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妮 文立紅 張寧俠 楊靜 周永明
摘 要:技術標準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轉化效率的重要途徑。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旱區農業)在籌建過程中,以技術標準為工作抓手,從農業生產全產業鏈著手,綜合考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方面影響因素,科學制定技術標準體系,通過農技推廣人員的標準化的推廣示范,引導農業生產者依標生產,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大幅提升。本文論述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工作方法,旨在為推動其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11
0 引 言
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途徑。科技成果是技術標準產生的源頭,科技創新保證了技術標準的先進性,而技術標準是助力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橋梁和紐帶[1]。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是指將具有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基于該成果技術標準的過程[2]。鄧立芬等[3]指出農業標準化是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運用標準化理念,建立農業全產業鏈技術標準體系,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是解決農業技術操作不一、農技推廣人員推廣差異,保障技術實施的一致性,促進農民“傻瓜式”掌握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最佳路徑。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旱區農業)籌建過程中,以助力旱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導向,以提升成果的可靠性、實用性、科學性為目標,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培育標準創新團隊、構建標準綜合體系等措施,將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標準相結合,從科研項目選題、標準轉化過程、全域標準化程度、成果示范推廣、標準實施效果五方面開展方法研究,成功探索形成了以技術標準推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和大范圍推廣應用的綜合性工作方法。
1 農業科技成果
農業科技成果指在農業各個領域內,通過調查、研究、試驗、推廣應用所提出的能夠推動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具有較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通過鑒定或為市場機制所證明的物質、方法或方案[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5]。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有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成果的轉化率卻只有30%-40%[6],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上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問題和困難,急需研究和解決。
2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意義
2.1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是落實國家農業部署的具體舉措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高度重視和支持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設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農業強國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充分發揮標準的“橋梁”作用,以標準為媒介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2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是順應新時代發展歷史趨勢
標準是世界通用技術語言,是科技成果、技術創新、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瞬息萬變,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困難,技術標準已經成為農業產業競爭的關鍵環節。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為技術標準方面還存在轉化效率低、實用性差等問題。面臨新時代、新挑戰、新要求,緊密把握時代發展歷史趨勢,同步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標準的有效轉化,強化農業科技成果標準供給,以標準化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率,對于搶占農業技術的制高點,奪取農業產業競爭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2.3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是提升農產品經濟效益的有力抓手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標準要依托標準化工作人員,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為基礎,綜合分析成果本身的關鍵要素和影響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結合現有的生產管理經驗,優化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將標準以“明白紙”“圖先生”等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推廣,讓農民在標準的規范指導下,熟練掌握和應用新型農業科技成果,解決科技成果在實際應用中的各類問題,在技術標準的助力下,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3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成果實用性差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項目是產生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部分科研人員在科研項目立項時,對成果的應用價值、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路徑、如何適應市場需求推廣應用等因素考慮較少,存在“為科研而科研、為職稱而科研”的心理,導致項目選題脫離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成果的實操性大打折扣,得不到廣泛接受和認可。
3.2 轉化要求高
一是標準制定過程涉及了農業生產上下游全產業鏈,環節繁瑣、參與主體多、情況復雜,轉化過程要綜合考慮全產業鏈各個影響因素,制定過程難,要求高;二是我國農業標準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為主,制定周期長、標準化程度高,許多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三是部分成果雖然成功轉化為企業或者團體標準,但受標準水平限制,推廣范圍小、受眾人群少,不被更多人認可和應用。
3.3 全域標準化程度低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標準要具有普適性,能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全產業鏈。部分成果在形成技術標準前,僅關注農業生產的單一環節,對技術的成熟度、成果應用的自然環境條件、人員素質等情況綜合分析不足,使得成果在轉化的過程中產生“顧此失彼”的問題,暴露出各類風險問題,影響成果轉化的實際效率。
3.4 推廣應用難
標準推廣是農業生產人員規范應用標準并產生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農業科技成果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規范傳授給農業生產者。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主體分為政府、科研單位、農民技術產員三大類,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推廣技術標準,同一科技成果因推廣主體不同、標準理解差異、創新能力偏弱等原因,使得推廣的成果標準化程度較低,進而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4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工作方法
4.1 加強市場調研,嚴把科研項目選題關
符合市場需求是科研項目能夠成功轉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科學嚴謹、公平公正的科研項目選題機制,對擬申報的項目選題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優先申報市場需求性強、轉化程度高、與生產實際結合緊密的項目;項目審批單位在批準項目立項時要統籌當前農業市場需求及長遠發展,結合農業生產變化、科技發展動向,優先批準技術性強、轉化率高、有明顯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從審批角度助推農業科研成果實用性的提高。
4.2 優化轉化過程,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標準本身就是科技成果,標準的實施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手段和過程[7]。要在標準制定前,召集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者、農技推廣人員、標準起草人員、示范園示范戶等不同農業實施主體,綜合分析論證,討論確定標準形成的重要方面和具體要素,擴大標準的適應范圍,減少因標準反復修改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將生產經驗上升為技術標準,在標準的助力下,推動農業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升轉化效率。
4.3 制定系列標準,提升全域標準化程度
農業生產是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制定科學合理、適應性高、操作性強、符合生產實際的標準就要從全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著手。產前要充分調研取證,了解標準實施的各個限制因素和關鍵環節,提前謀劃標準措施,以標準為剛性要求減少生產問題發生;產中就生產操作、田間管理、施肥灌溉、技術推廣等方面,因地制宜建立科學、規范的生產技術標準;產后結合農產品檢驗檢測、質量追溯、品牌培育等重點環節,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
多環節、全方位系統著手,建立全域性技術標準,提高全產業鏈標準化程度。
4.4 強化農業推廣,嚴控科技成果示范應用
標準起草組要結合農業科技成果的類型、特點、適用范圍,在充分掌握成果應用的自然環境、生產實際、人員素質等情況的基礎上,以規范農業示范推廣為目標,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標準,明確成果推廣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技術標準,按照“專家指導農業推廣人員、農業推廣人員指導示范園、示范園帶動周邊農戶”的方式,標準化規范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應用過程,減少經驗主義對成果推廣和應用的影響。
4.5 多層次宣貫培訓,保障標準實施效果
標準的宣貫培訓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標準實施效果的有效途徑。要針對不同水平農業生產者的特點,起草制定技術標準宣貫培訓規范,分類別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標準宣貫培訓會、現場指導會、技術交流會、現場觀摩會等,讓不同人群均能牢記著標準化理念、看得懂標準要求、學得會標準操作、掌握住成果應用技術,以點帶面逐步讓“標準要求成為行為習慣、讓操作習慣符合標準要求”,變規范性要求為生產管理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高京,王德成,李海斌,等.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發展現狀與典型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08(8):185-190.
鄭鷹.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對策研究[J ].標準科學,2017(12):80-83.
鄧立芬,蘇木和.論標準化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J].中國標準導報,1998(2):11.
白瑤.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王庸金.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1):66-67.
郭晨軍,王明泉,鄭少紅,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福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思考[J].臺灣農業探索,2020(3):76-81.
劉淇,房金岑.標準宣貫實施對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作用[J].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11,1(2):16-19.
作者簡介
馬軍妮,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