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國安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設置了“快樂讀書吧”這一專欄,并且每冊中都有一個精心設置的主題。這一專欄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因此,“快樂讀書吧”是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重要平臺。與其它版本的教材相比,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更具有創新性,還能夠很好地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結合,能夠使學生的閱讀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從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依托部編版教材的“快樂讀書吧”,就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進行探討。
一、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是以單元形式編纂的,其中每個單元都有幾個主要的重點課文,一般是兩個,并且課文中常會涉及到許多生字和句子,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完全掌握的。因此,一般情況下教師需要3—4節課才能完成一篇重點課文的教學,這就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學生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并及時做出反饋。
另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每一種課文的行文都有固定的模式,這也間接地影響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專注于教材中的課文講解,并不會在教學過程中做太多的延伸教學,這會導致學生在進行整本書籍的閱讀時,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甚至是一頭霧水。
二、“快樂讀書吧”的闡述
“快樂讀書吧”從課外走到課堂上已經成為教育的趨勢。實現整本書的閱讀不僅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推進教育改革的要求。要實現整本書的閱讀,對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還要激發學生對閱讀的學習熱情。
在全民閱讀、新課標學習的背景下,整本書閱讀不應只停留在課下,讓課外閱讀走進課堂已是大勢之趨。“快樂讀書吧”里的課外閱讀,成為很多教師日常的教學內容。為深入、有效地推廣課外閱讀,課本的每個單元都精心設置了“快樂讀書吧”欄目,其目的就是讓師生重視課外閱讀。然而,部分教師還并沒有適應新課程的改革,仍然采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機械地要求學生進行課文閱讀。
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在閱讀教材中推薦書目的書時,對于書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要點、所要表達的意境等都沒有清晰的認識,更是覺得整本書閱讀是件難度較大的事情,正是因為這些認知盲點,不僅會使學生無法享受整本書閱讀的樂趣,還有可能會讓學生對閱讀喪失信心,甚至是對語文學習或是其它科目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如果不加以改變,最終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厭學。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理清所推薦書目與學生認知能力之間的落差,讓學生能夠理解書本當中的知識,發現其中的樂趣,實現推進整本書閱讀的目的。
三、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1. 以“單元”為根本,把閱讀融入單元教學當中
在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緊跟教材的步伐,關注單元“快樂讀書吧”的要求,把整本書閱讀貫徹到課堂上,落實到課余時間中,做到教材內容與整本書閱讀相融合。學習部編版語文教科書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要求學生閱讀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將文學與科學相結合,以生動形象的語調,尋找生活中典型而又常見的例子,講述科學知識。《十萬個為什么》一書中問到,“鐵為什么會生銹?”“面包為什么放久了就會變硬?”……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些例子,但從來都不會問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仿佛變成這個樣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學生閱讀之后,就會進行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與答案相比較,在閱讀當中發現很多新奇的事物。
2. 用“思維導圖”輔助學生整理閱讀思路
這個時候,筆者就會為大家解釋這個現象:“這是因為光的反射和折射,我們的太陽光本來就有很多顏色,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下完雨后空氣中的小水珠,就能從不同方向把太陽光折射和反射出來。那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猜猜,水會不會炸毀房屋?”“水怎么可能會發生爆炸啊,不是只有火才會爆炸嗎?”“水爆炸是不是會發生水淹啊?”“既然大家都不知道答案,那我們一起從書本里面找答案,我們一邊看書,一邊思考文中的問題吧!”此時,教師應看準學生有興趣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帶著剛才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很多自己未曾想過的問題。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思考問題,再看答案。這樣能夠帶著問題去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
3. 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根據“快樂讀書吧”所推薦的書目,有些書目在語言表達、內容主題上與當下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較大的差距,給學生的閱讀與理解造成了較大的障礙。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閱讀當中產生的困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書本當中的知識。例如,《看看我們的地球》這一本書中,作者李四光向我們介紹了地球內部物質的結構和它們存在的狀況,但有些學生不能理解地球各種結構的知識,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石圈是由于地殼運動,使地表和地底的巖石位置發生變動而形成的,學生的小學知識水平并不能理解地殼運動,但可以舉一些例子,讓他們知道地殼運動會產生哪些現象。及時解決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困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書本中的知識,學習到新奇的東西,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如何將課外閱讀引入到整本書閱讀中
