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白蕓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在學習和生活中全憑自身喜好。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認識到班級管理的有效開展,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配合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班主任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班級管理中表現出不同的狀態,需要班主任了解為什么會這樣,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要通過情感共鳴,多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正確的行為,從而繼續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在班級管理中,每一個學生都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感受在共同努力下良好發展的班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知其所思,觀其所好
談到班上的后進生,班主任們總感覺處于虧損狀態。盡管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用很多語言來啟發教育他們,一番的苦口婆心過后卻收效不大。班主任累了,學生們更累。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心好奇心尤為重要。
例如,班級的一個學生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深情款款地寫道:“爸爸,兒子想和你說說心里話。”但當學生開始寫作時,失望的眼淚止不住地流著,“我心里很難過。我不知道你為什么要和我媽媽離婚。媽媽走了,你丟下我一個人,很少回家……我……”讀了這些令人心碎的話,班主任認識到學生雖然年級小,但是內心非常的敏感,有一顆無助的幼小心靈,由于父母對他缺乏照顧而遭受巨大的痛苦,這大概是孩子失去學習熱情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發現這個學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手工課中為了做好飛機模型,他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畫畫,甚至忘了吃飯。他開始做飛機模型時沒想到他這么耐心。于是班主任把他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給他們介紹制作過程。更令人欣慰的是,他能按時完成作業,在學習中認真寫作,幾篇充滿真實感情的隨筆成為大家學習的典范。作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做一個細心的人,善于從多方面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想法,觀察他們的興趣,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放棄基礎,追求目標實踐,尋找學困生問題的原因。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當中需要從學生的喜好出發,學生喜歡哪種管理模式、不喜歡那種管理模式,班主任心里需要明白,這樣在進行管理策略制定的時候,班主任可以從學生喜歡的方面進行管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管理當中,對于班主任的管理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二、給予鼓勵,樹立信心
因學業成績不佳而屢次受到批評的學生,其實都渴望進步和表揚。但是,班主任的認可有時會成為他們的催化劑,給他們很大的思考或學習動力,讓他們自愿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今天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作為班主任應該摒棄舊觀念,也可以用鼓舞人心的目光和極大的信心喚醒學生心中的巨人,讓他們感到“我能做到!”“其實我很厲害”。受到鼓勵的學生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肯定的意識,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會繼續延展這些行為,這對于班級管理來說是一個非常良好的習慣。班主任鼓勵學生正確的行為,讓學生能夠繼續進行下去,并且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更多的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例如,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寫作也不規范。班主任經過一番觀察,發現他很用功,他有勤奮的精神,還有照顧自己的勇氣。所以三年級的第一學期開學時,班主任委托他做一項重要的工作。結果不負眾望,他大大改善了教室衛生,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更可喜的是,他的學習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可以有意識地學習。在市運動會上,我發現他在體育方面的表現也很出色。我曾笑著對他說:“你在班級中干部干得不錯,還是個好運動員。如果你在學習上更加努力,你會成為一個道德、智力和身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孩子們很執著,真的愿意在學校里努力學習。他每次寫作都有進步,這難道不是對創造的奇跡的贊賞和鼓勵嗎?
