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群 陳艷
摘 要:目的:分析門診慢性傷口患者健康管理中標準化護理應用效果,及對患者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影響。方法:收集本院門診治療慢性傷口患者60例,依據中心隨機系統分組法劃分組別后,治療期間予以對照組(30例)常規護理,予以研究組(30例)標準化護理。比較患者護理期間慢性傷口治療有效率,傷口愈合時間,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組間差異性。結果:(1)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3.33%、護理滿意度為100.00%,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2)護理期間,研究組慢性傷口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縮短,差異顯著,P<0.05。(3)研究組生理維度、心理維度、日常活動維度、經濟負擔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4)護理后,研究組傷口管理、營養管理、生活起居管理、基礎疾病管理、情緒管理評分較對照組升高,差異顯著,P<0.05。結論:慢性傷口患者門診治療中開展標準化護理配合,可提高患者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病后生活質量,促進慢性傷口愈合,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標準化護理,門診治療,慢性傷口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54
慢性傷口是一類臨床成因較為復雜的創傷疾病,患者傷口內多合并有明顯感染、異物殘留等問題[1],或合并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慢性代謝性疾病,導致傷口的遷延不愈,臨床誘因復雜[2],慢性傷口常導致患者活動受限、病痛、反復性感染等問題,影響患者健康質量及生活質量[3]。而在相關臨床研究中發現,慢性傷口所致各類臨床不適對患者自身心理健康、睡眠質量等均有負面影響,可影響患者原發基礎病治療控制效果,降低治療依從性,延緩慢性傷口愈合[4],需要在臨床治療同時進行標準化護理干預,以緩解慢性傷口產生的臨床負面影響,促進患者傷口愈合,改善臨床預后[5]。為分析門診慢性傷口患者健康管理中標準化護理應用效果,對患者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開展臨床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抽選2022年1月至12月期間于本院門診治療慢性傷口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依據中心隨機系統分組法劃分組別為對照組30例、研究組30例。患者臨床資料組間比較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結果可比。
對照組:男/女,17/13例,年齡(56.58±7.25)歲,確診壓力性潰瘍11例、糖尿病足13例、外傷性潰瘍6例,病程(27.65±5.42)d,慢性傷口面積(16.35±4.58)cm2。
研究組:男/女,16/14例,年齡(56.72±7.29)歲,確診壓力性潰瘍12例、糖尿病足13例、外傷性潰瘍5例,病程(27.85±5.97)d,慢性傷口面積(16.52±5.07)cm2。
1.2 護理方法
治療期間予以對照組常規護理,予以研究組標準化護理。
1.2.1 常規護理
即在患者門診治療期間,按需完成患者就診、治療引導,觀察患者慢性傷口愈合情況,酌情予以相應臨床護理干預,并發放健康宣教手冊,引導患者依據手冊內容輔助完成自我管理,含飲食管理、生活管理等。
1.2.2 標準化護理
(1)組建護理小組。選擇門診護士長1名,高年資護士3名組建標準化護理小組,了解患者病后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評分后,結合患者慢性傷口誘因、基礎病合并情況,分析相關慢性傷口愈合影響因素,制定相應護理計劃。(2)養成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門診治療期間,護理小組組織就診患者開展自我管理能力指導、培養,從傷口、營養、生活起居、基礎疾病及情緒管理維度開展行為干預指導,督促患者在養成良好自我管理能力同時,積極配合完成各項健康干預行為,促進患者慢性傷口愈合。(3)生活質量護理。針對患者疾病導致的各類生活質量限制因素,積極開展心理疏導、生活質量護理等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質量水平,對于負面情緒明顯或基礎健康質量較差者,聯合心理科、營養科護士開展多學科協作護理,提高護理實施效果。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護理期間慢性傷口治療有效率,傷口愈合時間,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組間差異性。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患者研究數據錄入Excel表格后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 )表示,t 檢驗,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計數資料用(n ,%)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比較,如SPSS 26.0統計學軟件對比分析結果為P<0.05或P<0.01時,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慢性傷口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護理期間,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3.33%(2 8 / 3 0,治愈5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2例),高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3.33%(22/30,治愈3例、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8例),差異顯著,P<0. 05。(χ2=4.3200)
