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慧 孫敏


摘 要:目的:分析標準化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應用于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的必要性。方法:對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收治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予以選取,實驗時間限定于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錄該時段60例樣本,均行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分析病原菌分布情況。結果:60例患者共檢出165株菌株,其中有110株(66.67%)革蘭氏陰性菌,55株(33.33%)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中占比最高的菌株為大腸埃希菌(48.18%),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25.45%)、陰溝腸桿菌(20.91%)。革蘭氏陽性菌中占比最高的菌株為糞腸球菌(50.91%)。經藥敏檢驗結果顯示,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83.33%)敏感性較高。陰溝腸桿菌對克林霉素敏感性(56.52%)較高;大腸埃希菌對氨芐青霉素(90.57%)、亞胺培南(88.68%)敏感性相對較高;銅綠假單胞菌對左氧氟沙星(78.57%)、氨芐青霉素(96.43%)、哌拉西林(75.00%)敏感性相對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左氧氟沙星(39.29%)、哌拉西林(46.43%)、克林霉素(46.43%)、氨芐青霉素(42.86%)敏感性相對較高;肺炎鏈球菌對克林霉素(84.62%)、左氧氟沙星(69.23%)敏感性相對較高;糞腸球菌對克林霉素(78.57%)、氨芐青霉素(89.29%)敏感性相對較高。結論:復發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較為復雜,以革蘭氏陰性菌株為主,且對于藥物各類菌株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在治療前應進行標準化藥敏檢驗與細菌檢驗,選擇適合的抗感染藥物治療。
關鍵詞:細菌檢驗,復發性尿路感染,藥敏檢驗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53
尿路感染是指細菌侵入尿路上皮導致的炎癥反應,該疾病會引發尿急、尿痛等癥狀,其具有遷延不愈、易反復發作等特點[1]。若一年內疾病反復發生3次及以上則判定為復發性尿路感染,該類尿路感染會增加治療難度,在后續治療中很難徹底治愈[2]。目前,臨床上在治療復發性尿路感染時以抗生素為主,常見藥物包括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青霉素等,均具有抗菌、抗感染作用,但受抗生素濫用問題的影響,導致耐藥性提高[3]。并且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在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其耐藥性會有所提升,對療效會構成影響[4]。因此,明確細菌類型及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提升治療針對性,減少抗生素濫用問題十分重要。臨床上常采取的診斷方法為尿常規檢驗、支原體分離培養等,可輔助臨床診斷,但在細菌類型檢驗及耐藥性檢驗方面作用欠佳。相關研究顯示,細菌檢驗與藥敏檢驗聯合運用可提升復發性尿路感染檢驗準確性及標準性。對此,本次研究觀察并分析了將標準化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應用于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中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收治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予以選取,實驗時間限定于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收錄該時段60例樣本,其中男女比例為33:27,年齡經統計在42~76歲,均值(59.06±3.25)歲,病程經統計在1~6年,均值(3.12±1.28)年。納入標準:①病程經統計>2年;②每年疾病復發次數>3次;③治療中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效果欠佳,導致病情復發者;④治療14日病情依舊沒有改善。
排除標準:①合并婦科感染性疾病者;②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者;③腎、肝、心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對60例患者均行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于清晨采集患者尿中段尿液,使用無菌試管進行保存,采集樣本后進行細菌檢驗,檢驗時長應控制在2 h內,避免檢驗時間過程過長樣本失去檢驗價值,對檢驗標準性造成影響。使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運用制片擴散法進行大腸埃希菌接種,配制用亞胺培南等臨床常用抗生素。觀察抗生素濾紙片,對藥敏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結合藥敏檢驗結果、細菌檢驗結果選擇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在治療當中應基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合理控制給藥劑量,在治療期間應定期行尿常規檢查,若出現病情反復的情況應再次使用治療期間用藥方案,治療期一般維持三個月。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中以14天為間隔對60例患者進行一次尿常規檢查,在鞏固期階段需以7天為間隔進行尿常規檢查,進行彩超檢查觀察患者尿路情況,并進行膀胱鏡檢查、腹部CT檢查。同時進行尿培養,包括尿細菌培養、脲支原體培養、尿真菌培養。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錄入SPSS 27. 0處理,計數資料:n(%),χ2 檢驗,計量資料:(x+s ),t 檢驗。有差異:P<0.05。
2 結 果
2.1 細菌檢驗結果