三、對待學生,充滿愛心
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都與人們情緒和情緒的變化密切相關。對于教學教育來說,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從內心對學生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只有班主任愛學生,學生才能帶著尊重回報班主任。“愛”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班主任每天與學生接觸最多,必須特別注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的情感投入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動力。只有心中充滿了對學生無私的愛,才能有不可磨滅的動力做好工作,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例如,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時間比較多,學生在學校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就想到班主任。班主任如果能對學生施之于愛,學生的情感就會受到感化,他們對班主任的信任也會隨之增強。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學生的需要,特別是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班主任要第一時間幫助解決。如,我班有一個學生在下課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膝蓋流血了,當學生向我報告時,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先認真地觀察學生受傷的地方,并帶學生到辦公室休息。然后,拿出平時備用的創可貼幫學生貼上,倒了一杯水給學生喝。在我的安撫下,學生的情緒也漸漸平靜,其他學生看到我對受傷同學的做法,對我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覺得我是真心在“帶”他們,以后,我對他們實施班級管理時,學生就會積極配合,達到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可以說,愛并不是空洞的語言,而是與學習生活相聯系的,只有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關心學生,才能夠贏得學生的認同與尊重。
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成長過程,他們有著不同的特點,所以對學生的教育不可能是一樣的。在學生教育過程中,不能快捷方便,這需要我們足夠的耐心和寬容,更重要的是運用班主任的智慧,進一步探索更人性化的藝術教育新方法。教育中要重視學生的喜好和特點,考慮到學生的需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發展,更加人性化的初等教育將會蓬勃發展。
四、家校溝通,共同配合
在班級管理中,良好的溝通非常重要,班主任不僅要與學生良好地溝通,還要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小學生精神不成熟,非常渴望得到班主任的照顧,這種照顧通常來自學生的鼓勵。因此,班主任必須盡可能挖掘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優勢,進而鼓勵和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心。特別是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耐心溝通和教育,不要故意責備他們的錯誤。此外,班主任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除了班主任以外,學生和家長的接觸時間更長,家長比班主任更了解孩子。因此,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和電話與家長溝通,使班主任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也能了解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使學生健康成長。
例如,班主任可以和學生家長創建一個交流群,在網絡上對學生的班級情況以及生活情況進行了解。家長可以向班主任講述自己孩子有哪些特征、對于什么事情感興趣,以及自身的性格存在哪方面的不足。班主任需要細心對家長講述的這些內容進行記錄分析,同時還需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家長提供一些建議,方便學生家長可以在家庭教育當中為學生帶來正確的引導。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班主任能夠更好地管理學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及擔當意識,這樣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人性管理,制度形成
班主任雖然是班里的重要管理人員,但單靠自己很難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需要班里的干部全力配合,協助班主任進行管理。這就要求班主任建立人性化的管理體系,然后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認真實施管理體系,從而形成學生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中學習的學科化班級群。
例如,班主任制定班級管理策略的時候,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出謀劃策,講述自己的想法以及為什么要制定這樣的管理策略。學生可以在班級管理策略當中寫下自己對于之后班級管理發展的一些期望,并將對自己的要求寫在卡片上,貼在班級后面的黑板上。衛生委員會每天記錄學生的工作情況,然后根據清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同時,班主任應利用衛生委員會報告的信息,建立全面的衛生獎勵和處罰制度,確保課堂衛生工作達到理想要求。班長會管理好班級的紀律,統籌班級的事務,每一個學生都在班級當中擔任了自己的角色。人性化的課堂管理體系需要班主任和學生共同進行構建,在管理策略的制定當中,班主任可以提供出行的意見,并且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建立正確的獎勵和處罰制度,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地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實現自身正確價值觀的養成。班主任應該根據課堂學習問題掌握成員的課堂學習情況,還要做好管理工作,然后找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學校領導報告。
六、培養助手,發展能力
班主任只是一個人,在班級管理過程當中沒有辦法做到面面俱到,這也導致班主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生身上。一方面對于整體的班級管理十分的不利,另一方面也很難實現學生自身責任意識的提升。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當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媒介,將管理落實到實處。班主任可以設立班干部輔助進行班級管理,通過班干部作為自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在班級管理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并且集思廣益,針對學生的情況展開針對性的教學,促進學生向優秀的榜樣學習,提高對于自我的管理。
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選舉一些班干部作為班級管理的人員,但同時對于班干部的選拔班主任還需要進行輪換制度,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近距離地進行班級的管理,學生就能意識到班級管理十分的不容易,自己在班級管理的過程當中需要配合當時的管理者,這樣才能夠實現班級氛圍的良好提升。對于表現較好的班干部,班主任可以給予鼓勵,并且讓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傳遞榜樣的力量,使學生能夠更高地要求自己。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遇到破壞班級管理的情況要及時向班主任進行反饋,通過這樣的方式,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了班級管理的助手,對于班級管理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當中占據主導地位,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生活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班級管理策略的制定,使學生能夠在管理策略的幫助下對自我有更加充分的認識,并且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當中遇到的困難,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積極應對生活當中的困難。同時班主任需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學生的家長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班級管理的策略使學生能夠融入到班級當中,提高學生的責任感以及團結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