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賢兵
據我國衛生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死于溺水,每年的兒童溺水死亡人數占總溺水死亡人數的56.04%,而且,溺水死亡的男性高于女性,農村高于城市。每年夏天,尤其是暑假期間,廣東多地都報告發生學生溺水事故。由此可見,在預防溺水時,除了教育部門及學生、家長在此方面加強宣傳與教育外,社會中普及救生知識、展水上救生項目教學、培養水上救生人才是具有較高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行為。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走訪等方法,對廣東省高校游泳選修課開展的現狀進行系統的資料收集。結合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公共選修課課程的現狀,分析了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選修課開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開展水中救生課程的可行性方案。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戶外娛樂、旅游休閑需求不斷增加,參與到游泳運動的人越來越多,由此而引發的溺水事故也不斷發生。廣東省地處熱帶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水溫、降雨都較高,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瀕臨南海,大陸海岸線長4114.3公里,居全國第一位,所以水上安全不容忽視。大學生作為一個比較集中的特殊群體,是高校游泳普修課中開展水上救生技能的教學是很好的突破口。提高大學生安全救助意識、學會并掌握有效水中自救及互救的基本技術是游泳課堂中十分有必要的一課。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從生存的角度分析,以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的公共體育游泳選修課開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學的可行性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在知網查閱關于高校水上救生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及最新政策文件等,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進而了解水中救生課程在高校游泳課程中的最新現狀,明確本文的相關基本理論,為本研究的相關理論提供研究基礎,找到本研究的切入點。
2.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調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有序歸類整理。其中向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參與游泳普修課學習的學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向游泳普修課教師、游泳館管理人員發放問卷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份。
2.2.3 訪談法
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開設游泳普修課高校的相關教師、學生以及管理者進行相關問題的訪談。
3 結果與分析
3.1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公共選修課課程現狀
游泳,是人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產生向上漂浮,憑借浮力通過肢體有規律的運動,使身體在水中有規律運動的技能。游泳運動可分為競技游泳和實用游泳,競技游泳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的第二大項目,它包括蝶泳、仰泳(也稱背泳)、蛙泳和捷泳(也稱爬泳/自由泳)四種泳姿的競速項目,以及花樣游泳等。隨著游泳運動的發展,游泳被分為實用游泳和競技游泳兩大類。實用游泳又分為側泳、潛泳、反蛙泳、踩水、救護等;競技游泳分為蛙泳、爬泳、仰泳、蝶泳、自由泳。
目前游泳課在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主要是作為公共體育選修課供學生學習。通過橫向比較我校游泳課程及我國設有游泳課程的大專院校,絕大多數高校的公共游泳課,基本以蛙泳教學為主,課程目標主要也是讓學生“學會游泳”。
目前我校的游泳課程,每學期設置有36學時的游泳選修課,是大一、大二的公共體育選修課,而大學游泳運動的發展如果僅通過傳統的授課內容及形式,是不符合當前高校游泳教學改革的趨勢。通過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公共選修課課程現狀的分析,主要有出以下待改進的地方。
3.1.1 教學目標長期不變
學校游泳課程教學目標及選修課學生在畢業考核時的標準,主要以蛙泳泳姿連續游25米為主,而實用游泳教學及水中救生技能的傳授基本上還處于空白。在體育學院的學生普修課中,針對少部分已有游泳的學員中進行了有益嘗試,但在學習及訓練中,能較好完成訓練目標的學生僅占總人數30%左右。
3.1.2 課程內容較為單一
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當前廣東省的普通高校在公共體育課的設置及內容安排上較為單一。這種情況在游泳課程的開設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當前我校的游泳公共選修課,也主要教授蛙泳,在上課內容及形式上與廣東省其他高等院校大同小異,距實用化要求還較遠,特別是較為實用的潛泳、踩水、水中拖帶、心肺復蘇等內容均涉及較少。只有少部分老師進行過簡單救生技能教學,并未普及到所有參加游泳選修課學生。
3.1.3 救生器材較為缺乏
學校目前共有2所50米標準游泳池,這在廣東省高校中都是屈指可數的,但救生用品除開泳池標配常規救生器材外,但用于開展大規模救生教學的器材卻不多,為數不多的救生繩、救生擔架及用于心肺復蘇的假人仍然不能滿足常規教學的需要,部分救生器材都較老舊,或者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這些客觀因素也是阻礙救生課程開展的重要原因。
3.1.4 師資投入不夠
目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共有6名,本科學歷的為2人,碩士學位及以上的為4人,其中游泳專業的碩士為1人,擁有初級救生員證的為4人,擁有中級救生員證的為1人,另外在教師的年齡構成中,在25~35歲左右的有6人占100%,從教齡分析,游泳執教年限4年以下的為5人占83%,由此可見我校游泳教師普遍較為年輕,大部分的游泳老師的教學時間太短,經驗較為缺乏,且對專業游泳救生知識的了解及接觸較少,同時,國家教育局委員會對高校師資的標準規定是研究生以上的學歷,所以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的游泳老師的整體學歷還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現有的師資力量在開設實用游泳課上可謂是捉襟見肘。
3.2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選修課開展水中救生技能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3.2.1 高校踐行素質教育的需要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嶄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高質量人才。因此,國家在充分參考社會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大力推行教育改革。高校游泳課不僅應教會學生游泳運動技能,進行身體鍛煉,也應讓學生學會在水中自救和救人的方法,水上救生項目納入本科高校教學,不僅是對學生生命安全以及社會穩定和諧的保障,而且是高校踐行素質教育,深化體育教育的重要表現。高校必須在教學中不斷優化自身的辦學宗旨與教育理念,對學科以及課程的設置進行優化發展,才能滿足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立足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取得更高的教育成就。
3.2.2 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需要
相關數據顯示,在危及青少年生命健康的各項意外事故中,除交通事故以外,溺水事故是致死率最高的事故類型。由于廣東特殊的水文地理環境,溺水事故頻發發生,開展全面的水上救生技能教育培訓是從根本上有效降低溺水事故及災害的重要手段,提升水上救援能力也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教育對于游泳以及水上救生技能的教學意識相對淡薄,學生更加注重對于文化類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各項求必要生技能的習得與培養。就學生自身的生命安全保障而言,水上救生知識與技能具有較高的必要性。因此學校在普修游泳課中加入水上救生技能的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2.3 維護公共安全,履行社會責任的需求
