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村落是特定人群聚合形式的表征,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其保護與利用既可挽救、恢復、再現傳統農耕文明、文化,同時也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從傳統村落標準化建設現狀出發,分析了標準化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標準化作用認識、突出運營維護標準、增加標準體系及內容研制優化路徑,旨在有效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關鍵詞:傳統村落,標準化,保護與利用,地方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12
2012年5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下發《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傳統村落的概念。傳統村落是人類農耕文明生產生活場所,見證了人類社會發展演進過程,是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物質空間承載體[1]。傳統村落匯聚了豐富歷史文物、傳統民居、器物、景觀要素等有形物質文化,也積淀了大量的口述、歌謠、舞蹈、儀式、技藝等非物質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集中反映、聚集的重要場所[2]。對傳統村落進行標準化研究,有利于規范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規范,固化有效的運營管理制度、技術方案、評價方法等,并通過試點與貫宣,使更多傳統村落從標準化推廣中汲取經驗與精華,更好地保護與利用傳統村落,為正如火如荼開展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1 傳統村落標準化建設現狀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技術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針對標準化對象,可進行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化研究、標準制修訂、標準宣貫實施、標準化試點等一系列標準化探討。2012年8月,四部委印發《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明確從傳統建筑、選址布局、非遺傳承3個層面對傳統村落建立了認定評價指標體系[3]。此后,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政策、意見,對規劃編制、活態利用、建設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探討。2020年《財政部辦公廳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2020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的通知》提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點建設,總結推廣可復制可推廣的活化利用經驗,形成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規范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1.1 國家、行業標準缺失
經查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網絡官方平臺,以“傳統村落”為標題輸入查詢,截至2023年5月,沒有查到任何相關標準,可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目前在傳統村落標準化研究上的不足,讓傳統村落標準化研究工作者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潛力。
1.2 地方標準數量較少
查閱地方標準網絡官方平臺,截至2023年5月,共有9項傳統村落相關標準,其中省級層面發布的有5項,分別是江西省DB36/T 1380-2021《贛派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從村落保護措施、基礎設施、建筑安全、村落利用、建筑修繕5個方面進行詳細研修訂;江西DB36/ T 1571-2022《傳統村落價值核算技術規范》,對傳統村落價值核算流程、核算方法進行了重點說明;貴州《傳統村落火災防控規范》對火災風險評估、消防規劃與布局、建筑防火與消防設施進行規定;安徽DB34/T 2633-2016《美麗鄉村 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也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制定了標準;湖北DB42/T 1942-2022《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調查、保護、利用、保障與管理方面明確了要求;廣西DB45/T 2134-2020《傳統村落文化旅游服務管理規范》對旅游設施、旅游產品、接待服務、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規定。市級層面地方標準有3項:大理州的DB5329/T 91-2022《大理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村落和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范》,對消防安全評估、責任、管理、宣傳與教育、火災防控、救援體系進行規定;臨汾的DB1410/T 114—2020《傳統村落旅游服務質量要求》從基本要求、旅游服務、評價與改進方面明確了要求;邢臺的DB1305/T 29-2021《美麗鄉村 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則從傳統村落的識別調查、保護、利用、保障等方面做了具體要求。可見,傳統村落地方標準數量極少,缺乏標準體系系統研究。
1.3 地方標準數量與傳統村落數量不一致
