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航
摘 要: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知識灌輸過多、缺乏個性化教學和忽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基于此,論文提出了一系列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包括豐富教學方法、重視閱讀與鑒賞能力的培養、強化寫作訓練、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及實施個性化教學。這些策略旨在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為構建更有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3-0161-03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體制也在不斷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在這個背景下,新課程標準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改革舉措,引發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新課標的出臺不僅僅是對知識體系的更新,更是對教育目標、方法和價值觀的深刻反思和調整。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育亦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新課標背景下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學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的目標不再局限于傳授知識,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初中語文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需求。首先,新課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傳統的課堂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而高效課堂的構建,強調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課堂的積極因素,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更好地滿足新課標對綜合素質的要求。其次,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新課標強調語文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他們能流利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設計多樣化的閱讀任務和寫作訓練,高效課堂能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寫作技能,提高表達能力。此外,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還能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觀。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語文教育不僅僅傳遞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價值觀等問題。通過精選文學作品、經典散文等,高效課堂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的情感認知和審美情趣,塑造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一)過度注重知識灌輸
在傳統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以講解為主,將大量知識點堆砌給學生,讓他們反復記憶和背誦。這種做法可能會造成幾個問題:首先,這種知識灌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應試焦慮。傳統教學強調考試成績,學生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地學習,追求短期記憶,忽視了知識的實際運用和理解。他們在面對大量知識點時可能會感到壓力和困惑,缺乏對知識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動力。其次,過度注重知識灌輸可能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語文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然而,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往往限制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思考。學生缺乏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導致他們的思維習慣停留在被動接受和模仿的層面。最后,過度注重知識灌輸可能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需求。傳統教學往往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這可能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學習厭惡情緒,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
(二)缺乏個性化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這可能導致以下幾個問題:首先,缺乏個性化教學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困難。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學科傾向都不同,但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將學生們置于同一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下。學習較快的學生,可能會感到無聊和浪費時間;而學習較慢的學生,可能感到壓力和困惑,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其次,缺乏個性化教學可能忽視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個性化教學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愿意參與課堂活動和獨立思考。然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缺乏參與感和積極性,從而難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后,缺乏個性化教學可能影響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綜合素養不僅僅包括學術能力,還包括情感認知、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發展。在缺乏個性化教學的情況下,學生難以得到全面發展,可能在有些能力上存在欠缺。
(三)忽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首先,忽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只需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缺少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這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缺乏動力和興趣,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忽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可能阻礙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難以培養創新思維,從而限制了他們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最后,忽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可能使學生在面對未知情境時無所適從。現實社會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學生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只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執行任務,缺少應對復雜情況的能力。
(一)豐富教學方法
為了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應該豐富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講授模式,采用更多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不僅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豐富課堂內容,更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想象力,增長學生視野,激發求知欲望。同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導向、情景模擬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自主發現、自我評價。最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運用講授、示范、演示、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適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特點。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運用上述教學策略。首先,通過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引入故事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情感內涵。其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分享對父子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最后,可以組織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父親和兒子,從不同角度重新演繹故事,促進學生對作品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產生濃厚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總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初中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目標。
(二)重視閱讀與鑒賞能力的培養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為了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應該重視閱讀與鑒賞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文化素養。例如,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初中生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的優秀文本,如經典名著、現代文學作品、報紙雜志文章等,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和深入閱讀,拓展他們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導讀、指導性問題、關鍵詞提示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層閱讀理解課文,把握文本的主旨、結構、語言等要素。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文本進行評價、賞析和創造性地回應,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分享、展示匯報等活動,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這篇散文,通過分析文本中的意象、情感表達和語言運用等方面,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同時,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作者為什么選擇“秋天”作為懷念的主題?懷念的對象和情感是什么?這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懷念的理解和感受,培養他們的情感表達和創造性思維。最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分享各自的閱讀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強化寫作訓練
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采用過程性寫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從選題、構思、寫作、修改、評價等步驟進行寫作,培養他們的寫作習慣和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如寫詩、寫故事、寫歌詞等,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評、互改、互學等活動,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反饋,提高他們的自我評價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需要通過該課文培養學生的景色描寫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這篇文章,了解作者如何運用生動的描寫語言來描繪冬天的景色。然后,教師可以提供其他關于冬天的素材,如圖片、文字描述等,讓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冬天的景色。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細節、運用比喻、感知氛圍等技巧,幫助他們創造出豐富生動的描寫。最后,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進行互相評價和改進,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評價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是指能夠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評價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素養。例如,教師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或啟發性的話題或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辯論、研究等活動,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論證能力。教師可以教授一些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和方法,如邏輯推理、證據分析、假設驗證等,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思維質量和效率。最后,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多元視角和開放態度。以《藤野先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情節發展等,從不同角度評價人物的行為和情感。通過這篇文章延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介紹,通過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觀點,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樣性,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五)實施個性化教學
目前,我們采用的都是班級授課制,這種授課方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容易忽視學生的個性需求。所以在教師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學情,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穿插進行個性化教學。所以在設計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測試、觀察、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信息,從而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和目標。其次,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需求,運用分層教學、分組合作、個別輔導等方式實施不同難度的教學任務和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給予不同形式的反饋和評價,如口頭贊揚、書面評語、獎勵措施等,激勵每個學生保持進步和自信。最后,教師可以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選擇,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和發展空間,如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進行研究或展示等,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比如,課文《背景》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高層次:理解故事主題和情感;分析人物關系和性格背后的原因;解讀象征與意象,認識其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2.中層次:掌握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理解父子關系的重要性;表達主題與情感變化;提出問題和分享感受。3.低層次:理解基本情節和事件;描繪人物特點;理解大致情感和內心變化;回答基本問題。
初中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使他們能在現代社會中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并有效地進行溝通和表達。本論文探討了在新課標背景下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強調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閱讀與鑒賞能力的培養、寫作訓練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及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實踐,我們有信心能夠構建更高效、更有活力的初中語文課堂。
[1]彭興強.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97.
[2]陳燕芳.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7(8):61.
[3]蘇宜培.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8):62.
[4]蘇京華.新時期下農村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34):54.
[5]李金福.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教育界,201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