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夏志敏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地不斷深入,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對原有的體育傳統教學模式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更需要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實現體育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不少教師開始嘗試進行體育教學創新,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更加高效的體育課堂。練習、比賽、評價,是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筆者將練賽評一體化,設計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得鍛煉,在鍛煉中開展比賽,并對學生的競賽和練習進行綜合評價,以此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充分實現以賽促學、以評導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更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進行綜合鍛煉,以此實現終身體育教育的目標。
1 深度理解“練賽評”對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1.1 分析“練賽評”的教學觀念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理念,它貫徹了體育教學中練習、比賽、評價三個重要環節,這三個環節,相互獨立,同時又相互統一和聯系。通過三個環節地融合,以此實現體育教學創新,提高體育教育質量,達到體育教學的預期目標。在練賽評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去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和練習,并通過比賽等方式實現體能鍛煉,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最后,再借助評價,對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點評,以此助力體育教學,促進學生不斷反思與進步。在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練習,是對學生體育基本技能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體育動作和體育技巧,通過多樣化地練習,以此提高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熟悉度,鍛煉學生的體能素質;而比賽,則是一種趣味的教學形式,通過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鍛煉,以此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評價,則是對學生體能素質綜合情況的一種判斷,通過對練習和比賽等內容的評價,考察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幫助教師和學生及時掌握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教學。因此,可以看出練習、比賽和評價,是整個體育教學中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環節相互遞進,只有將這些環節完整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夠達到體育教學的預期效果,打造更加高效的體育課堂,從而落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
在2018年教育大會上提出,體育教育需要加強一體化課程建設,未來學校需要努力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教學,教師需要教育學生基本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專項運動,讓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獲得體能素質發展,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第二,則是練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設置不同形式的體育練習,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第三,則是比賽,要求學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時,需要融入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讓學生在比拼中獲得鍛煉,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動力,這是目前教育對學、練、賽最精辟地解釋。而對于評價而言,通常包括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不同方式,來落實評價環節,對學生的個體學習情況、集體學習情況和整體學習情況,進行及時有效地點評,從而更好地落實體育學習、練習與比賽。
季瀏教練提到,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是體育終身教學的目標。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了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所謂運動能力,指的是學生對運動的認知、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生的體能素質等內容,它是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健康行為,指的是學生體育意識、鍛煉習慣,包括課內及課外的體育運動情況,讓學生能夠主動進行這鍛煉和提升;而體育品德,則包括了學生的體育品格、體育競技精神,要求學生在從事體育運動時,需要學會遵守競技規則、尊重對手,具備公平意識、挑戰自我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品格。通過練賽評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加有助于體育核心素養發展,從而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
1.2 “練賽評”模式下的教學優勢
首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中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課堂中,而通過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輔助于體育核心素養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時,獲得更加綜合地鍛煉,保障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發展;其次,在練賽評教學模式下,能夠實現體育教學創新,通過練習、比賽和評價的一體化,讓學生進行系統化學習,讓評價輔助于練習,以比賽促進練習,并依據練習和比賽完善評價,層層遞進,全面提高體育教育質量;接著,通過構建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實現體育教學創新,讓體育教學不讓是簡單的自由活動,而是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通過多元化的練習和比賽,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運動行為和意識,以此輔助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發展。
2 “練賽評”模式下有效提高體育核心素養的策略
2.1 學練結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逐漸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讓學生有自我認知,形成知識框架體系,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本質上促進學生個人成長與發展。結合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開展體育教學時,不能簡單進行體育運動知識灌輸,更需要強調學生在整個體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樣,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想要落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也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學習的視角下,得到核心素養鍛煉,從而達到核心素養教育目標。因此,為更好地落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教師需要通過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和優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通過體育鍛煉,體育競賽等方式,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性,以此落實體育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
2.1.1 先練后教,突出主體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與學習并發現和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先練習后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練習中探索與學習,獲取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在此基礎上展開體育教學,達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實現體育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先練后教的教學理念,能夠充分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從一次次自主學習中,鍛煉學生運動能力,提高學生體能素質,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例如,在開展初中體育排球相關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練習,隨后再進行教學。于是筆者在課前設置了5分鐘的練習環節,要求學生結合相關教材,先進行簡單的排球訓練,通過練習了解排球的一些基本技能,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準備。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地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能力,針對學生薄弱的地方進行針對性教學,才能夠提高接下來教學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練習過程中,針對學生練習過程中技巧、方法不對的地方,進行強調和調整,提高練習的效果。