在社會集體的發展過程中,個體以集體為依托,社會集體的安定團結需要個體付出努力。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大學生見義勇為事件時常發生,開展水上救生技能培訓,一方面是為提升個體水上災害的自救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發現他人遇到災害和危情的情況下及時伸出援手,這也體現了個體有自覺服務于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將水上救生技術課程納游泳選修課課程教育體系,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水上救生技能,能夠幫助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挽救溺水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表現。目前西方高等教育已有關于水上救生項目教學的充分經驗,其課程設置模式值得我校學習借鑒。
3.2.4 提高游泳普修課的安全系數
恐水及怕水心理是游泳技能學習的最大阻礙因素。游泳課中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在水中自救,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其恐水心理,有利于游泳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另一方面,調查發現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的選修游泳課教學班人數在30~50人不等,對于人數較多的班級,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教學中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讓學生學會水中自救和救人的技能,對提高選修課游泳課堂的安全系數也有一定幫助。
3.3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選修課開展水中救生技能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3.3.1 擁有較完善的場館設施
2019年廣東省第九屆省運會在肇慶舉行,為了保障省運會游泳比賽的順利舉行。在星湖校區新建了一坐室內恒溫國際競賽游泳館(50m×25m,10賽道)并配套有一座室外50米標準池。其中淺水區為25m×25m,水深1.5m,深水區為25m×25m,最大水深2m,為救生技能的教學提供了比較理想的上課場地。
3.3.2 相關政策的扶持
2018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成為全國首批十五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之一,由“職業學院”正式更名為“職業大學”,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按照教育部規劃,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將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相比普通本科高校,職業本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有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技術大學的學生對于技能的學習及掌握,在就業及今后的發展上將成為自己一份獨特的“名片”。因此在游泳選修課中開展水中救生技能教學,一方面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一方面也是契合了當下國家全力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改革的政策。
3.3.3 課時安排情況
當前,學校本科生及專科生教學計劃較為緊密,很難有充裕的時間能夠讓學生單獨開展實用游泳課程的學習。但目前學校對于大一大二學生在周末都會進行素質拓展訓練,因此也可將水中救生技能作為一部分課程安排在素質拓展訓練中,分批次進行教學,按照每周末2天6課時計算,加之游泳選修課每學期36學時計算,如若根據水中救生課程相關內容學時進行合理安排,可以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完成水中技能相關課程。
3.3.4 師資力量
學生對游泳以及水上救生技術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與教師專業水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等有著密切關系,課堂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也與教師數量及質量有一定關系,目前,師資問題是開展水中救生教學的重要因素,除學校現有教師的基礎上,目前肇慶市共有肇慶學院、廣東理工學院、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等共計10所大學,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可通過聘請外聘教師、客座教授等方式,將游泳類專業的優秀人員引進到學校。通過這些“人才引進”部分解決學校在開設水中救生課程時師資力量不夠的問題。
3.4 開展水中救生課程的可行性方案
3.4.1 提升水上救生課程的重視程度
教師應積極宣傳游泳的社會及現實意義,讓學生通過游泳運動可以建立珍愛生命的意識,將培養大學生的水上生存意識、生存技能以及社會責任感融入到游泳選修課教學中去。此外學校加大教學宣傳力度,提升學員參與水上救生訓練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學術交流活動、專題講座、設立危險水域警示牌等多種方式,積極宣傳水上救生相關知識,提升人們對于水上救生專業知識的了解。
3.4.2 增加資金和師資的投入
學校可設立專門的水上救生專項教育資金,增加資金投入,采購和更新水上救生和急救設備供學生上課時使用。同時在資金投入增加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定期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市級及省級的相關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更多懂得水上救生專業知識的教師,提升救生師資力量。此外資金投入的增加,可使場館及救生器材得到及時維護,使學生可以經常開展模擬救生演練。
3.4.3 循序漸進,分階段開展培訓
開展水上救生技能訓練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從簡單的內容入手,逐漸接觸復雜和難度較高的內容,分階段、分層次進行教學,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針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向,對重難點進行全面講解,此外,針對個體的差異性開展符合實際的救生培訓計劃,實踐演練的過程中融合典型救援案例的講解,始終明確最終的水上救生技能培訓并不是為滿足考核要求,而是為實踐生活中面對險情可以適時采取救援措施,盡可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最后,循序漸進也是由于水上救生培訓項目的特殊性,水上救生培訓體力消耗較大,應該科學合理的安排具體的培訓項目,保證足夠的休息,提升課堂演練安全性。
4 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水上救生技能培訓目前已經成為了社會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將科學的水上救生技術課程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可以進一步提升水上救生培訓水平和效果,培育更多的專業性人才。通過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游泳選修課開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進行探討,以期對在肇慶市高校中推廣普及實用游泳及水上救生技能提供有益的參考。高校只有進一步強化水上救生技術訓練、提升水上救生重視程度、增加資金和師資的投入、堅持循序漸進分階段的原則,才能不斷提升水上救生技術培訓效果和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我,為社會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系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2021年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規劃項目(青年)(GDGSGQ2021016)。
(作者單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