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欽臣
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視角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實踐力。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實踐教學資源、不合理的課程設置、學生參與度不高以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中提出了優化措施,包括加強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優化課程設置、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完善評價體系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實踐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優化措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地理知識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需要學生具備實際操作、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等實踐技能的學科之一。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旨在讓學生不僅理論過關,更能在面對復雜的地理現象和實際問題時游刃有余。然而,在地理實踐力培養過程中,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全面提升。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教育體制、教學方法、資源支持等多個角度出發,采取有效的優化措施,確保學生在地理實踐中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
一、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地理實踐力不僅僅是對地理知識的應用,更涵蓋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多方面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地理實踐,學生有機會將抽象的地理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
例如,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地理現象,觀察自然景觀和人文地理特點,更深刻地理解地理。這種親身經歷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延伸,更是一種感性認知的拓展,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的地理概念變得具體而生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不斷觀察、記錄和分析所見所聞,以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數據收集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地理知識,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力,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這種思考過程不僅有助于地理實踐,還在其他學科和日常生活中起到積極的影響[1]。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地理知識不僅僅是學科內部的知識體系,還與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個領域密切相關。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地理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解決各種挑戰和困難。這種能力不僅僅是學識上的提高,更是為未來的職業和社會參與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地理領域的發展,還對其未來的職業和社會參與產生深遠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地理現象和實際問題,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例如,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可能會面對未知的地理景觀或環境變化,需要靈活應對并提出適當的解決辦法。這種鍛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更具創新潛力,有能力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找到新的解決途徑。地理實踐活動通常需要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學生在實踐中需要分工合作,互相協助解決問題。這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了他們的溝通和合作能力。團隊協作不僅僅是學生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不同意見,共同追求目標,將有助于他們在職場中更好地與他人協作,解決復雜的問題。地理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和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他們的自信心得以提升,相信自己可以面對各種挑戰。這種自信心不僅對地理實踐有益,也對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二、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所遇困境
(一)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資源
許多學校的經濟預算有限,難以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購置地理實驗設備、維護實地考察場地等資源。這導致了地理實踐教學設施的不足,學生難以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限制了他們的實踐機會。地理實踐資源的不足還與場地有關。有些地理實踐活動需要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地理景觀,如實地考察、地理生態調查等。然而,不是所有學校都能提供這樣的場地,尤其是城市學校往往面臨場地有限的問題。這使得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地理現象,限制了他們的實踐鍛煉。缺乏實驗設備也是制約地理實踐的因素之一。地理實驗需要各種設備和儀器,用于數據采集和分析。然而,一些學校可能沒有足夠的實驗設備,或者設備老化,難以滿足學生需求。這影響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限制了他們在實驗中的表現和掌握地理知識的能力。學生因缺乏實踐機會而難以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導致理論脫離實際,不利于深入理解地理知識[2]。缺乏資源也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因為實踐活動通常需要學生在團隊中合作解決問題,但資源不足時,團隊合作變得困難。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部分高中地理課程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環節。這可能是由于教材內容過于繁重,學習時間有限,學生需要掌握大量地理理論知識的壓力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實踐環節被削減或者簡化,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進行地理實踐活動。因此,他們的地理實踐力得不到有效鍛煉。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往往過于抽象,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際問題相距甚遠。地理理論知識雖然重要,但如果與實際應用脫節,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這導致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層面,無法將其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
這種情況下,地理教育的實際意義被削弱,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受到制約,缺乏實際操作和實踐鍛煉的機會,難以將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學生的興趣可能受到影響,因為過于抽象和理論化的課程內容可能讓他們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實際應用的動力。最終,課程設置不合理可能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誤解,認為地理只是一門純理論學科,忽視了其現實意義。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不高,源于對地理學科的認知誤解或對其實際應用的認知不足。一些學生認為地理只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缺乏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甚至有些學生將地理看作一堆抽象概念和無法與實際生活聯系的知識,對地理實踐持消極態度。學生的參與度受到教學方法和教師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和不愿意參與。