2 012年,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首次對外,截至2020年底,共有五個批次、合計6819個村落獲得了保護和認證[3]。從省級層面而言,貴州傳統村落724個,數量排名全國第一,地方標準僅有《傳統村落火災防控規范》1項;江西省傳統村落是343個,江西省級地方標準有2項,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福建傳統村落總數都多于江西,而這些省份卻沒有研制1項省級地方標準,可見,傳統村落省級地方標準數量與傳統村落的數量沒有直接關系。從市級層面而言,貴州黔東南州409個、安徽黃山271個、浙江麗水257個、湖南湘西州172個、湖南懷化169個、山西晉城166個,這些地級市傳統村落排在全國前列,但這些城市卻沒有研制1項傳統村落地方標準,說明市級層面傳統村落標準研制也沒有出現傳統村落數量增加而標準也增加的情形。上述情況既說明了省、市傳統村落地方標準研制與傳統村落數量的不一致,也反映了省級與市級傳統村落地方標準研制的落后。
1.4 保護標準較多,利用標準較少
從已經研制并實施的9項地方標準內容而言,有6項標準涉及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3項標準與傳統村落利用相關,涉及到傳統村落價值核算與傳統村落旅游利用。在保護系列標準中,有2項涉及到傳統村落消防安全,1項是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另外,從傳統村落利用的本質而言,利用也是為了更好保護。純粹的保護往往會因為地方財政的艱難而不能持久,對傳統村落開發和利用可獲得一定經濟收益,并把收益投入到傳統村落保護中,使傳統村落保護的長效機制得到鞏固。同時,傳統村落中居民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有利于降低村落“空心化”程度,增加傳統村落的活態度、傳承度。
1.5 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較少
2012年前,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以可見的、較高的物質遺產為主,2012年,傳統村落在四部門聯合發文后,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變得尤為重要。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口頭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習俗、節慶等,這些生動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增加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氣息,使傳統村落更有生氣、更有靈魂。而現有的9項地方標準中僅有1項是關于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可見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標準研制方面的落后。
2 傳統村落標準化問題
2.1 缺乏標準體系,標準建設內容狹隘
標準體系是一定范圍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有機整體,與國家有關的所有標準,可以形成一個國家的標準體系;與產品有關的標準,可以形成該產品的標準體系。標準體系的組成單元是標準。傳統村落是一個地域空間,包含事物較多,涉及到傳統村落的建設、管理、運營、服務、評估等標準體系的建設。現有的9項傳統村落地方標準集中在保護與利用方面,但保護與利用卻未形成標準體系。如傳統村落保護,從保護對象而言,可包括自然環境保護、人文環境保護、傳統建筑保護、歷史景觀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從保護工作指南而言,應包含保護對象確定、保護規劃設計、保護制度建設、保護技術選擇、保護效果評估等。現有的地方標準,如邢臺的DB1305/T 29-2021《美麗鄉村 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側重于傳統村落保護對象的確定與措施,缺少對不同保護對象的技術選擇與效果評估。
2.2 標準重視程度低,標準試點及成果轉化率低
從傳統村落國家、行業標準的缺失,到傳統村落地方標準總共9項,可知,傳統村落標準化建設重視程度非常低。因為缺乏標準,多地傳統村落發展無章可循,許多傳統村落隨著“空心化”程度加劇而慢慢走向消亡。雖然無章可循,但各地仍不愿意研制標準,也不相信標準的作用,標準化意識未形成,對標準化的認同度也不高。以“傳統村落標準化試點”為主題名,在百度上進行搜尋,結果沒有任何相關的新聞報道,意味著目前已實施的9項地方標準沒有在地方試點實施,標準成果轉化率低,或者即使有轉化成果效益,也沒有進行宣傳,可見地方政府與廣大百姓仍未感受到傳統村落標準化建設帶來的利益。
2.3 傳統村落開發利用標準少,空心化嚴重
傳統村落是非可再生資源,因而傳統村落的保護成為首要考慮因素。雖然傳統村落首要考慮傳統村落保護,但對建立保護長效機制的卻關注較少,如保護經費不足、居民對傳統建筑居住不滿意而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消費市場、政府對村落居民新建住房宅基地的不審批導致推倒傳統民居等系列問題都影響了長效機制建立。這些現實問題直接導致了傳統村落的“空心化”更嚴重,人們在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中提出了對傳統村落進行開發,而這種開發的本質即是對傳統村落資源的利用,如何利用、利用的程度如何、利用的方法怎樣選擇,這些都可以進行標準化研制與探究。當前,針對傳統村落的利用,標準太少,另外已有的標準,如江西省DB36/T 1380-2021《贛派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邢臺的DB1305/T 29-2021《美麗鄉村 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都僅是對利用原則、利用方式進行宏觀規定,既沒有根據傳統村落對象細分講述如何利用,也沒有對利用程度、利用方法提出詳細要求,所以,傳統村落標準化建設任重道遠。
2.4 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少,傳統村落發展落后
