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
引言:介紹核心素養教學頒布的意義,主要從提高農村高中學生體質的急迫性、落實全面育人的急迫性、推動體教融合的急迫性3個方面來闡述。并歸納梳理3個要點:(1)基于健康第一,增強學生體質;(2)多元融合,促進全面育人;(3)新項目進校園,促進體教融合。核心素養教學實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因而提出了堅持堅持黨的領導、提升課程權利共享,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的實施建議。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的100年間,我國體育歷經“趕超發展時期(1949-2008)”和“包容發展時期(2008-2050)”兩個重要階段(舒盛芳,2019)。盡管新時代我國體育發展始終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態勢相契合,仍然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何推進體教融合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等。雖然“健康中國2030”“體育強國”“體教融合”等政策文件的出臺,國家越來越強調學校體育的功能,但在學校體育政策內容的制定上傾向于對社會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各類有關兒童青少年體育與健康發展的問題,進行短期或臨時的反饋與干預,類似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這樣能夠長期保持有效性且內容相對穩定的文件較少。恰逢其時,2022年5月,教育部印發核心素養教學。
1 文件提出的背景
1.1 提高農村高中學生體制的急迫性
以學生身體健康為中心的體育觀是新時代學校體育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青少年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明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后,著眼于促進學生體制健康的措施一直是各級部門關注的問題。新的文件政策旨在提高青少年身體健康的文件再一次出臺,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在體育強國總體目標任務上實施“三步走”計劃中也提出,加強身體素養是《綱領》的重要著力點,是青少年體育發展路徑的指南,更是引領當代體育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扭轉青少年體質持續下滑的“良藥”。由此可看出,提高學生的體質,是新時代國家最重要的體育工作目標之一,讓學生保持健康的工作刻不容緩。
1.2 落實全面育人的急迫性
目前,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課程設置注重智力教育,忽視了其他四個方面的內容和學生的主體性。其次,教學內容比較開放,以追求優秀者為目標,其他科目的教學內容流于形式,缺乏對整體協調發展的關注。在體育專業課程中,由于課時不足,缺乏理論指導,致使學生缺乏體育知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目前的學校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個體的整體發展,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需要,從而影響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3 體育與教育融合的緊迫性
“體教融合”既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薩馬蘭奇曾經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主席,他曾經說過:“奧林匹克是一種將身體、心理和精神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生活理念,把體育和文化結合在一起,奧林匹克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反觀國內,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化體教融合,構建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全面發展;學校基礎體育教育對于以“體育之智”“以體育之心”為中心的獨特功能,以及學校基礎體育教育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作用。今天,體教結合的思想日趨成熟,匯聚并吸收了各種觀念的精髓,努力促進了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健康發展。目前,體教融合是建立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以教育為根本,通過體育與教育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體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從而達到體育育人的最大價值。
同時,體教結合也是新時期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重要需求。青少年體育是體育強國的重要支撐,是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保證,是群眾體育的雄厚基礎,是學校體育的重要延伸。可以說,我國的青少年運動和國家體育強國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好的聯系。但目前,由于我國的青少年運動體系不健全、不完善,導致了體育與教育的交流與融合問題嚴重,影響了體育后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2 文件的要點
2.1 基于健康第一,增強學生體質
根據“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我們國家目標到2030年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為25%以上。然而,我國農村高中學生每周的運動時間遠遠不足以使學生體質得到改善性的發展。因此,《課程標準2022》一方面始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的以保持身體健康至上的教育觀念,落實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課程標準2022》將始終保持將“健康第一”的思想作為總的指導思想,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質為主要目的,并把和健康教育相關的學習內容于體育課融合,堅持在注重體育學科特點教授的同時,也結合學生健康成長有關的知識。
2.2 多元融合 促進全面育人
大學生所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可以適應個體的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即所謂的“核心素養”。具體而言,學生的核心素質主要是由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構成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這是一種有目標、有過程的結果,是一種系統的、整體的結構,是一種特定的教育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在一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是學生在一種特定的學科特征的基礎上形成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是當今世界范圍內非常流行的一種觀念和主題,但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體育專業特有的以身體鍛煉為工具的課堂教學,能夠將語文、數學、藝術、勞動等多種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化。以往的研究表明,課程間的聯系為跨專業的體育課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例如,一些其他科目中經常出現的以運動為題材的課文、以運動為要素的題目,為體育課程的跨學科教學創造了條件;同時,在體育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元素,如語文、數學、音樂等。因此,學習體育必須正確認識和剖析跨學科的主題教育現象,努力把體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點結合起來,達到跨領域的協作。鄉村中學體育課程要走綜合化、統整化的道路,與德育、智育、美育協調結合,實現其全面育人的使命擔當。