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參與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可能對地理實踐失去興趣。學生如果不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實踐經驗,地理實踐力得不到有效鍛煉。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可能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誤解,從而錯失探索地理知識和現實世界的機會。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的高中地理評價體系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考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地理考試往往側重于對地理概念、地理理論和地理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地理實踐力。這導致學生將地理知識僅僅看作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而非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學生可能會認為地理知識只是為了應對考試,而不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由于考試內容的局限性,學生缺乏實踐動力。由于地理考試往往只涵蓋了有限的知識點,學生可能會將學習的重心放在記憶和背誦上,而忽略了實際應用,這無助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三、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優化措施
(一)加強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
加強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和綜合素質。學校應加大投入,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包括更新和維護實驗設備、改善實地考察場地、確保學校具備足夠的實踐資源等。投入的增加可以用于購置現代化的地理實驗設備、改善實驗室條件、修建實地考察基地等,以提供更好的實踐環境。這將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條件下進行實踐活動,更好地鍛煉地理實踐力。學校可以積極尋找地理實踐的合作伙伴,與相關企業、機構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例如,與地理研究機構合作可以讓學生參與實際的地理調查和研究項目,與環保組織合作可以讓學生參與生態保護活動,與地理應用公司合作可以讓學生參與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等。這種合作不僅拓寬了實踐領域,還使學生能夠了解地理領域的實際應用和職業發展機會[3]。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線上實踐活動,拓寬實踐渠道。通過虛擬環境,學生可以參與模擬實驗、虛擬地理考察等活動,獲取實踐經驗。這種線上實踐不僅可以彌補實地活動的不足,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培養他們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二)優化課程設置
優化課程設置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在學習“水循環”這一地理概念時,學生可以組織實地考察,前往附近與水循環相關的地理景點進行實地觀察和數據采集。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如蒸發、降水、地下水等,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課程可以包括實驗環節。學生可以在實驗室中進行有關水循環的實驗,如模擬蒸發過程、測量降水量、觀察云的形成等。這些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水循環機制,同時培養他們的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4]。
例如,學生可以自行設計實驗,探究不同條件下水蒸發速率的變化,更好地理解影響水循環的因素。課程可以引入模擬案例分析。學生可以分析實際的水循環案例,如干旱地區的水資源管理、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等。通過分析案例,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培養他們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可以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為他們提供實踐的成就感。以《氣壓帶和風帶》一課教學為例,說明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教師可以組織地理知識競賽,讓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參與。競賽可以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多種形式,涵蓋課程內容各個方面。
通過競賽,學生可以在競爭中學習,爭取優勝,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開展地理科研項目。學生可以選擇與“氣壓帶和風帶”相關的科研課題,進行獨立或合作研究。例如,收集氣象數據,分析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律,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設并進行實驗驗證。這種科研項目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方法和實驗設計能力。還可以舉辦地理實驗設計比賽。
學生可以根據“氣壓帶和風帶”知識,設計并進行地理實驗,解決實際問題。比賽可以評選最佳實驗設計和最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和地理實踐力。這種比賽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可以通過設置獎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獎勵和榮譽,如獎學金、榮譽證書、學術大會參與資格等,以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獎勵機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他們參與實踐的意愿,也可以樹立學習的典范,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
(四)完善評價體系
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更全面、科學地評估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鼓勵他們參與各類地理實踐活動,提高地理實踐力。建立科學、合理的地理實踐力評價體系至關重要。評價體系應包括多個方面的評估要素,如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這些要素反映了學生在地理實踐中的不同表現和能力,應該被納入評價體系中。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地理實踐活動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和教育部門應積極組織和推廣地理知識競賽、實地考察、地理科研項目等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這些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也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5]。
評價體系應將地理實踐力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不僅應包括學術成績,還應考慮地理實踐力的表現。可以通過將實踐成績、實踐項目經歷、實踐報告等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中來實現。這種綜合評價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地理實踐活動,提高地理實踐力。
結束語
在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過程中,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和面臨的挑戰。通過加強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優化課程設置、激發學生興趣、完善評價體系等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更好地應對挑戰。未來,需要繼續努力,不斷改進和完善高中地理教育體系,確保學生能夠在地理實踐中不斷成長。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虛擬實驗室和在線模擬等,為學生提供更多便捷的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陳漫詩,熊平生,余瑛.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實踐能力培養途徑[J].中學課程資源,2023,19(9):63-65.
[2]楊名,王舜.高中地理實踐力的有效培養[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3(9):83-85.
[3]保杰.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19):66-68.
[4]朱婷婷.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教學[C]//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3年第二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2023:3.
[5]劉晶茹.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