60例患者共檢出165株菌株,其中有110株革蘭氏陰性菌,55株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中占比最高的菌株為大腸埃希菌。革蘭氏陽性菌中占比最高的菌株為糞腸球菌,詳細數據見表1。
2.2 藥敏檢驗結果
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敏感性較高。陰溝腸桿菌對克林霉素敏感性較高,詳細數據見表2。
3 討 論
在泌尿系統疾病中尿路感染的發病率較高,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發該疾病的主要原因,常見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桿菌等[5]。該疾病按照感染部位可分為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其中上尿路感染主要包括輸尿管炎、腎盂腎炎,而下尿路感染則主要為尿道炎、膀胱炎[6]。根據兩次感染之間的關系分類,尿路感染又可分為反復發作性尿路感染、孤立尿路感染,其中反復發作性尿路感染可分為持續性細菌存在與再感染,前者是指泌尿系統中的同一細菌再次引發炎癥,后者則是指外界細菌再次侵入患者泌尿系統而引起的新的感染[7]。復發性尿路感染的難治程度相較于單純尿路感染要高,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尿痛、尿急、尿頻等,伴隨腰痛、血尿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在治療復發性尿路感染時以藥物為主,包括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阿奇霉素等抗菌、抗感染藥物,均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復發性尿路感染遷延難愈,治療周期較長,在治療過程中長期服用抗生素類藥物,會增加其機體內病菌耐藥性,對療效有嚴重影響。因此,要提升治療有效性,應了解患者致病菌類型,并明確致病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選擇敏感性較高的藥物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復發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革蘭氏陰性菌致病率較高。經藥敏檢驗結果顯示,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敏感性較高。陰溝腸桿菌對克林霉素敏感性較高;大腸埃希菌對氨芐青霉素、亞胺培南敏感性相對較高;銅綠假單胞菌對左氧氟沙星、氨芐青霉素、哌拉西林敏感性相對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克林霉素、氨芐青霉素敏感性相對較高;肺炎鏈球菌對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較高;糞腸球菌對克林霉素、氨芐青霉素敏感性較高。由此說明,針對致病菌類型為陰溝腸桿菌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哌拉西林、阿奇霉素、亞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氨芐青霉素;針對致病菌類型為大腸埃希菌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哌拉西林、阿奇霉素;針對致病菌為銅綠假單胞菌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克林霉素、哌拉西林、阿奇霉素、亞胺培南;針對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阿奇霉素、亞胺培南;針對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哌拉西林、阿奇霉素、亞胺培南、氨芐青霉素;針對致病菌為糞腸球菌的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哌拉西林、阿奇霉素、亞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因此,在明確致病菌類型及其對藥物耐藥性后,選擇有效性較高的藥物治療對改善預后,降低疾病復發風險十分重要。此外,在進行細菌檢驗與藥敏檢驗時應注意,為保障檢驗結果準確可靠,應注重檢驗操作的標準化,包括控制檢驗時間,并提高標本采集質量,避免影響檢驗結果。
綜上,復發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以革蘭氏陰性菌株為主,且對于菌株對各類藥物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應盡早進行標準化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選擇適合抗感染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張蕊.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結果探討[J].系統醫學,2022,7(17):50-53.
袁燕, 郭利敏, 郭珊. 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結果分析[ J ]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22,32(8):1010-1012.
李曼.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的效果及標準性分析[J].中國標準化,2022(6):148-150.
李曉松,張凌凌,高川川,等.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結果分析[ J ]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20):242-244.
程麗.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結果的療效評價[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1,32(2):196-197.
皮樂祥.復發性尿路感染的細菌檢驗、藥敏情況及用藥研究[J].中國處方藥,2020,18(8):37-38.
徐文娥.復發性尿路感染患者細菌檢驗及藥敏檢驗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20,39(17):1-3.
作者簡介
鄒廣慧,碩士,檢驗醫師,研究方向為臨床微生物。
孫敏,通信作者,本科,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為臨床微生物。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