2.3 新項目進校園,促進體教融合
2.3.1 開展中華傳統體育促進體教融合
把中華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挖掘中華體育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體育思想和服務國家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國家曾多次出臺以中華傳統文化促進體育與教育的融合的政策。比如,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體育精神,大力發展體育文化”的五項戰略目標。《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是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的,旨在通過“體教融合”來推動“以文化、以體育為本”的目標。核心素質教育突出了體育文化特色,創新發展中華傳統運動(如摔角、長拳、舞龍等),利用學校體育資源促進體教結合,貫徹“體育強國”的思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宗旨。這就需要把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豐厚資源和現代體育鍛煉結合起來,以其傳承的作用來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建設,使“以文化人”的體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中華傳統運動走進校園,既能提高全社會的體育文化精神,又能拓寬中華特色體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的理論空間。
2.3.2 開展水上和冰雪項目促進體教融合
核心素養教學創新開展水上和冰雪項目對推進體教融合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學校能使文明進化、扎根,是文明的泉源,因此在學校教育系統中培育我國冰雪后備人才,對體育事業、整個社會、學校、學生個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第一,冰雪項目進入校園能使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多樣化,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第二,大量的人力資源能為冰雪項提供大量人才儲備,有利于此項目的發展。根據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呈現,中國在校學生達到2115萬,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58%,由此可見,如果運用能合理的使冰雪項目在校園內開展和普及,能夠迅速彌補冰雪運動人才儲備的缺口。第三,冰雪運動項目進入校園可推進綜合化的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兩大目標。教育部門指出了冰雪運動有立德樹人的功能,還有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功效。在冰雪項目教學中應以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前提,項目發展作為目的,以課堂為中心,以冰雪技術為核心,把冰雪項目看作為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手段之一,看作為促進學生體質提高,推動素質教育,引領學校體育改革的手段之一。此外核心素養教學開展新興運動(輪滑定向運動花樣跳繩)一方面能促進群眾體育,另一方面能為競技體育輸送人才。
3 實施建議
3.1 堅持黨的領導
加強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堅持黨在體育工作中的領導地位,既體現了政治制度的性質,也體現了新中國建國后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思想上,要改變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觀念,始終把學生的身體健康擺在首位;(2)在政治立場上,堅持“兩個維護”,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代表”的要求貫徹執行得很好。“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與其核心素質教育實踐相結合,加強了對運動的認同感;(3)從實際出發,全面落實《關于加強核心素質教育》的文件精神,將其作為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推進了各方面的體育工作。
3.2 提升課程權利共享,推進課程改革實施
70多年來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表明,通過對學校體育課程的領導與教師共享課程的權力共享,可以有效地促進體育教學的實施。一方面,過分強調集中式教學,不能很好地解決學校與地方發展的差距,造成了體育教學的不適應。另一方面,過分寬松的課權也會使體育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從而產生新的不適應。因此,在體育課程改革中,需要有一個更為完善的、符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體育課程發展的基本要求,并給予學校和教師一定的權利,以滿足學校和體育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從上到下,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上到下,是通過各個主體的課程資源分享和合理配置,使體育課程改革得到推進和不斷深化。同時,要克服體育教師對課程權力下移的不適應,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上下呼應”的模式,而不是“剝奪”體育教師的權力,即要突出體育教師在課程執行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確保適當的靈活性。因此,加強對體育課程的領導與教師進行課程授權的改革,可以使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更加廣闊。體育教師在行使課權的過程中,有利于教師發展共同體的形成,有利于每位體育教師的職業成長性,并能促進每位體育教師自身的成長。“教師是推動教育變革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而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其創新意識和行動能力是保證體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
因此,要想真正達到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各方面素質,就需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的思考。首先,要優化以主題為導向的教學環境,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其次,確定各個運動項目所具有的學科核心素養,并將其應用于體育課程的教學之中;第三,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他們能夠充分體會到體育活動的快樂,了解體育活動的好處。強化學生的結構化知識與技巧,轉變教學方式與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課程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改革的效果。
4 結束語
核心素養教學繪就了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藍圖,立足于核心素養,結合課程的目標體系,致力于開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身體教育,符合我國體育發展的實際,體育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亟待明晰體育與語文、數學、英語、勞動教育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在落實體育課程的基礎上,堅持黨的領導、提升課程權利共享,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推進課程改革實施是核心素養教學實施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核心素養下農村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2]GHB0503。
(作者單位:渭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