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汝潔
(連云港市贛榆區中醫院中醫內分泌科,江蘇 連云港 222100)
2 型糖尿病是一種高發的慢性疾病,其中肥胖(以腹型肥胖為主)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西醫對2 型糖尿病的治療已形成一定體系,但西藥治療副作用多,且對肥胖無確切效果[1]。近年來,中醫藥在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的治療中顯現出一定優勢。中醫將本病歸于“消渴病”范疇,患者長期嗜食油膩肥甘,使肥胖型消渴病患者的數量增加,且此病患者以脾虛痰濕為主要證型,治療時應以祛痰除濕、健脾化濁為主[2]。二陳湯是治痰濕之要方,加蒼術、白術有理氣健脾燥濕之功效。本文就西藥聯合二術二陳湯治療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的效果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上治療本病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以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期間收治的80 例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50 ~78 歲,平均(63.51±3.12)歲;病程1 ~12 年,平均(6.93±1.52)年。觀察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50 ~78 歲,平均(64.05±3.18)歲;病程1 ~12 年,平均(7.01±1.58)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對比。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西醫關于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且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中醫診斷標準:符合脾虛痰濕證的診斷標準[4]:主證:形寬體胖,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納呆,便溏,頭身困重;次證:面色萎黃,脘腹脹,食后飽滿,口渴不欲飲,大便不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濡滑或緩弱。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認知清晰,精神正常;(3)對本試驗持支持態度,并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腫瘤、感染者;(2)存在免疫缺陷、凝血異常、血液系統疾病者;(3)有心、腦、肝、腎等器官疾病者;(4)出現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者。
兩組均合理飲食、堅持運動。對照組:根據病情口服降糖藥物,如口服二甲雙胍片(生產廠家:山西好醫生藥業;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1914),500 mg/ 次,3 次/d;口服達格列凈(生產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J20170040),10 mg/ 次,1 次/d,連續用藥12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二術二陳湯治療,組方:蒼術、白術、陳皮各12 g,半夏、茯苓各15 g,甘草3 g。水煎煮取藥汁500 mL 為1 劑,1 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用藥12 周。
(1)血糖: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的靜脈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GHb)及餐后2 h 血糖(2hPG)水平,并對這些指標進行組內及組間比較。(2)肥胖相關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測量患者的體質指數(BMI)、腰圍與臀圍比(WHR)及內臟脂肪面積,并對這些指標進行組內及組間比較。BMI=體重(kg)/ 身高(m)2;腰圍:將專用軟尺置于側腰,與臍部水平,繞一圈讀數;臀圍:于臀部最高點位置繞臀部測量,讀數;內臟脂肪面積采用CT 測定,確定-250 ~-50 Hu 脂肪組織的CT 值,內臟脂肪面積為上述掃描平面內CT值范圍像素面積的總和。(3)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 版)》對患者形寬體胖、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三項中醫證候進行評價,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 分、2 分、4 分、6 分,分值越高,則說明癥狀越嚴重。對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進行組內及組間比較。
以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 表示,行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FPG、2hPG、GHb 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FPG、2hPG、GHb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較(± s)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FPG(mmol/L)2hPG(mmol/L)GHb(%)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10.10±1.67 6.25±1.01a13.05±1.86 8.05±1.08a9.02±1.33 6.14±1.10a對照組(n=40)9.98±1.72 7.26±1.14a12.98±1.90 9.11±1.12a8.96±1.38 7.38±1.12at值 0.317 4.194 0.167 4.309 0.198 4.996P值 0.752 <0.001 0.867 <0.001 0.844 <0.001
