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花
摘 要:實驗創(chuàng)新與學科教學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實驗創(chuàng)新可以實現(xiàn)抽象內(nèi)容直觀化、微觀變化通過宏觀現(xiàn)象可視化,讓學生更直觀地比較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這既實現(xiàn)了精準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實驗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碳酸鈉、碳酸氫鈉化學性質
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魯科版化學必修第一冊(2019年版)第一章微項目“探秘膨松劑”將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對比融入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教材只設計了碳酸氫鈉受熱分解實驗裝置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采用“套管實驗”來比較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熱穩(wěn)定性。不易分解的碳酸鈉固體放在外管,而易分解的碳酸氫鈉固體放在內(nèi)管,這是在碳酸氫鈉比碳酸鈉容易分解的前提下設計的,實驗預設性太強,缺乏探究性[1]。教材中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實驗留白,意圖讓教師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教學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碳酸鈉溶液與稀鹽酸的反應是學生從反應物用量角度認識反應產(chǎn)物的重要載體,是多元弱酸的正鹽與酸分步反應的典型代表,因此,實驗的關鍵是能讓學生真正觀察和感受到碳酸鈉與鹽酸的分步反應。然而反應原理抽象而概括,反應機理微觀而又不可見,雖然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也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進行演示實驗,一般是向等物質的量的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中加入等濃度等體積的稀鹽酸,然后根據(jù)氣泡產(chǎn)生的快慢進行粗糙的對比,再從微觀角度解釋反應快慢的原因。筆者認為,該教學過程缺乏嚴謹?shù)淖C據(jù)支撐[2]。為此,筆者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
二、教學創(chuàng)新點
(一)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學生制作饅頭并將成果分享至班級微信群。互聯(lián)網(wǎng)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有價值的情境創(chuàng)設
本節(jié)課的實驗情境來源于學生做饅頭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困惑,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圍繞“碳酸鈉、碳酸氫鈉化學性質的比較”展開的系列活動是一個從生活走向課堂,再由課堂回歸至生活的有序過程。探究對象看得見“來源于生活”,探究結果對生活具有指導意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三)實驗創(chuàng)新
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原理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實驗有兩大難點:一是解決鹽酸局部過量問題,二是如何發(fā)現(xiàn)稀鹽酸少量時的產(chǎn)物為碳酸氫鈉。針對實驗難點,采用針筒實驗。針頭巧妙處理,長度剪為1厘米,壓扁針頭前端,鹽酸以極細微水粒推入,避免局部酸過量。一支針頭套上橡膠帽營造密閉體系。把8ml 0.3mol·L-1鹽酸緩慢推入4ml 0.3mol·L-1滴有酚酞的碳酸鈉溶液。注入4ml鹽酸,溶液變淺紅色,學生可通過現(xiàn)象的相似性進行關聯(lián),自主發(fā)覺碳酸氫鈉的生成,繼續(xù)注入4ml鹽酸,開始產(chǎn)生氣泡,宏觀實驗將微觀反應可視化,從定量角度探究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原理。
為進一步從微觀角度驗證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原理,往0.1mol·L-1鹽酸中逐滴滴加0.1mol·L-1碳酸鈉溶液,借助數(shù)字化技術,迅速捕捉反應過程中的微觀信息,呈現(xiàn)pH變化曲線圖,將抽象問題直觀化。
將碳酸鈉、碳酸氫鈉熱穩(wěn)定性對比實驗進行改進,裝置簡單并且可操作性很好。硬質玻璃管中間塞橡膠塞,有效起到隔離的作用,在兩端中部分別加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一次實驗完成對兩種物質的熱穩(wěn)定性探究,實驗現(xiàn)象明顯,能高效地對比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熱穩(wěn)定性。
三、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周末布置實踐作業(yè),做饅頭,同學們已分享至班級微信群。以下是部分同學成果展示。下面我們有請學生1為我們分享她的饅頭制作過程。
師:還有哪些同學愿意分享饅頭制作感受的?
生2:我做的饅頭硬得跟石頭一樣。
生3:我做的饅頭黃黃的,口感不好。
過渡:在這次做饅頭的過程中,同學們向老師提出以下三點困惑:
1.自制饅頭有酸味,如何去除?
2.為什么泡打粉配料中添加碳酸氫鈉而不是碳酸鈉?
3.饅頭蒸制后松軟多孔的原因是什么?帶著這些困惑進入我們新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探究等濃度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堿性強弱
師:自制饅頭有酸味,如何去除?
生:加食用堿、碳酸鈉或者碳酸氫鈉。
師:為什么?
生:因為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水溶液呈堿性。
師:怎么證明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水溶液呈堿性?