1. 豐富課外閱讀形式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還是處在好奇心較重的年齡段,對于事物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是小學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容易出現“三分鐘熱度”的情況,如果課外閱讀單單是讓小學生進行簡單的文字閱讀,就會很容易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減少小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的熱情,而枯燥乏味的閱讀形式還會造成小學生的抵觸心理,對今后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產生很大的阻礙。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時,要豐富課外閱讀的形式,使課外閱讀能夠更加多樣化。
2. 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近幾年,我國進行了新課程的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現今新課程改革已經十分深入了。因此,在進行小學課外閱讀時要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有所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小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要加強指導,但是在指導過程中要時刻謹記學生才是課外閱讀的主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而不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灌輸式的傳輸和指導,如果將主體搞錯了,會導致課外閱讀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擴大課外閱讀范圍
小學教師為了能夠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就需要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擴大閱讀范圍,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閱讀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提高。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還能將課堂知識在課外閱讀中進行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除此之外,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夠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解惑,教師進行引導可以讓小學生就課堂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學習,從而使小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更加集中注意力,在課外閱讀學習中能夠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這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4. 組織課外閱讀實踐
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除了簡單的文本閱讀外,還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活動,做到寓教于樂,通過進行閱讀時間活動增加學生越教師之間的交流,增加溝通,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整體閱讀水平的提高。
五、實施“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方法
1. 自讀與共讀相結合豐富閱讀體驗
整本書閱讀的內容比較多,所需的閱讀時間也比較長,但課堂上的時間有限,不能把整本書都閱讀完。所以,教師可以組成“課前自讀”“課中導讀”“課后精讀”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進行有梯度的閱讀。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挑選重要的內容進行閱讀,剩下的內容學生可以課外自己閱讀,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育家呂叔湘曾說:“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
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是多么的重要。很多學生的課外閱讀都是抱著“應付”的心態,沒有耐心把整本書看完,都是把書本隨便翻一翻,一帶而過,其實什么都沒有學習到。對于小學生來說,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是一個“大工程”,而且有很多學生的自覺性并不高,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安排。整本書一天內閱讀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把整本書拆分為若干部分,制定閱讀時間表,以一周為例,安排學生在這一周時間內完成一本書的閱讀,把任務落實到每天當中,課外閱讀哪些章節,在課堂上閱讀哪些章節,從這些章節當中學到了什么?
除此之外,在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時候,不能只注重讀書的數量,還要重視讀書的質量,采取合適而有效的指導,把課堂與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品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整本書閱讀的目的。
2. 精讀與泛讀相結合促進思維提升
有些學生喜歡泛讀,所謂泛讀就是在瀏覽的時候只抓住其中一些比較重要的章節內容,通過這些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形成整本書的大概內容。而精讀則能夠對書本的知識進行自我吸收,通過思考得到升華,但這并不意味著精讀比泛讀更加好。
理論上來說,我們提倡精讀,通過精讀才能更加了解書本的知識。但其實泛讀更適合我們的學生,因為不是所有學生的思想境界都能完全理解書本中的知識,對于很多無法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的學生,泛讀反而能夠讓他們了解得更多。有些學生太專注于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容易鉆牛角尖。在提倡泛讀的同時也要重視精讀,把兩者相結合,在細節以及重要情節中選擇精讀,達到高效的讀書效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既要學會整體泛讀,也要進行部分精讀,學會找出書本中重要的知識點精讀,提高自身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專欄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機會,也促進了學生閱讀整本書。對整本書的閱讀就是真正的閱讀,通過整本書的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
*本文系2021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依托‘快樂讀書吧’,引導整本書閱讀”(課題立項編號:ZJKTY2109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