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楠 單曉婭 任松



[摘 要]近年來,在網絡時代信息經濟的推動下,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一股新力量蓬勃興起,尤其以大數據產業為代表,成為拉動貴州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當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成長期,發展還不成熟,急需建立有效的市場培育機制,完善產業發展體系。文章通過研究歸納總結出影響產業發展的三大要素——技術、市場、制度,以1995—2020年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研究對象,圍繞技術、市場、制度3個方面,共選取20個分析指標,采用熵權法分別測算出各個指標的綜合評價值,并將這3個值作為解釋變量,再將對數化處理后的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回歸方程,具體分析技術、市場、制度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據此研究相關制度安排如何保證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穩定持續發展,剖析其實現條件和機制保障的內在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機制。
[關鍵詞]“十四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機制;貴州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58
[中圖分類號]F276.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2-0179-03
1? ? ?研究背景
目前,貴州省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環境約束性大、資源能源消耗高、技術含量低等問題,因此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貴州省打造新經濟增長引擎、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環境承載力的重大戰略選擇。基于此,本文著眼于分析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機制。
20世紀80年代,當時傳統產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國內學者開始研究新興產業,要求加速對傳統產業的改造[1],不斷提高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比例[2],這樣一來,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與日俱增。2009年,溫家寶同志首次明確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此后,國內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不斷完善,國內學者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越來越多,主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甄選與培育[3]、創新效率評價[4]、技術效率測度[5]、競爭力度提升[6]、體制機制創新[7]、產業發展路徑[8]以及產業發展模式[9]等方面展開。
2? ? ?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2.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2.1.1? ?變量選擇及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1995—2020年的相關研究數據,歸納出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機制的三大影響因素: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制度(政策)[10]。而這3個影響因素又各有不同的影響因子,因此本文共選取20個相應的衡量指標,采用熵權法計算出各自的綜合值,并且將這3個反映技術、市場和制度情況的綜合值作為自變量(分別用X1、X2、X3表示),再將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用Y表示)作為因變量,具體分析技術、市場和制度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為了消除變量數量級的不同和數據異方差的影響,筆者先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進行對數化處理。
其中,本文選取貴州省高技術產業的科研機構數、全部建成或投產項目個數、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機構經費支出、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開發項目數7個變量來反映技術情況;選取貴州省高技術企業數、平均用工人數、出口交貨值、利潤總額、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營業收入6個變量來反映市場情況;選取貴州省高技術產業的投資額、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引進技術經費支出、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購買境內技術經費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和稅收7個變量來反映制度情況。
2.1.2? ?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為驗證技術、市場和制度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文建立如下線性方程模型:
(1)
式(1)中,Y表示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X1表示技術,X2表示市場,X3表示制度,ε表示誤差項。
2.2? ?實證分析及結果
本文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Y)、技術(X1)、市場(X2)和制度(X3)4個經濟變量進行協整檢驗。首先,對Y與X1、X2、X3進行平穩性檢驗,將非平穩序列差分后再進行平穩性檢驗;其次,對變量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分別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模型穩定性檢驗、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通過構建協整方程分析長期中變量之間存在的關系;再通過構建誤差修正模型分析短期內變量之間存在的關系。
2.2.1? ?平穩性檢驗
本文采用EViews軟件分別對Y、X1、X2、X3進行ADF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這4個經濟變量均是非平穩的,而當利用EViews軟件對變量的一階差分形式進行單位根檢驗時,結果顯示這4個變量(ΔY、ΔX1、ΔX2、ΔX3)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表明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I(1),滿足了協整分析的前提假設。
2.2.2? ?協整檢驗
基于VAR方法展開的Johansen協整檢驗對樣本容量較小(n<30)的協整估計較為準確,本文的研究對象符合小樣本條件[11]。因此,本文首先對變量建立VAR模型,對模型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表明變量間存在內生關系,說明VAR模型的建立是有意義的;其次,對該模型的穩定性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模型并不穩定,而一階差分之后模型穩定;再次,對該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可以看出結果是收斂的;最后,對模型進行方差分解分析,結果表明解釋變量中X2對Y的解釋能力最強,即市場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的解釋能力最強。
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利用EViews軟件進一步對一階單整序列ΔY、ΔX1、ΔX2、ΔX3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并根據赤池信息量準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施瓦茲準則(Schwarz Criterion,SC)確定最佳滯后階數,結果顯示最佳滯后階數為2。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ΔY、ΔX1、ΔX2、ΔX3這4個變量之間存在1個協整方程,表明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標準化后的協整向量為(0.271 4,-0.037 4,-0.814 6,
0.1158),則協整方程如下:
(2)
