 0.477 <0.001 0.461 0.009 0.470 0.026續表2組別 穩定性 屈曲畸形 肌力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Α 組(n=20)5.34±1.02 7.02±1.11 4.984/<0.001 5.44±1.01 6.99±1.02 4.829/<0.001 5.67±1.11 7.02±0.93 4.169/<0.001 Β 組(n=20)5.44±1.05 8.52±0.96 9.682/<0.001 5.43±1.03 8.48±0.88 10.068/<0.001 5.59±1.13 8.33±0.48 9.981/<0.001t值 0.306 4.571 0.031 4.946 0.226 5.598P值 0.381 <0.001 0.488 <0.001 0.411 <0.001
治療后,兩組SF-36 中的生理功能評分、情感職能評分、軀體疼痛評分、總體健康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生理職能評分、精神健康評分、生命活力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Β 組均高于Α 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生理功能 情感職能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Α 組(n=20)62.36±5.78 72.59±6.15 5.421/<0.001 62.25±6.18 70.82±4.15 5.149/<0.001 Β 組(n=20)62.44±5.69 80.44±5.75 9.951/<0.001 62.33±6.23 79.88±5.12 9.733/<0.001t值 0.044 4.170 0.041 6.148P值 0.483 <0.001 0.484 <0.001續表3組別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Α 組(n=20)63.59±5.60 70.55±4.18 4.454/<0.001 65.96±6.25 72.85±3.22 3.383/<0.001 Β 組(n=20)63.65±5.78 80.48±5.02 9.832/<0.001 65.88±6.33 81.48±3.85 9.417/<0.001t值 0.033 6.798 0.040 7.690P值 0.487 <0.001 0.484 <0.001續表3組別 社會功能 生理職能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值Α 組(n=20)66.36±3.48 72.85±3.33 6.026/<0.001 66.44±4.02 75.69±5.48 6.087/<0.001 Β 組(n=20)66.72±4.15 82.49±4.18 11.973/<0.001 66.82±3.96 85.48±3.50 15.790/<0.001t值 0.297 8.067 0.301 6.733P值 0.384 <0.001 0.383 <0.001

續表3
現階段,臨床上對于關節軟骨損傷的修復及重建技術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修復及重建方法較多,包括關節鏡下沖洗、自體或異體軟骨移植、軟骨清理及形成、軟骨細胞移植等,這些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6]。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微骨折術在臨床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中應用廣泛,如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軟骨損傷。相關研究指出,在小肱骨頭軟骨損傷中可通過肩關節微骨折術治療,對于損傷面積在4 cm2 以內的髖關節軟骨缺損區,可通過髖關節微骨折術進行治療[7]。另外,微骨折術也可用于距骨軟骨面損傷的治療。這為微骨折術治療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提供了理論支持。采用微骨折術治療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不僅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故患者的接受度較高,隨訪滿意度也較高。這一手術方式可以對骨髓進行刺激,促使局部骨組織釋放生長因子β,影響未分化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或對纖維細胞產生刺激,促使其轉移到血凝塊內,實現軟骨修復的目的,同時促進軟骨形成[8]。同時,還可促進骨形態發生蛋白與未分化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對軟骨細胞的分化、增殖起到誘導作用,促使軟骨組織的形成。組織學研究表明,該術式一方面能夠修復組織容量缺損,另一方面能夠促進組織中Ⅱ型膠原纖維的mRNA 表達,形成Ⅱ型膠原纖維[9]。對于軟骨基質來說,玻璃酸鈉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并且也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相關研究指出,玻璃酸鈉不僅可以潤滑關節,還可以營養軟骨,促進膝關節軟骨損傷的修復,同時還可抗感染,具有多種生理功能[10]。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存在玻璃酸鈉代謝障礙,導致膝關節腔內玻璃酸鈉的水平下降,降低關節的潤滑度,并破壞軟骨,使軟骨進一步降解,降低軟骨的彈性,使關節軟骨損傷加重。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可以直接提高膝關節腔內玻璃酸鈉的含量,促進軟骨基質代謝,潤滑關節,對關節軟骨起到保護作用,并抑制炎癥反應,加速軟骨損傷的修復[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Β 組的整體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Α 組的60.00%(P<0.05);治療后,兩組Lysholm 功能評分量表中各項指標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Β 組均高于Α 組(P<0.05);治療后,兩組SF-36 中各項指標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Β 組均高于Α 組(P<0.05)。可見,微骨折術配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慢性膝關節軟骨損傷可顯著提高患者的整體療效,促進軟骨損傷的修復及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