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江燕 陳燕
[摘 要]產教融合是當代高等教育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課題,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轉型發展的必然之選。文章概述了我國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歷程,了解產教融合在我國的發展情況。通過資料搜集,總結梳理山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的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期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向而行。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山西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77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2-0236-03
0? ? ?引 言
近年來,我國運用政策引導等方式不斷推進應用型高校的產教融合工作。事實上,隨著新技術、新思想的出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然而對于大學生的培養未同節奏變化,導致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走產教融合道路,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變得更加迫切。
1? ? ?產教融合概述
1.1? ?產教融合內涵
從字面意思看,產教融合主要指產業與教育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其本質是產業系統、教育系統兩大系統之間涉及多方利益群體的全面深入的聯動合作,從而形成學校培養合適的人才,并將其恰到好處地輸入行業企業,實現人才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轉變為集社會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實體基地,行業企業獲得需要的人才,并促進雙方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的雙向合作共贏,激發社會經濟活力。因此,從性質上講,產教融合既是教育問題,也是經濟問題。
1.2? ?產教融合的必要性
新技術、新思想的出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使得新的產業需求與原有的教育供給不匹配、不均衡,為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人才發展,實施產教融合是破解教育人才培養“兩張皮”等問題的有效舉措。要深化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就要綜合考慮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社會產業需求、學生需求,優化培養模式,為“學校人”向“職業人”“社會人”的轉變做好銜接。通過提供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一方面提高學校學生的就業率,另一方面提高學校的辦學聲譽、知名度和影響力。產教融合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大量實用型人才,校企聯系為雙方進一步合作、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提供了基礎,實現校企雙贏,從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 ? ?我國產教融合歷程
我國教育的產教融合最早可以追溯至近代的“實業救國教育”[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迅速發展。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
2.1? ?萌芽期——計劃經濟手段(1949—1978年)
1949年教育部《關于中國人民大學實施計劃的決定》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應該是“教育”與“實際需要”相聯系,強調了教育的大政方針是滿足實際需要。1952年開始的大學院系調整,即運用計劃經濟手段調整了產教不結合的問題,通過指令促進大學教育與實際產業的銜接、融合。這一時期為了滿足當時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重點發展了一批以工業建設為重心的工科院校。1955年以后圍繞工業基地的行業需求,建設了一批與行業契合的工業職業院校。比如依托天津工業基地建設天津冶金工業學院。然而,這一階段工科院校與行業產業相互獨立,沒有密切聯系,只是通過行政手段將產教銜接起來。
2.2? ?發展期——市場經濟+政策引導(1978—2013年)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強調依法治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強調產教結合,加強學生實習和社會實踐,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合適的人才。這一階段的產教融合更多是學校主動聯系實習基地,實行點對點的生產實習,校企合作的觸發點在學校,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2.3? ?深化期——市場經濟(2013年至今)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2017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強調“產教融合要跨出教育看教育”,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支持校企積極主動參與的“產教融合”。新的產教融合要求產業和教育互相依賴、形成多要素良性互動,促進高校、企業雙贏發展。
3? ? ?山西省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現狀
隨著山西省經濟社會不斷轉型升級,各高校在追求特色發展中積極探索產教融合路徑。
3.1? ?特色學院和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山西醫科大學與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共建山西醫科大學愛爾眼視光學院。山西農業大學積極開展校地、校企合作,建有大同黃花產業學院、忻州雜糧產業學院,與企業合作共建食用菌學院、農田產業學院、雙碳學院等。山西科技學院結合晉城產業現狀建立能源工程學院、光機電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大數據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文旅康養學院。山西藥科職業學院與平順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上黨中藥材產業學院。
3.2? ?校企合作共建學生實訓基地
山西農業大學與企業共建現代農業雙創園、大學生科技園。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太原學院、晉中職業技術學院等與企業合作建設了多個實習、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立作為校企溝通的平臺,將學校教育教學與產業企業需求進行對接,雙方溝通企業需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校企資源共享。
3.3? ?產教融合建立科研中心
山西農業大學與企業合作成立了有機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北方林果種苗研發中心、食用菌產業“三院一園區”。山西醫科大學與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共建山西醫科大學愛爾眼科研究所。科達自控與諸多科研院所合作建成“礦用智能電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科創中心、實驗室的建設,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鏈條,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率,也解決了科研項目經費來源問題。
4? ? ?山西省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盡管產教融合的實踐已經有很多,但地方高校的“融合”水平仍處于較低層次,存在很多問題。
4.1? ?政策制度不健全,政府協調缺位
對政府而言,深化產教融合一方面是執行相關規范性文件,另一方面能夠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助力地方企業開發新技術,塑造良好的教育口碑,因此政府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較為充足。但從實施層面來看,產教融合存在較多的制度空白、制度混亂,歸口不清晰,可執行性差、行政指導不到位等問題。
4.2? ?資源配置不合理,教師隊伍能力素質與時代需求不契合
