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議題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學科知識、社會熱點相關聯的議題情境,以議題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和認識議題,達成認知共識,最終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觀念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議題式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認同觀念。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對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文章剖析了議題式教學培養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現狀,并提出優化培養策略。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高中政治;認同素養
在當代社會,面對日益復雜化的政治環境和信息洪流,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尤為重要。政治認同不僅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價值的認同和行為的選擇。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已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以實際議題為核心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結合現實情境進行政治思考、感知和行動。議題式教學通過讓學生深入探討、研究和辯論實際存在的政治議題,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民主參與意識和正確的政治價值觀,而這些都與政治認同素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此可見,議題式教學對于培養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的現狀
(一)教材與課程內容存在局限性
教材與課程內容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吸收以及思考能力。一方面,教材內容的固化是一個明顯的問題。在當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很多內容都是以固定的形式呈現,這種形式往往忽略了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對于學生而言,固定的內容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好奇,也不利于他們與現實社會發生深入的聯系。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資訊遠比教材中的內容豐富,這使得教材在內容上顯得過于狹窄和局限[1]。另一方面,課程內容與現實脫節是另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出入。例如,教材中可能會對某一個政治制度進行討論,但這種討論很少涉及制度的實際運作、效果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這種脫節使得學生很難理解和感受到教材中的內容與自己生活的關聯,也影響了他們對政治知識的吸收和應用。
(二)教師開展議題式教學的能力不足
雖然議題式教學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系統培訓和實踐經驗,因此,難以避免出現教師在課堂教學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和問題。其一,當前的教師專業培訓機制未能為教師提供充足的議題式教學技能與知識。一些教師在其教育背景和培訓經歷中,很少接觸到議題式教學的實際操作和案例。這導致在面對課堂實踐時,教師可能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議題的探討與辯論[2]。此外,缺乏系統的培訓也使得教師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一定的盲區,無法充分挖掘議題式教學的潛力和價值。其二,對新教學模式的認知誤區也是教師運用議題式教學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教師可能認為,議題式教學是一種“時髦”的教學方法,沒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價值[3]。這種片面的理解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難以把握議題式教學的精髓,也難以實現其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真正發揮議題式教學的潛力,教師仍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改進。
(三)學生對議題式教學的參與度不高
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議題式教學的參與度。如果學生對議題本身或其背后的深層次問題缺乏基本了解,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或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到討論中。此外,議題式教學往往要求學生深入地進行思考、分析和辯論,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于那些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依賴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挑戰。議題選擇與呈現方式不當也是影響學生參與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好的議題應該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使他們能夠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啟示和思考。然而,如果議題的選擇過于抽象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脫節,學生可能會覺得難以理解或不值得討論。此外,議題的呈現方式也很關鍵。單一、枯燥的呈現方式可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而多元、生動的呈現方式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議題式教學培養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優化策略
(一)豐富教材與課程內容,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
教師要在高中政治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取舍、補充、改造,豐富議題式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提升。
以“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開展議題式教學,教師需要進行結構化設計,在確定教學議題時,可以將重點放在文化的源流、各類傳統文化元素的創造性轉化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相互作用上,如擬定議題為:多元泉州的古建筑,保護還是改建?