2.2 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研究表明:研究組慢性傷口愈合時間(2 3 . 0 5±4 . 2 1d)較對照組縮短,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3 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研究表明:護理前患者各維度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護理后,研究組傷口管理(29.85±5.65分)、營養管理(16.32±1.89分)、生活起居管理(15.02±1.85分)、基礎疾病管理(16.05±1.98分)、情緒管理評分(6.08±0.75分)較對照組升高,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2.4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表明:研究組生理維度(10 . 5 4±1 . 8 9分)、心理維度(11.65±2 .0 4分)、日常活動維度(10.72±1.93分)、經濟負擔維度評分(1.36±0.18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如表3所示。
2.5 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表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10 0 . 0 0 %(30/30,滿意17例,較滿意13例,不滿意0例)高于對照組86.67%(26/30,滿意12例,較滿意14例,不滿意4例),差異顯著,P<0. 05。(χ2=4.2857)
3 結 語
受慢性傷口致病因素復雜、病程周期長、愈合難度大等因素影響,慢性傷口治療期間需要求患者維持良好治療配合度,并具備較好自我管理能力,以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傷口愈合[6],但傳統護理措施中對于慢性傷口患者的臨床護理,局限于對患者院內治療期間的護理配合及基礎護理指導,缺乏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需針對上述護理局限,完善護理實施內容。
研究結果表明:(1)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3.33%、護理滿意度為100.00%,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2)護理期間,研究組慢性傷口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縮短,差異顯著,P<0. 05。(3)護理后,研究組生理維度(10.54±1.89分)、心理維度(11.65±2.04分)、日常活動維度(10.72±1.93分)、經濟負擔維度評分(1.36±0.18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4)護理后,研究組傷口管理(29.85±5.65分)、營養管理(16.32±1.89分)、生活起居管理(15.0 2±1. 85分)、基礎疾病管理(16.05±1.98分)、情緒管理評分(6.08±0.75分)較對照組升高,差異顯著,P<0.05。
標準化護理的臨床實施,在護理小組組建后,對患者傷口愈合情況、臨床資料及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現狀綜合分析,制定可行的臨床護理方案,為患者疾病治療的實施提供護理保障;臨床護理實施期間,針對患者病后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水平開展完善臨床護理干預,在相關護理指導、干預措施開展后,積極優化患者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各項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執行,為治療后慢性傷口愈合的實現提供健康基礎,而生活質量護理的實施,則可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質量水平,減輕疾病所致負面影響,平和患者心理情緒,提高生理健康水平,促進患者慢性傷口愈合。
綜上所述,慢性傷口患者門診治療中開展標準化護理配合,可提高患者慢性傷口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病后生活質量,促進慢性傷口愈合,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封紅偉,毛雪瑛,陳麗琴,等.醫院-社區聯合護理門診在慢性傷口患者中的實踐與效果[ J ] . 護士進修雜志,2021,36(7):644-645.
劉美云, 宋霞,錢艷麗.愛康膚銀聯合水膠體敷料護理滲液少的慢性感染傷口的效果觀察[ J ] .循證護理,2022,8(19):2690-2693.
夏冬云,翁亞娟,吳玲,等.融合視域下門診慢性創面患者的一體化管理[J].護理學雜志,2022,37(23):60-62.
宋靈云.風險管理干預聯合健康教育在慢性傷口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22,20(24):194-196.
張露, 陳奕, 陳小康,等.慢性傷口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J ] .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21):3198-3204.
李燕輝,駱大行,鄧輝茹.創面修復病房通過促進傷口專科護士的自我實現改善慢性傷口患者護理效果[J].中國傷殘醫學,2022,30(7):95-97.
作者簡介
金惠群,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門診傷口護理。
陳艷,通信作者,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門診傷口的營養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