雙師型教師是產教融合教育的基礎。優秀的教師團隊不僅有助于培養優質的人才服務地方經濟,而且是激發企業主動尋求合作的強有力抓手。但實際上,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師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的,沒有工作經驗,理論功底扎實,但較為缺乏相應崗位需要的職業素質、實踐能力,很難在教學過程中還原企業工作場景,所以教學只能以理論為主。教師實踐經驗較少也是產教融合的短板。
4.3? ?利益分配不均衡,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深化產教融合的本質是一項跨系統合作,合作效果取決于各系統的參與動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往往成為產教融合的“發起方、主動方”,而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由于價值觀念、性質等固有的因素決定了企業參與合作的動力不足[3],所以普遍出現“校熱企冷”現象[4]。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關鍵是激發應用型高校、社會企業參與教育合作的能動性、積極性和自主性。因此,分析產教融合各主體的利益訴求,建立相應的動力機制,才能提升各個主體的參與程度。
4.4? ?教育理念不清晰,人才培養目標模糊
企業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組織,往往缺乏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造成校企雙方合作僅停留在“簽了個協議、掛了個名”的程度。地方高校只能調研、訪談一些愿意配合的企業,收集一些建議后單方面制訂相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并沒有深入溝通、論證、修訂,這樣的方案往往是特色不明顯,定位模糊,針對性不強,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用這樣的方案培養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人才供需脫節。
5? ? ?山西省高校產教融合路徑探索
從本質上看,產教融合是產業、教育兩大系統之間涉及多方利益群體的全面深入的聯動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必須秉承多元合作共治理念,各主體主動服務并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基于共同利益而實現高度互補和資源整合的跨系統合作。
5.1? ?完善相關政策、制度
社會組織要想高效發展,就要最大限度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地方政府應積極協調高校、產業、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人才需求的正確、高效傳導,促進社會各要素的高效融合。通過市場、行政和法律手段,融合各方資源,調節各方利益,在共贏的基礎上形成多元主體共同辦學的良性互動。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出臺,各省市政府也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基本形成了從上到下的產教融合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實施細則,促進產教融合落地,并規范各方責任主體的工作任務、權責分工。
(1)政府牽頭建立校企聯動平臺。基于產教融合本質上是多方利益群體的聯動合作,各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點不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由政府牽頭建立校企聯動平臺,通過平臺促進各主體對話,達成行業企業間的共識、合作,使得人財物及信息等資源實現共享和互補。
(2)建立產教融合效果評價體系。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使命建立評價標準,從社會服務貢獻、人事聘任考核、薪酬待遇等方面考慮,強化院校在產教融合、應用研究、技能型人才培養、橫向課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考核,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功能,引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
5.2? ?發揮行業協會功能
行業協會一方面作為行業企業的集合體,代表著行業企業的利益,熟知行業發展動態、市場需求和運轉規則;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管理的延伸,具有一定的管理職能。行業協會作為中間人,可制定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獎懲機制[5],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員工技能素質的培訓、稅收減免等;廣泛收集該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數據,通過校企聯動平臺實現人才對接;鼓勵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積極參與校企技術合作。總之,要建立利益協調機制,發揮中間人作用,協調各方之間的矛盾。
5.3? ?建立人、財、物、信息共享機制
人才共享:打造學習型教師團隊,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員工與教師交流溝通,提升教師的行業認知能力。通過產教融合平臺、校企合作協議等方式,將企業、高校人才進行對接,教師進入企業掛職鍛煉,企業人員在高校進修。聘請企業專家到應用型本科院校兼職,帶領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等。實現專家、教師、員工、學生的共享發展。
物質資源共享:鼓勵教師做橫向課題、應用型研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難題,攻克技術難關,雙方共建產學研合作項目,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提升高校自身的吸引力,激發企業合作動力。
理念共享:將學校辦學理念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并與行業企業經營理念融合,將職業標準與相應學生行為規范結合,建立定制班,形成相互認同的理念文化。
5.4? ?科學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對接行業企業
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征,不能依賴市場競爭進行供需調節。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動與產業人才需求對接,優化人才的培養、供給。高等院校應定期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實時了解行業崗位需求、技能要求、產業發展等情況,據此布局具有前瞻性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等。對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及時整理行業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過程[5],從而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實現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培養技術人才為前提的育人模式改革。
5.5? ?建立高水平教師團隊,提高合作能力
首先,應用型高校應引進成熟的學科帶頭人擔負科研任務。學科帶頭人一般在所在領域擁有豐富的成果,可以從理論、實踐方面分析企業存在的技術難題,他們專業知識豐富,能夠逐步形成某方面的科研教師團隊,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其次,加強培訓。應用型院校應制訂培訓計劃,如選派教師到國外提升學歷、開展企業培訓或者訪學等。輸送骨干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到企業歷練,提升其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
素養。
主要參考文獻
[1]連曉慶,吳全全,閆智勇.我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探索歷程與路徑優化[J].教育與職業,2020(11):5-11.
[2]李大偉.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探索歷程與路徑優化研究[J].科教導刊,2022(35):7-9.
[3]靳江燕.供應鏈集中度對零售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基于批發零售上市企業數據的經驗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3(5):54-57.
[4]陳磊,朱慶卉,劉夏.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深化產教融合動力機制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23(2):42-50.
[5]鄧紅衛,何敦培,孫文靜,等.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實踐與探索:以衡陽師范學院-中興通訊信息工程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6):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