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婷
摘 要:讀思達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實現完整的認知過程,包括閱讀、思考和表達三個環節,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表現欲望。文章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的微專題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
關鍵詞:讀思達教學法;高中生物
在高中生物教育中,探究式學習和多元化資源的運用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趨勢。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讀思達教學法以其注重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的特點,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和推崇。針對高中生物“生物與環境”的微專題設計與教學應用的特點,本文將探討讀思達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并嘗試探究其可行性和優勢所在。通過對實際教學案例的分析和總結,旨在為高中生物教育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促進教育教學不斷深入和發展。
一、讀思達教學法闡述
讀思達教學法是一種以認知加工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為依據的教學方法,讀思達教學法通過強調全面的認知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以及重視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個性發展,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個人成長。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個性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方法為教師提供了改進措施,與學生進行交流,指導他們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有助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優化和改進教學方法”[1]。
(一)強調全面的認知過程
認知加工理論認為人類對信息的處理是通過一系列的加工過程來實現的,而讀思達教學法則是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的認知能力。在閱讀環節,學生通過接觸各種文本材料來獲取信息和知識;在思考環節,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活動來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表達環節,學生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傳達出來。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讀思達教學法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教師通過選擇有趣、具有挑戰性的文本材料,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促使他們主動進行閱讀和思考。同時,教師還會設計問題和情境,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
(三)重視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個性發展
讀思達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個性發展。在表達環節,學生可以通過書面作品、演講、討論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教師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空間和自由,鼓勵他們發揮個人特長和創意,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價值感,促進全面發展。
二、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的價值
(一)強調閱讀與生物知識
1.閱讀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理解
“閱讀是第一個環節,這是因為閱讀是認知輸入,沒有認知輸入就沒有認知加工和輸出,思考和表達都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甚至可以說,閱讀的質量決定思考與表達的質量決定課堂教學的質量。[2]”在生物與環境的微專題設計過程中,針對“種群及其動態”這一章節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讀思達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文獻資料查閱。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文獻資料,并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和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生態學知識。
2.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分析能力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皩W科教材知識的學習過程應該伴隨學生的批判、分析而獲得新的感悟和判斷。知識本身不是教學的目的,借助知識、通過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力、批判力和創新力才是教學的目的?!蓖ㄟ^與他人的交流討論,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進行辯證思考,提高對“種群及其動態”這一專題的理解和掌握。
3.閱讀有助于學生實現跨學科知識整合
生態與環境涉及跨學科的知識,如生物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通過閱讀不同學科領域的文獻資料,學生可以將多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對種群及其動態的全面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跨學科文獻,并組織學生進行跨學科的討論和研究項目,促使他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提高綜合素養和學科交叉應用能力。
(二)重視思考與生物現象
1.鼓勵學生探索生物現象和生態系統的結構
讀思達教學法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生物現象。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生態與環境”專題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現不同的生物現象,如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依存、物種多樣性、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來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可以思考為什么生態系統能夠具有穩定性,了解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適應性,以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奧秘。通過深入思考和探究生物現象,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運行原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分析能力
讀思達教學法注重思考作為學習的核心環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穩定性,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學生可以分析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現象和環境因素,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和作用。他們可以探究生態系統的三大基本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并思考它們的重要性和相互聯系。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分析,學生可以深化對生態學概念、理論和原理的理解,并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思達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與環境”專題中的生物現象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問題提供了學習和思考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中的挑戰和問題,并鼓勵他們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學生可以運用生態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提出保護生態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夠培養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表達與生物實驗
1.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交流
“表達展示與他人對話表達即信息輸出,含語言表達、筆頭表達,關系到知識的展現、遷移、運用等,自主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常態,表達是課堂教學的升華。[3]”在“生態與環境”專題中,教師可以運用讀思達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態系統中的人與環境的關系,鼓勵他們進行表達和思維交流。