2.1.2 邊練邊教,增強互動
邊練邊教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強調教學中需要將練習和講解相融合,通過二者的互相促進、相輔相成,達到更加的教學質量。邊練邊教的教學設計,需要更加具有趣味化,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夠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充分的參與到練習和教學的氛圍中,發揮邊練邊教的教學效果。同時,在整個課堂需要注重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在互動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例如,在開展初中體育健美操項目的教學時,教師可借助邊練邊教的方式,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在教學之前,筆者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健美操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根據視頻邊練邊學,初步感受健美操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礎上,展開課堂教學,帶領學生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講解健美操的注意事項和動作要領,通過教師自身的語言和行為,帶領學生進行健美操練習。在本次教學案例中,借助邊練邊教方式,增強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帶領學生一同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同時結合運動的內容,進行知識講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2.1.3 合作交流,增進情感
在開展初中體育教學時,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促進者,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引導,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互相學習與交流過程中獲得體育核心素養的鍛煉與提升。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與練習時,教師需要注重合作交流,通過小組方式展開體育學習與鍛煉,從中增進學生情感,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得綜合素質提升。例如,在開展初中排球相關知識點教學時,教師便可設置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練習,對每個小組進行劃分,充分發揮小組長和體育骨干的作用,來安排小組任務,要求學生在分工與合作的情況下,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排球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合作的氛圍下展開運動鍛煉,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提高學生的體育品格、體育精神,從而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發展。
2.2 以賽促學,培養學生體育興趣
體育學科與傳統的學科不同,它是一門更加實踐性的學科,由于體育學科的特性,這也決定了體育學科具有一定的競技性。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也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比賽,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學習體育知識,鍛煉體育技能,以比賽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競賽達到體育鍛煉,鍛煉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在“練賽評”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通過比賽促進鍛煉,通過比賽輔助評價,讓學生能夠在比賽過程中獲得充分鍛煉,提高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2.2.1 掌握賽時機,激發興趣
通過游戲與比賽,輔助學生進行體育學習與鍛煉,讓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實現寓教于樂,達到教學目標。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減少學生枯燥的體育學習,教師便可融入適當的比賽和游戲,以此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開展初中體育籃球項目教學時,教師可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耍猴的游戲,讓學生在一分鐘原地傳球練習,通過簡單的練習,隨后進行競賽,將學生進行分組,考驗哪個小組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最快完成傳球。在競賽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具有濃烈的興趣,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練習中,希望通過練習提高自身的傳球技能,為接下來的比賽做好幫助。本次案例中,通過合理的把握時機,在相應的時間組織練習和競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讓學生借助競賽獲得充分的體能鍛煉,并通過合作競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團隊意識,從而促進學生體力核心素養發展。
2.2.2 創新賽形式,豐富過程
比賽,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內容,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設計和開展比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包括個人賽、小組賽、挑戰賽、擂臺賽等等,通過對比賽的合理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出更好的比賽教學效果。為此,教師需要加大對體育比賽的專研,創新比賽的形式和內容,豐富比賽的過程,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獲得綜合性鍛煉,發揮比賽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球能力和傳球能力,便可設計多種比賽方式,如運球跑步、傳球接力、花式傳球等等,通過多樣化的比賽,對學生相應技能進行鍛煉,提高體育競賽的趣味性。
2.2.3 追求賽目的,促進發展
比賽,是為學習和練習提供幫助,通過比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體能鍛煉,比賽是對練習的強化,在“練賽評”教學模式下開展體育競賽,最重要的是依據教學的內容設計游戲或競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得體育核心素養發展,同時達到體育教育的目標。因此,設計體育競賽時,需要盡可能與體育教育內容相融合,發揮體育競賽的教育效果。
2.3 以評導練,完善體育技術動作
2.3.1 直觀教學,完善技術動作
開展體育課堂教學,需要讓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感官體驗。因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整合圖片和視頻等資源,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體育相關項目的技術動作和知識重難點,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和知識。例如,在開展體育項目教學時,教師便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大屏幕,為學生也是籃球傳球運球的相關技巧,改正學生錯誤的動作。
2.3.2 即時評價,反饋教學動態
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需要針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及時性評價,可以對學生在課堂的態度情感、個人成長、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等綜合情況,進行及時評價。評價時需要注重綜合考核評價,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點評,才能夠發揮評價的價值。例如,在開展初中體育跳繩運動教學后,教師邊可借助即時性評價,針對別學生體跳繩競賽中的個人表現、小組表現進行綜合性點評,通過評價,形成學習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教學調整,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幫助。
2.3.3 有賽有評,升華體育品德
開展體育競賽,需要針對綜合情況進行評價,對本次競賽中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競賽結果進行綜合性點評,幫助學生對本次競賽進行反思與總結,從而促進學生不斷的成長與進步。在競賽后進行教學評價時,可以以學生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展開,提高評價的多元化,同時在評價中設計綜合性標準,包括學生是否遵守游戲規則、是否尊重對手、是否團結友愛、是否具有體育精神品質等,以此助力隨身體育核心數量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練習、競賽與評價并不是獨立的,它是緊密相連的。在開展中學體育教學時,需要將練習、比賽和評價實現整合,通過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提高體育教育質量,讓學生獲得更加綜合的體育鍛煉,同時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在豐富的體育鍛煉中,落實對學生體能素質、健康意識、運動能力、體育品德等素質培養,從而助力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發展。
(作者單位:1.武漢市洪山中學;2.武漢市梨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