在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古建筑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載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關于古建筑的命運,公眾和專家之間存在兩種主要的觀點:一是要對其進行保護,保存其原貌,確保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二是進行適度的改建,使其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這一議題將引導學生探討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城市發展中的關系,并思考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1.歷史與文化價值的探討
學生可以研究古建筑的歷史背景、建筑風格、與當地文化的關系等,以了解其在歷史文化中的地位。此外,可以對比不同城市、不同國家對待古建筑的方式,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價值觀。
2.現代生活需求與改建
討論古建筑在現代城市中的功能,是否應該進行改建來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如增設現代化的設施、擴大空間或改變其用途等。同時,探討在改建的過程中如何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元素和歷史風格。
3.實地考察與案例分析
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泉州的古建筑,觀察其保護和使用的狀態,與業內專家或管理者交流,了解其保護和改建的決策過程。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其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做法和效果。
4.辯論與討論
組織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支持保護古建筑,另一組支持改建。每組學生都需要準備充分的論據,并在辯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鍛煉其批判性思維和辯論能力。
5.創意設計
鼓勵學生基于所學知識和理解,設計一個古建筑的保護和改建方案,既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又能保留其歷史和文化特色。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意和想象力,還可以培養其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認知。
這樣的議題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理解和應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
跨學科的知識融合也是提升“文化發展”課程議題式教學效果的重要策略。教師可以考慮將歷史、藝術、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納入教學議題中,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多角度的視野。在歷史視野中,通過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興衰,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演變過程和傳承的重要性。如分析古代絲綢之路對文化交流的作用,學生可以看到不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認識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藝術視野中,探討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和音樂。學生可以感受文化的美學特征和創新之美,如比較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風格變化,了解藝術如何隨時間演變并吸收新的創意元素。在社會學視野中,研究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的關系,學生可以了解到文化是如何被社會各個群體所接受并傳遞的[4],如分析城鄉差異對文化傳承的影響,或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同化與多元化趨勢。在地理視野中,結合地理知識,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傳承方式,如研究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文化傳承差異,或是分析沿海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通過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學生不僅可以從多個維度深入探討“文化發展”這一議題,還能培養其跨學科思考的能力,促使其形成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文化認知。
(二)加強教師培訓與資源分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培訓的核心不僅是更新教育理念或教學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深度理解和應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應定期開展專題研討會或工作坊,邀請經驗豐富的議題式教學實踐者分享案例與經驗,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這種教學方法[5]。學校可以組織仿真課堂,使教師在模擬環境中體驗如何引導學生探討政治議題,或者讓教師扮演學生,感受學生的學習體驗。資源分享是當今教育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有效地開展議題式教學,需要建立一個全校或跨校的資源共享平臺。該平臺可以包括教學視頻、課件、案例材料等多種資源,以支持教師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同時,教師間的合作也是資源共享的一部分。教師可以跨學科合作,共同設計和開展相關課程,確保學生從多個視角全面理解政治議題。
例如,當探討“改革開放的歷程”相關內容時,思想政治教學可以與歷史學科合作,對比不同時期的政策與背景,深入剖析改革的推動因素及其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同時,文學教學可以引入同期的文學作品,如報告文學或小說,讓學生體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變遷和情感反應。此外,可以組織跨學科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研究的議題,如,經濟改革對農村的影響,結合歷史數據、文學描述及政治分析,形成一份綜合報告,進一步促使學生從多維度探討政治議題。
(三)構建線上互動平臺,鼓勵學生參與議題
隨著數字化教育的日益普及,線上平臺已經成為一個教學的重要擴展,尤其在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方面,線上互動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構建線上互動平臺意味著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性。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比如,在線論壇、直播工具和云端協作軟件,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持續的學習和互動環境[6]。
例如,當討論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議題時,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布以下內容。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背景和其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教師可以上傳《中國共產黨關于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的決議》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同時,視頻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現內容。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選擇播放一些官方制作的宣傳片,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青春與國家同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中的實踐》等。這些視頻旨在向學生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個領域、在各個人群中的實際應用和影響,旨在幫助學生在課前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參與課堂討論和活動。為了鼓勵學生參與議題,線上互動平臺需采納一系列創新策略和機制,如可以引入“徽章”和“成就”系統。每當學生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標準時,他們可以獲得一個徽章,這些徽章不僅證明了他們的努力和成就,還能激發其他學生的參與熱情。此外,可以開展“專家訪談”活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或學者在線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提前準備問題,專家在線回答,這種真實的互動會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再者,結合現代的社交媒體功能,教師可以設定一個“每日一問”的環節,針對某個議題發出引人深思的問題,鼓勵學生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每周或每月,根據學生的互動情況,可以評選出“最有影響力的評論”或“最具創意的答案”,并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表彰。這種正面的反饋機制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中政治教育面臨多重挑戰,如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學生對政治議題的參與度不高以及教材內容的單一等。通過合理利用議題式教學,可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互動、多角度的學習環境。為此,教育者和決策者應著重于加強教師培訓、豐富教材與課程內容、構建線上互動平臺等方面的工作,以落實這一教學策略。只有真正實現教學方法與時代發展同步,才能培養出具備政治認同感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張俊才,張苧予.“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課議題式深度教學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1):59-61.
[2]張守霞.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37(2):142-145.
[3]吳容容.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3(10):52-54,67.
[4]劉俊雪.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具體策略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8):10-12.
[5]唐盼,李春會.素養導向的思想政治課議題式單元教學設計與開展:以高中政治必修3“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3):149-156.
[6]黨永愛.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路徑[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15):117-119.
本文系屬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開放課題“高中思想政治議學式協商課堂的建構研究”(項目編號:KCA2022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