2.開展綜合性生物實驗
讀思達教學法強調通過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生態與環境”專題中,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生物實驗,讓學生深入了解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可以設計一個模擬生態系統的實驗,讓學生觀察不同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理解生態工程的原理和意義。通過實驗,學生將直觀地感受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穩定性,更好地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工程的前景
除了進行實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生態工程在實際應用中的前景,并鼓勵他們為環境保護建言獻策。在讓學生了解生態工程在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展示,讓他們就環境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并鼓勵他們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
三、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資源與時間方面
1.教學資源不足
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參與,需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持。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一些優質的教學資源可能較為稀缺,如實驗室設備、教學資料、科研文獻等,這會限制教師在教學中的選擇和運用。特別是針對“生態與環境”這一專題,探究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了解生態工程的前景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研究成果支持,如果教學資源不足,則很難讓學生真正深入了解和探究。
2.自主學習時間安排困難
讀思達教學法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需要留出充裕的時間供學生探究和討論。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通常有著緊張的課程進度和考試壓力,很難完全按照讀思達教學法的要求進行教學。特別是針對“生態與環境”這一專題,需要進行生態調查和實驗,這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充足的實驗條件,但在緊張的課程進度中,很難安排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入探究和實驗研究。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限制
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性,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可能缺乏自主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對知識的獲取和整合能力較低。特別是針對“生態與環境”這一專題,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問題意識和綜合素養,才能真正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和生態工程的前景。但如果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限,則很難實現對讀思達教學法的理念。
(二)考核與評價難題
1.考核內容的多樣性
在讀思達教學法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能力。然而,在傳統的考核體系下,評價往往側重于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而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評價。特別是針對高中生物中的“生態與環境”專題,學生需要通過展現不同的生物現象來思考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穩定性,以及生態系統的三大基本功能。但如果考核內容僅僅局限于對概念和知識點的考查,無法全面評價學生對綜合能力和創造性的運用,就難以真正體現讀思達教學法的理念。
2.評價標準的明確性
讀思達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傳統的評價標準下,常常偏重對答案的準確性和規范性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針對“生態與環境”這一專題,學生在探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穩定性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思考和觀點,但如果評價標準缺乏明確性,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難以真正體現讀思達教學法的核心價值。
3.考核方式的多樣性
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交流,鼓勵學生通過展示、討論和實踐等方式進行學習。然而,在傳統的考試形式下,常常采用書面考試和單一選擇題等形式,限制了學生表達和展示的方式。特別是針對“生態與環境”這一專題,學生可以通過展示不同的生物現象來思考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穩定性,但如果考核方式缺乏多樣性,無法充分展現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創造性,就難以真正體現讀思達教學法的特點和優勢[4]。
(三)考試壓力與教學目標的沖突
1.考試壓力對學生的焦慮情緒
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學生面臨著重視考試成績的壓力,他們常常為了追求高分而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死記硬背的學習。然而,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希望學生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查閱,深入理解種群的數量特征、變化以及影響種群變化的因素。但是,由于考試壓力的存在,學生可能會將時間集中在記憶知識點和應試技巧上,而忽略了對生態系統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影響了讀思達教學法的實施。
2.考試評價的局限性
傳統的考試形式往往只能對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進行評價,而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探究和創造能力。在高中生物的“生物與環境”模塊的微專題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文獻資料查閱以了解種群的數量特征、變化和影響因素。然而,考試評價通常只能通過選擇題、填空題等方式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難以準確評估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種群及其動態的概念和原理。這導致教學目標與考試評價之間的沖突,使得讀思達教學法無法得到有效實施。
3.考試形式與實踐能力的脫節
讀思達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然而,在傳統的考試形式下,很難充分考查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的表現。例如,在“種群及其動態”這一章節教學中,學生需要通過實地考察或模擬實驗等方式,探究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并分析影響因素。但是,傳統的考試形式難以真實地反映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的表現,使得教學目標與考試形式之間存在沖突。
結束語
文章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的微專題教學為例,對讀思達教學法在該專題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對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深入探討了讀思達教學法的優勢與適用性。研究結果表明,讀思達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欲望,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有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真正實現“學中有趣、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王麗玉.談讀思達教學法之思與行[C]//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五).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2021:3.
[2]余文森.“讀思達”教學法:學生教材學習的基本范式及主要變式[J].中國教育學刊,2021(7):67-72,77.
[3]張榮麗.對“讀思達”教學法的思考和實踐[J].武夷學院學報,2020,39(6):98-101.
[4]黃小燕,陳金財.“讀·思·達”教學法在“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一節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20,45(6):39-40.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開放課題“基于閱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物學‘生物與環境微專題教學的設計與研究”(立項批準號:KCA20220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