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村落的靈魂,是村民情感、精神與信仰的寄托,也是傳統村落對外展示最具活力與影響力的元素。早期的傳統村落開發以旅游為主,但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傳統村落許多物質的、非物質的成分都慢慢因為迎合游客需求,而改變了原生態的發展脈絡,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部分的獨特性受到挑戰,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特色變得不再具有唯一性,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復制與矯揉造作。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2項地方標準都是簡單提出傳統村落應發展旅游、文化業,如湖北的DB42/T 1942-2022《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提出要推動非遺與旅游業深度融合,要加大非遺示范基地、傳統技藝、手工藝旅游開發;同時,主張非遺與文化業結合起來,提出發展文化演藝、制作文化衍生品、打造文化教育基地、建立鄉村文化館、舉辦文化節等活動。仔細研究發現,現有標準都僅僅是提出傳統村落非遺的發展方向,而對具體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技術標準、運營維護及考核評價都沒有涉及。傳統村落非遺開發利用時,常常因為沒有標準參考而不能較好把握非遺的開發度,要么禁止開發利用,要么是過度開發而喪失原生態本味,最終影響到傳統村落的發展。
3 傳統村落標準優化路徑
3.1 普及標準化作用,提高標準化意識
傳統村落標準缺乏的關鍵原因是全社會對標準的不了解,不能理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不知曉標準是什么,包含什么內容,具體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以往對標準的理解主要是基于產品,要求產品品質達到的程度、標準,而對標準所包含的通用基礎標準、技術流程標準、運營維護標準、考核評估標準等卻了解甚少,也缺乏相應的標準化培訓,學校雖然有開設專業課,但都是對專業核心技術的講解,而標準的整體性內容、格式性內容卻未包含在內,或者不知道標準是政府部門的業務工作,標準發布須得到政府部門的認證。加大在全社會層面宣傳標準的內涵、形式與作用,使全體人員知曉標準、了解標準,并盡可能掌握所在行業專業標準,提高標準化意識,讓標準遍及全員、全社會、全域。從傳統村落重要性而言,傳統村落是鄉村振興的一部分,其發展好壞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緊密融合在一起,因此,傳統村落標準化建設意義較大,有利于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建設。
3.2 傳統村落標準應更突出運營維護標準
目前,傳統村落保護標準比利用標準多,保護標準內容較細。如邢臺的DB1305/T 29-2021《美麗鄉村 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就保護原則、保護對象、保護內容、保護目標、保護措施等做了具體要求;湖北DB42/T 1942-2022《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也是從保護原則、保護目標、保護對象、保護內容、保護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其實,傳統村落“空心化”對傳統村落的損害性更大,即傳統村落沒人居住、不利用。由于過度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居住在村落中的百姓不能經商,也不能把傳統建筑改做其他商用,政府的財政投入又非常有限,對百姓的補貼與村落的改善非常有限,再加上傳統建筑本身具有矮、黑、潮濕、透氣差等現實缺點,很多居民紛紛搬離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因無人居住加速了風化、腐蝕。所以,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也應重視村落的運營維護,運營維護包括運營開發與管理維護兩項建設。通過分類、分區有效規劃設計傳統村落開發面積、范圍,然后針對具體開發利用對象的特征,研制開發技術標準、管理服務標準,最后再對開發對象進行考核評價,從而達到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當傳統村落因合理開發利用賺取到一定經濟效益時,必須拿出相應部分投入到傳統村落的修葺、改善、運營維護中,以及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傳承。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及利益分配應建立相應制度,把保護放到第一位,突出傳統村落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在保護與傳承中的根本作用,否則,傳統村落在歷經短暫開發利用后必將原生態喪失,成為蕓蕓眾生的一個,不再具有特色。
3.3 研制傳統村落標準體系,擴大標準研制內容
傳統村落相關標準數量極其缺乏,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截至2023年5月才頒布9項,且有6項標準是關于傳統村落保護,僅有3項是有關傳統村落的利用,充分說明傳統村落標準研制的落后與狹隘。傳統村落標準研制的落后與內容的狹隘,一部分原因與傳統村落缺乏標準體系有關,即傳統村落只有保護與利用,而忽略了傳統村落的規劃設計、建設開發、運營維護、考核評估等。標準體系是標準依據一定紋理、脈絡形成的有機整體,對標準的研制具有指導與啟發作用。標準研制人員研制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標準后,可進一步研制傳統村落的基礎通用、規劃設計、技術流程、管理維護、考核評估標準、規范或是指南,通過標準體系紋理、脈絡的指導,研制人員可進一步擴大傳統村落標準研制方向與內容,最終形成傳統村落全域標準化。
參考文獻
崔海洋,茍志宏.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研究進展及展望[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226):66-73.
陳興貴, 王美. 反思與展望: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研究3 0 年[ J ]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14-125.
黃庭晚,張大玉.中國傳統村落遴選指標與價值評價演變研究[J].城市規劃,2022,46(10):72-77.
作者簡介
李國兵,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產業、體育休閑產業。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