式(2)中,ecmt-1表示均衡誤差,其ADF檢驗結果證明該時間序列平穩,表明長期中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顯著,且式(1)給出了1995—2020年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與技術、市場和制度因素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的表達式。為消除時間序列波動對數據分析的影響,本文對數據均進行了對數化處理,故模型斜率系數表示的含義為解釋變量相對量變化引起被解釋變量相對量變化的結果,即被解釋變量對解釋變量的彈性。具體來說就是,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技術每增加1%,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就會平均減少0.271 4%;市場每增加1%,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就會平均增加0.037 4%;制度每增加1%,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就會平均增加0.814 6%。這說明在樣本區間內,技術革新可能會對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而市場擴張和制度扶持會給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益處。
2.2.3? ?誤差修正模型
從上述分析結果來看,長期內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與技術、市場、制度之間存在的均衡關系是穩定的,為了進一步分析短期內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引入誤差修正模型,將式(2)中的ecmt-1與ΔY、ΔX1、ΔX2、ΔX3共同作為解釋變量引入誤差修正模型:
(3)
由式(3)可以看出,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的短期變動可以分解為上一年營業收入的變動和技術、市場、制度的變動。上一年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對本年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的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誤差修正項ecmt-1的系數顯著為負(-0.311 0),說明模型的誤差修正速度達到了31.10%,修正后的模型解釋力度更大。
3? ? ?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機制的完善策略
要完善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培育機制,應當從技術、市場、制度三方面入手,既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又切實可行。
3.1? ?建立政產學研結合機制
關鍵核心技術是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而政產學研有效結合是突破技術瓶頸、分擔投資風險的有效形式[12]。其中,政府是引導者、監督者,產業是主力軍,大學和研究機構是助推器。要加強產業同政府、大學等各類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攻克產業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政府要建立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關的體制機制,合理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創新研發主陣地的巨大優勢,匯聚多方力量共同助力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3.2? ?建立投資風險化解機制
要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主體投資機制,政府在產業成熟時有序退出,鼓勵市場多主體參與投資,形成多元化、全方位、高效率的投資模式。不斷健全以政府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體的新興產業投融資模式,利用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不失時機探尋政府投入資金的退出通道,提高化解風險投資基金的運作能力。
同時,還要為投資主體提供科學完善的法律制度環境,建立健全風險評估與監測體系,監管機構要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對投資的風險預警與管理,在政府、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等多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推動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3.3? ?建立產業之間協調機制
貴州省要大力支持以大數據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更新換代的有機融合,既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又能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平衡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為改善民生、改進生產、促進就業提供動力支持[13]。加強貴州省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要素資源、科學技術等交流配合,提升區域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
不同類別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各自的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之間可通過加強溝通合作實現資源整合,發揮各自的資源稟賦優勢,進而降低成本,帶動創新,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3.4? ?建立區域發展耦合機制
貴州省要發揮好貴陽大數據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確立獨特的發展思路和經營戰略的同時,也要加強貴州各區之間的有機協調,進而促進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區域融合發展戰略可有效打破地區之間的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彌合區域發展鴻溝,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周叔蓮,裴叔平.論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J].經濟研究,1984(8):35-41.
[2]林慧勇.論優先發展我國新興產業[J].廈門大學學報,1986(6):55-60.
[3]李曉鋒,王雙雙.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與培育:以天津市新能源產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1):55-58.
[4]劉暉,劉軼芳,喬晗,等.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9):2296-2303.
[5]陳潔.高技術產業技術效率測度及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借鑒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36-40.
[6]譚蓉娟.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維度結構與測度[J].科學研究,2012(5):674-681.
[7]葉衛東.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在體制機制創新[J].經濟師,2012(9):52-53.
[8]陳海霞,朱杰堂.新常態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徑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3):34-44.
[9]劉志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化:基于“鏈”的經濟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12(3):9-17.
[10]包海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機制與對策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8):44-50,115.
[11]朱亞榮.西藏農村經濟發展對非農就業的影響分析:基于Johansen協整檢驗[J].農村實用技術,2021(10):11-12.
[12]熊婧,羅永城,羅永琳,等.推進“官產學研金”結合,促進廣西產業集群發展[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8(18):19-21.
[13]張領.無錫市濱湖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及培育機制研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