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6
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前途和家庭環境的改善,同時也關系到高校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工作,2020 年4 月2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穩就業”排在首位,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旨在促進大學生平穩就業[1]。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了一個社會共性問題。因此,加強學校職業規劃教育,增強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對于大學生今后就業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國內外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討論。
國外學者霍蘭德[2]認為工作興趣類型即人格類型,大多數人的人格特質可以歸納為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舒伯[3]主要理論觀點是:“自我概念”,并提出職業發展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五個階段。克朗伯茲[4]提出影響職業決策的四種因素分別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學習經驗、處理任務的技能。以上學者通過人格類型、職業發展階段、影響因素對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近些年來,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生涯規劃及其能力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在現狀分析方面,王明香、高昂等[5]指出當代大學生普遍呈現出職業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專業知識等現狀。在路徑分析方面,針對大學生職業規劃問題董蘭國、寧利紅提出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茍穎探索出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評估路徑。在影響因素分析方面,襲開國、文芳通過各自視角從[6-8]不同專業、性別、年級等檢驗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上的差異和影響。
既有的研究理論為我們研究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問題提供了啟發,但絕大部分純屬理論闡釋,其次有些理論的存在具有限制條件,且大部分是從宏觀上進行剖析[9-11],微觀上相關研究比較少。
通過前期調研,在參考襲開國的論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結構及現狀研究》基礎上,我們將大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分為五個維度,問卷分為三個部分:1.調查大學生的背景特征;2.調查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包含五個因子,每個量表里用的是李克特5 級量表,在選項里面分為“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五種回答,分別記為1、2、3、4、5,得分越高說明職業規劃能力越強;3.調查職業規劃能力的影響。
此次調查利用問卷星發放600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37 份。學生情況如表1 所示。大一學生164人(30.54%);大二學生139 人(25.89%);大三學生184 人(34.26%);大四學生50 人(9.31%)。商科173 人(32.22%);文科160 人(29.80%);工科107 人(19.93%);理科48 人(8.94%);其他學科49 人(9.13%)。
表1 基本特征信息表
本研究采用Excel2003 對數據進行錄入,采用SPSS26 軟件對數據進行初步的整理和信度、效度分析。
1.民辦高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信度效度分析
通過表2 可以看出參與信度分析計算的變量數為6,維度為5,其中五個維度Cronbach’s α 系數值分別為:0.904;0.944;0.964;0.961;0.967,分值較高能反映評價收集的數據真實可靠;五個維度標準化Cronbach’s α 系數值分別為:0.905;0.944;0.964;0.962;0.967,說明該問卷的信度非常好。
表2 信度分析表
通過表3 展示了KMO 的值為0.98,說明了題項變量之間是存在相關性的,符合因子分析要求;同時,Bartlett 球形檢驗的結果P 值為0.000***(P<0.001)水平上呈現顯著性,拒絕原假設,各變量間具有相關性,可以進行因子分析且因子分析有效。
表3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表
對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量表進行測試,經過驗證性因子分析,表4 中GFI=0.934;RMSEA=0.066;RMR=0.024;CFI=0.953;NNFI 和CFI 分別為0.934 和0.948,綜合查看該模型得到了很好的擬合,支持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結果。
表4 生涯規劃能力量表模型擬合度指數
綜上所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由認識自我、認識環境、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和反饋修正五個能力構成,“大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適合測評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
2.民辦高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現狀分析
為了分析該校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總體水平及其在五個因子的具體體現,每個因子水平用各自所含題項的均值來反映,對問卷進行描述統計,所得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如表5 所示。
表5 生涯規劃能力及5 個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N=537)
根據表的數據顯示,大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總體得分3.85 分,整體水平中等偏高,總的來說,A 學校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基本達標但有很大提升空間。各因子得分最高的是“認識環境的能力”,達到4.08 分;“反饋修正能力”和“確定目標能力”兩項因子的得分較其他因子偏高,均達到3.80分。得分最低的是“認識自我能力”因子,僅3.75分;其次是“制定計劃能力”,僅3.78 分。
調查結果表明,得分最高的是“認識環境的能力”。這說明A 學校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經過學校的高等教育,學生對就業環境已經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探索和認知,其中包括大學生能深刻領會把握當前的就業政策、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文化環境等,能清楚意識到社會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很好地把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發展的趨勢以及意向職業薪酬。
另外,大學生“確定目標能力”和“反饋修正能力”得分較其他兩個因子偏高,這說明隨著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不斷普及,學生對自己的生涯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劃意識,學生開始主動對自己的將來進行規劃,并有能力依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確定與自己總體目標相聯系、與生活中其他目標相協調的目標。同時學生的反饋修正能力增強,學生能夠不斷審視環境、反省自己,從而不斷改變對環境和對自己的認識。
數據顯示在五個因子中“認識自我能力”因子得分最低,表明A 學校的學生缺乏對自我的關注和認知,無法對自己的需要、興趣、價值觀、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面認識,學校老師在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中對學生探索自我這一模塊知識講授不足,缺乏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征的認識和研究。“制定計劃能力”得分較低,這表明學生從自己的目標出發,制定詳細、具體、全面、變通的可行性計劃的能力較差,學生無法從與職業有關的各個方面進行考慮制定計劃,也不能在各個階段布置詳細的實施步驟。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們的職業規劃能力,尤其是提升學生自我認識能力和制定計劃的能力。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能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大學生價值觀念、思想內涵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學校可通過政策引導、加大投入等方式舉辦講座、團輔、職規大賽、職場適應性工作坊、生涯體驗周等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自我生涯輔導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學校可以成立職業規劃項目組擴大成員招募,注重加強職業規劃項目組老師們的專業技能培訓,督促其考取相關資格證書,再聯動就業部門和專業教師,將專業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知識輻射到社區和分院,切實提高所有輔導員職業規劃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同時打造學生團隊,建立“職業規劃小助手”,對所有職業規劃學生團隊骨干每月進行培訓,有效指導學生制定年度活動計劃,協助學生按時完成社團活動。
開設大學生生涯發展規劃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規劃其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例如社區輔導員可以根據所帶學生年級、專業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規劃團輔活動。在班會上植入職業規劃理念,輔助學生更早認知自我,使得學生自我定位清晰;學校DCC 項目組和職業規劃項目組可以整合資源,利用網絡通過線上線下雙重途徑開展智慧課堂、模擬面試、簡歷門診等課程,幫助學生樹立全程全面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識,提高生涯抉擇能力和制定計劃能力,提升求職技巧。
學校可以通過海報、推文、線上線下咨詢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職業咨詢系統的活躍度,根據對咨詢系統的數據分析完善咨詢系統,不斷優化咨詢流程。同時學校需要定期對咨詢師的專業度、職業素養進行培訓,通過專業學習和內部經驗分享提升咨詢師咨詢能力和咨詢質量,從而為學生了解自我、調整自我和規劃自我提供極大的便利和有益的咨詢參考。
本研究以民辦A 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發現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可分為五個維度,總結出民辦A 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優化策略。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進,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相關研究熱度攀升為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發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希望本研究能為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探索和提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