治療前,兩組的BMI、WHR、內臟脂肪面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BMI、WHR、內臟脂肪面積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肥胖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肥胖相關指標的比較(± s)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BMI WHR 內臟脂肪面積(c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32.04±1.26 28.36±1.00a1.01±0.10 0.90±0.08a183.21±10.26 160.21±8.53a對照組(n=40)31.96±1.31 30.01±1.12a0.99±0.11 0.96±0.10a181.79±11.34 168.63±8.19at值 0.278 6.950 0.851 2.963 0.587 4.503P值 0.781 <0.001 0.397 0.004 0.559 <0.001
治療前,兩組的形寬體胖、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形寬體胖、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s)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形寬體胖 少氣懶言 四肢倦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4.05±1.00 1.06±0.49a4.10±1.05 0.86±0.24a4.21±1.05 0.72±0.36a對照組(n=40)3.96±1.05 1.89±0.52a4.06±1.08 1.82±0.36a4.06±1.08 1.75±0.42at值 0.393 7.347 0.168 14.033 0.630 11.776P值 0.696 <0.001 0.867 <0.001 0.531 <0.001
近年來,我國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升高。肥胖者的“脂毒性”會誘導胰島素抵抗(IR),或導致胰島β 細胞功能障礙,影響體內葡萄糖的代謝過程,從而導致2 型糖尿病的發生[5]。西藥治療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部分患者甚至會增加肥胖的程度。中醫藥治療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具有一定優勢。中醫認為,脾虛痰濕是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證型。脾主運化,將水谷轉化為精微,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脾氣散精失常,谷精壅滯,則致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的發生。痰、濕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產物,脾失運化,體內水液吸收及輸布出現障礙,導致水液彌漫停聚,從而形成濕或痰,甚至痰濕膠結形成濁。同時,肥胖之人多痰多濕,痰濕內蘊阻礙氣機,氣機運行不暢則使痰濕停聚,如此反復,脾虛氣滯痰阻,日久影響氣血運行[6]。因此,中醫治療脾虛痰濕型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時,究其本源,需從脾虛、痰濕入手,方為穩妥之策。
二陳湯是治痰濕之圣劑,并基于脾虛證加蒼術、白術,成二術二陳湯。方中陳皮有理氣燥濕之功效,氣機順暢則痰濕消失;半夏有燥濕、化痰之功效;茯苓、白術有健脾補氣、燥濕化痰、利水之功效;因肥胖之體痰濕日久,脾氣虛,此時僅用茯苓難以勝任,故配伍白術,以增強健脾補氣之功效;蒼術其氣芳香,可除濕醒脾,加用蒼術可增強全方之功效,緊扣病機;方中加甘草可調和諸藥,兼顧和中補中之功效,從本而治。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補氣、祛濕化痰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FPG、2hPG、GHb 水平及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二術二陳湯治療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減輕臨床癥狀。脾虛、痰濕內聚阻礙氣機,引起脘腹脹滿、形寬體胖、少氣懶言等癥狀,虛實夾雜,使疾病進一步加重。因此基于本病的基本病機,應堅持健脾補氣、祛濕化痰的治療原則,標本兼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BMI、WHR 及內臟脂肪面積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二術二陳湯的使用能夠減輕患者的體重,改善形體肥胖的狀態。因本病病位在脾,痰濕貫穿疾病始終,此時輔以滋陰、苦寒類藥物,可間接抑制患者的食欲,改善痰濕體質,糾正嗜高糖、高脂等不良飲食習慣,有利于降低體重,控制肥胖?,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白術中含有白術內酯、香豆素等成分,可起到降低血糖、調控機體糖代謝的作用[7];茯苓的主要成分為三萜類、多糖類物質,可平衡腸道菌群,調控糖脂代謝過程,以此改善患者的體形,降低肥胖率[8];陳皮中含有的檸檬烯、維生素等成分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起到降糖、降壓、調脂的作用[9]。因此,采用二術二陳湯治療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可改善患者機體高血糖的狀態及痰濕、肥胖體質,進而能改善內臟脂肪的分布。
綜上所述,西藥聯合二術二陳湯治療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及肥胖相關指標,緩解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