生:用酚酞試劑或者測溶液pH。
【學生實驗1】往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度均為0.3mol·L-1的碳酸氫鈉、碳酸鈉溶液,用膠頭滴管分別滴加1~2滴酚酞,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師:少量試劑用膠頭滴管取用,2ml溶液直接傾倒。同時,膠頭滴管使用過程中必須垂直懸空,不能伸入試管中。
師:請學生4匯報實驗結果。
生4: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酚酞,顯紅色,碳酸氫鈉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顯淺紅色。說明等濃度下,碳酸鈉溶液堿性比碳酸氫鈉溶液強。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感知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堿性差異。
生(猜測):去除饅頭酸味可能用碳酸鈉更好,我們繼續(xù)探究。
師(過渡):這次做饅頭有同學用酵母發(fā)酵,也有同學用泡打粉發(fā)酵。那什么是泡打粉呢?這是某品牌泡打粉說明,大家看到了泡打粉配料中添加了什么?
生:碳酸氫鈉。
師(過渡):為什么泡打粉配料中添加碳酸氫鈉而不是碳酸鈉?我們通過下面的學習來認知泡打粉中添加碳酸氫鈉的優(yōu)勢在哪里。
(三)探究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
【學生實驗2】往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度均為0.2mol·L-1的碳酸氫鈉、碳酸鈉溶液,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0.1mol·L-1鹽酸。
師:學生5匯報實驗結果。
生5:碳酸氫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立即產(chǎn)生氣泡,說明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氣泡很快。
師:同學們嘗試著寫出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
學生在板中書寫方程式NaHCO3+HCl=NaCl+
CO2↑+H2O
師(過渡):碳酸鈉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1鹽酸現(xiàn)象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請學生6匯報實驗現(xiàn)象。
生6:碳酸鈉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1鹽酸,觀察到開始沒有氣泡 ,隨著鹽酸的滴加,才慢慢產(chǎn)生氣泡?
生(質疑):為什么碳酸鈉中逐滴滴加鹽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能否從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猜想。
生7: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是分步進行,開始階段生成了新物質。
師:為更好地探究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原理,課外興趣小組經(jīng)過查閱資料,多次實驗,終于創(chuàng)新實驗裝置。針頭經(jīng)過簡單處理,試劑為4ml 0.3mol·L-1碳酸鈉、8ml0.3mol·L-1鹽酸。
生(質疑):為什么要加酚酞試劑?
生:酚酞可以指示溶液的酸堿性變化。
師:通過酚酞變色可以把微觀不可見的通過宏觀現(xiàn)象可視化。由于實驗比較復雜,老師演示完大家再做實驗。
【學生實驗3】探究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原理
1.往20ml針筒中抽取大于4ml0.3mol·L-1滴有酚酞碳酸鈉溶液,排盡空氣,套上橡膠帽,推至4ml。
2.往10ml針筒中抽取大于8ml0.3mol·L-1鹽酸,排盡空氣,套上針頭,推動注射器至8ml,針頭充滿溶液。
3.針頭插入橡膠套,并抵住橡膠套,將鹽酸緩慢推入碳酸鈉溶液中。
師:請學生8匯報實驗結果。
生8:溶液紅色慢慢褪去后,開始產(chǎn)生氣泡。
生(追問):有沒有其他同學看到不同現(xiàn)象的?
生9:注入4ml鹽酸溶液紅色變淺,繼續(xù)注入4ml鹽酸才開始產(chǎn)生氣泡。
師:觀察非常仔細,掌聲鼓勵。
生(追問):注入4ml鹽酸溶液紅色變淺,這溶液與什么溶液顏色很相似?
生:碳酸氫鈉滴加酚酞。
師:繼續(xù)注入4ml鹽酸開始產(chǎn)生氣泡。從現(xiàn)象說明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分幾步?
生:分兩步。
師(過渡):老師可以通過技術支持從微觀上驗證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原理。
師:這叫數(shù)字化手持技術:所用儀器試劑有電腦、朗威軟件、數(shù)據(jù)采集器、pH傳感器,磁力攪拌器、pH計、酸式滴定管。
【演示實驗1】往0.1mol·L-1的碳酸鈉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1鹽酸。
師:實驗結束,導出數(shù)據(jù)后會看到這樣一條pH變化曲線。橫坐標為時間軸,縱坐標為pH值。從反應pH變化曲線中觀察到有兩個突變點,說明碳酸鈉與鹽酸是分2步反應。并且第一個突變點的pH值為8.48,與0.1mol·L-1碳酸氫鈉溶液pH值8.37基本相同,說明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第一步生成碳酸氫鈉,而第二個突變點的pH值為5.37,與飽和碳酸溶液pH值5.6基本相同,說明第二步反應生成碳酸,從而放出二氧化碳。進一步分析時間軸,兩步突變時間大致相同,說明兩步反應消耗鹽酸相等。
師:嘗試用方程式表達碳酸鈉與鹽酸的分步反應。
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CO2↑+H2O
師:從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需要一步,而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需要兩步。
師(過渡):老師再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小實驗。
【演示實驗2】氣球中分別裝有均為1克的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同時倒入等濃度足量的鹽酸中。
生:粉色氣球更大,同時試管中反應更劇烈。
師:粉色氣球裝的是什么?
生:碳酸氫鈉固體。
師:說明等質量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與等濃度足量的鹽酸反應,碳酸氫鈉產(chǎn)生氣體又快又多。
師(過渡):如何從方程式角度,解釋原因。
生10:等質量固體可以設為m克,鹽酸足量,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要根據(jù)固體計算。先把固體質量轉化為物質的量。通過方程式計算可知等質量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與足量的鹽酸反應,碳酸氫鈉產(chǎn)生氣體更多。
師(過渡):因此泡打粉中添加碳酸氫鈉合理嗎?
生:合理。
【設計意圖】創(chuàng)新、數(shù)字化實驗相結合,循序漸進,難點問題分層化。
(四)碳酸鈉、碳酸氫鈉熱穩(wěn)定性比較
師(過渡):碳酸氫鈉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與酸反應產(chǎn)生氣體更多更快上,還在于蒸饅頭這個“蒸”字。蒸其實是化學中的加熱操作,加熱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會有什么不同的現(xiàn)象呢[3]?
【演示實驗3】硬質玻璃管中間加個橡膠塞把硬質玻璃管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兩端。兩端中部分別加適量的碳酸鈉、碳酸氫鈉固體,與盛放固體兩端連接的導管口分別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先對硬質玻璃管預熱,再用酒精的外焰固定加熱。
師:學生11、12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生11:與盛放碳酸鈉固體一端連接的導管口僅開始氣泡,但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
生12:與盛放碳酸氫鈉固體一端連接的導管口產(chǎn)生大量連續(xù)氣泡,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硬質玻璃管內(nèi)壁有水珠。
師(過渡):說明什么?
生13:碳酸鈉較穩(wěn)定,未分解,開始的氣泡是裝置內(nèi)的空氣。
生14:碳酸氫鈉不穩(wěn)定,發(fā)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師(過渡):當加熱碳酸氫鈉至不再產(chǎn)生氣泡。說明碳酸氫鈉分解完全,但是硬質玻璃管中仍有白色固體,那這白色固體是什么?
生:碳酸鈉。
生(質疑):為什么是碳酸鈉?
生:根據(jù)剛才分析碳酸鈉較穩(wěn)定。因此碳酸氫鈉最后分解產(chǎn)生較穩(wěn)定的碳酸鈉。
師:寫出碳酸氫鈉分解方程式。
生:2NaHCO3Na2CO3+H2O+CO2↑
師(過渡):正是因為碳酸氫鈉的不穩(wěn)定性,饅頭蒸制過程中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產(chǎn)生二氧化碳,使饅頭松軟多孔。
【設計意圖】生動實驗素材感受碳酸鈉、碳酸氫鈉熱穩(wěn)定性差異。
(五)學以致用
【解答三點困惑】
生(探究):為什么佳宜做的饅頭黃黃的,口感不太好?
生:因為碳酸氫鈉加太多,受熱分解產(chǎn)生太多碳酸鈉,因此,饅頭黃黃的,有點堿味。
【實踐作業(yè)】1.利用廚房用品自制簡易滅火器,思考泡沫滅火器用的是碳酸氫鈉還是碳酸鈉,為什么?
2.利用廚房用品配制出碳酸鈉溶液,清洗桃子,拍照并觀察清洗前后桃子表面顏色的不同,搜集資料找出原因[4]。
【設計意圖】整節(jié)課首尾呼應,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將本節(jié)蘊含的知識、核心觀念在知識應用中升華。
四、教學反思
(一)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情境
整節(jié)課一直貫穿情境,通過實踐作業(yè)做饅頭,針對活動中提出的困惑,將其轉化為化學問題,再解決困惑,最后課后實踐作業(yè)。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聯(lián),實現(xiàn)了對碳酸鈉、碳酸氫鈉化學性質的創(chuàng)新性吸收,讓學生從中體驗并收獲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為建構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科觀念埋下伏筆。
(二)發(fā)揮實驗價值
本課學生實驗、演示實驗相結合,通過堿性對比實驗、針筒定量實驗、數(shù)字化手持技術、熱穩(wěn)定性對比實驗,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定性→定量→數(shù)字化逐步探究,逐步實現(xiàn)碳酸鈉、碳酸氫鈉化學性質的探究。創(chuàng)新實驗增強了實驗效果,體現(xiàn)了實用性和簡便性,有利于一線教師推廣應用。
結束語
化學實驗是開展“素養(yǎng)為本”教學最有效的形式?;趯W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我的體會是努力去挖掘教學素材、實驗資源,并圍繞它開展以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黃金泉,楊曉東.再議碳酸鈉、碳酸氫鈉熱穩(wěn)定性比較實驗的改進[J].化學教學,2021(1):77-79.
[2]李健榮.基于“四重表征”模式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以“探究鹽酸與碳酸鈉、碳酸氫鈉反應”的教學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3(6):11-15,67.
[3]李嫻星.真實情境下以“問題驅動”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實踐: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5):111,52.
[4]柳張鳳,吳云,張賢金,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化學與生活深度融合的教學: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應用”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1,42(1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